关于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9775800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关于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关于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关于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关于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市场分析 、从中西和古今教育的对比,看中国民办教育现状 研究中外教育史的人都知道,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教育都是贵族式的、精英化的。即使是科举考试大行其道之后,中国古代的教育,理论上没有身份的选择性(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并参加考试,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实际上,贫苦大众接受教育参加遴选人才的科举考试的机会还是少之又少。总之,教育不普及,是古代教育的一大特征。西方国家从世纪开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中国则从世纪初开始,教育从方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是教育的近代化(或现代化)。教育逐渐从贵族化、精英化,向平民化和普及化转变。但无

2、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教育的另一个一以贯之的特征是:官方教育(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私立教育)并存。当然中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是例外的,在这四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教育被官方垄断,民办教育是非法的,不存在的。 因此,在西方,民办教育从来没有间断过,它们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在某些国家,它们甚至和公立教育并肩而立,分庭抗礼,而不只是后者的补充。在美国,甚至“先有哈佛,后有美国”。而在我国,民办教育的传统到了新中国后被中断,改革开放后虽然得到蓬勃发展,但至今却仍难摆脱公办教育的“补充”的附庸地位。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加之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我国的民办

3、教育都还有非常大的上升和发展的空间。 总之,中国现在民办教育的现状是。规模较小,质量不高,远未饱和,方兴未艾。 2、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宏观分析 正是基于以上分析的原因,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中入,国家开始对民办教育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在政策法规上,先后通过了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2X年12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02年2月25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这些法律法规,为民办教育的生存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为民办学校的发展起到了不断推进的作用。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民办教育促进法

4、实施条例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建立名牌民校,消灭公校择校风,在义务教育阶段,要积极推进民办学校教育,以此解决公办学校在择校问题上引发的乱收费问题。他说,“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校、名校办民校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和做法。”周部长的讲话,是国家积极鼓励民办教育政策的明确阐释,更加坚定了人们对民办教育生存和发展的信心。 近年来,很多省市地方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积极发展民办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政策引导等手段,鼓励和帮助民办教育扩大规模,加速发展。沿海省市走在前边,内陆省市则积极追赶。据大河报报道,郑州市二七区出台的关于规范民办教育管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以往一些因条件达不到验收标准的“黑户”学校,不再

5、简单地取缔,而是逐步在教学、管理、待遇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如在土地利用、改善办学条件、教师培训、配备课桌凳子等方面给予优惠或资金补贴。22X年0月3日,郑州市二七区委对辖区内1所民办学校进行了每校1万元的资金奖励,并对5名民办学校的优秀教师予以每人00元的表彰奖励。 另据报道,河北等地,坚决贯彻国家关于禁止公办学校录取择校生的规定,以此解决公办学校乱收费的问题,同时也为推进民办学校教育提供了契机。 总之,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角度进行宏观分析,我们不难得到结论: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的政策,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法律环境已经比较完善。 、从严峻的就业形势看民办基础教育的市场

6、众所周知,上个世纪末至今,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跨越式发展阶段,高校数量急剧增加,学校规模飞速扩张,整体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成数倍提高。相对于高校的扩张和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中等教育(初中和高中)则只是稳定中持续发展。无论学校规模和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较之高校,增幅都相对较低。在民办教育的领域,情况也大体如此: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快于民办中等学校的发展。换言之,民办中等学校(初中、高中)发展的空间尚很广阔,尤其是民办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内陆省份。 另外,更重要的是,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日益加剧。很多学校和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到令人汗颜的程度。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终端

7、,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整个教育链条中迅速产生连动效应,已经、并将继续演变为高校招生生源的竞争,和高中、初中升学择校的竞争。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伴随着高校的扩招,高中升学率也大幅度的提高,而高考的竞争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更加急剧,并进而带来中招竞争的加剧。具体表现:一是初中和高中不仅更加追求升学率,而且追逐名牌和重点学校的升学率;二是家长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投入增加,或让孩子读各种文化补习学校(尤其是寒假和暑假班),或平时就请家教,利用周末或者非周末的晚上,对学生进行家教辅导;三是由于名牌初高中资源有限,它们迅速扩张创办分校(包括“伪分校”),大量招收择校生,收取昂贵的择校费用,家长则不惜血本(尤

8、其是广大农村学生家长和城市工薪阶层),甚至不顾学生实际,非理性的将学生推入名牌重点学校,以期孩子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中等教育学段(初中、高中),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高质量的重点中学数量有限,招生规模有限),民办学校大有可为。民办学校机制灵活和合理,它们拥有更加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在招生地域,收费方式,办学模式,教师的招聘、使用,管理者的责任心等诸多方面,都有公办学校难以比拟的优势。所以相对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周期更短。加之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无不聚结了成千上万的流动人口和打工族大军,外来工子女的入学问题,仅凭政府和公立学校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9、的。因此民办学校的生源空间是非常广阔的。事实也证明,无论沿海省市,还是内陆省份,民办中学鲜有因生源问题而难以为继的。997年以来,笔者曾先后在河北、江苏、浙江、广东、四川、河南的民办和公办学校任教或考察,到过的数十所民办学校,从其办学规模学生数量和缴费标准估算,有大赚的,有小赢的,鲜有大亏的。因生源不足而倒闭的,更是没有一家。要之,民办中学的生源市场是充足的,这种状况起码还将持续十数年因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考和中考的剧烈竞争,显然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缓解;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问题,也只有借助民办教育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4、市场定位:从初级中学重点突破 应该说民办教育,从学前

