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9769992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铜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铜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铜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铜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铜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铜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根据中共铜陵县委关于制定铜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铜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纲要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县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县政府将通过制定实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保证“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第一章发展基础及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2、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这一主题,奋力实施“东向发展、市县联动、工业强县、可持续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就。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顺利实现,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未来,我县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第一节“十一五”取得的成就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一五”时期,我县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十亿元和百亿元大关,成功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动态十佳县”前列,2008年、2009年连续获得全省 “综合十强县”称号。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6倍,年均递增19%;

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758元,较“十五”末增加18675元;财政收入12.5亿元,是“十五”末的6.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9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0倍。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时期,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末的21.238.240.6调整为“十一五”末的9.269