10、教育,到小学和中学教育,直至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的发展空间都是广阔的,但在中小城市甚至广大农村,初中的生源尤为充足,市场更为广阔,因此着眼初中,从初中突破,带动小学和高中,应该是新兴民办教育的重要战略,理由如次: 我国的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家长在学生的学校教育上的花费是很低的。除了外来工和追求特优教育的豪富阶层外,一般的工薪阶层要将小学的适龄孩童送入花费不菲民办学校还是很慎重的。他们更多的会在孩子的非文化教育上投资如艺术教育等。即使是文化教育的投资,更多的也是奥数、作文或者英语等特殊教育。从社会心理上分析,一般的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聪明的,小学阶段的孩子,文化课相对较难拉开很大差距,而较小的差

11、距,不会给家长造成危机感。 中学教育就不同了。其中,初中教育虽然也是义务教育,但由于优质重点高中资源的短缺,中招择校压力的加剧,使初中学生的家长有更多的危机感。而人的成长,初中阶段显然至关重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理上处于易叛逆期;行为习惯上处于养成的最后阶段;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则处于形成期。孩子的文化课成绩更容易拉开巨大差距,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也容易走入歧途和极端,令非专职教育的父母束手无策。而应试教育的现状,使公立初中对成绩平平的学生采取漠视的态度,对“双差生”更是采取不负责任的放任或者敌视、鄙视的态度。因此即使是工薪阶层,如果学生成绩平平,甚或沦为“双差生”,家长都会考虑送孩子到班额小

12、,更负责的民办学校去尝试。事实也证明民办学校更适合公办学校优生之外的学生群体就读。 高中教育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竞争同初中一样甚至更加激烈,因此家长会愿意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更多。但从教育的难度上看,办成一所教育教学质量高的初中,显然比高中容易。这主要是由初中、高中的知识难度有别和优质教师资源的现状决定的。一般而言,“物美价廉”的合格、优秀的初中教师更容易招聘到,也更容易培养成。而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优质教育将无从谈起。所以,除非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投入,创办民办初中,要比创办民办高中更加现实。 二、学校的经营和管理 1、率先发展初中 如上一部分(市场定位)所分析的那样,在投入一般的情况下创办民办

13、学校,笔者认为应该以初中为突破口,率先发展初中。一所中小规模的初中,只要管理者懂教学,懂管理,通常三年之内,即可在学校当地办出较好的成绩,赢得社会的肯定。5-6年的时间,将可以通过中招,创出在当地有影响的品牌。进而使学校进入生源和办学效益的良性循环。而当初中品牌完全创出之后,就可以抓住时机,创办高中部,并根据当地的生源状况和民办公办学校的竞争状况,考虑创办小学部和幼儿园。当然也可以选择集中精力办好一所初级中学,而不分散精力涉足其他学段的教育,一切视具体情况而定。 2、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教育要运行良好,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恰当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比例,老中青应该是大约1:3:2。但如果从成本和

14、教师队伍的整体现状考虑,近年来大量本科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走入社会,而公办学校师资趋向饱和,起点不高的民办初中,大量招聘优秀师范本科毕业生,师资队伍以中带青也是可行的选择。师范大学优秀的毕业生,担负初中的教学教育的任务,在有经验的中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一般只需要几个月多至半年,即可胜任工作。可以说,只要招聘方(校方)有眼光,懂教育,招聘到并在较短时间内培训出一只称职的、乃至优秀教师队伍,不是多大的难题。 以青年教师为骨干,建设教师队伍,其好处起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物美价廉,聘用青年教师,工资支出相对较低;其次,青年教师没有经验,便也没有偏见,不会固执己见,可塑性强;再次,青年教师风华正茂,血

15、气方刚,工作热情高,精力充沛,更适合民办学校全方位管理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强度,更善于开创性的开展教研改革;最后,他们和初中生的心理层面也更接近,更容易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当然青年教师相对于中老年教师也有其不足。主要是教育教学的经验相对匮乏,工作的耐力和持久力和稳定性较差。所以校方在招聘个和使用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尤其要重视其师德和品性。帮助他们扬长补短,成为合格的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笔者有过多年在多家私立学校任教的经历,发现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个通病,就是队伍变动太频繁,太缺乏稳定性。固然,稳定应该是相对的。民办学校由于其机制方面的优势,比公办学校有更多的用人自主权

16、。这更有利于进行教师队伍的优化。但是过于频繁的教师队伍的变动,则使得多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长远的计划性,只顾眼前的成绩,不利于孩子教育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稳定优质教师队伍,学校必须将“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很多学校都是这样提的,但鲜有落到实处的)的用人理念,落到实处。必须宽严相济,将科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结合起来。 3、教职工和学生的管理 基于民办学校的特殊性学生寄宿,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整体较差等,民办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是合宜的。如果学校起点不高,则应实行全员管理,以缩小管理成本,避免公办学校人浮于事的不良的管理作风。 对教职工的管理,应体现公平性、科学性和人性化的特点。公平性,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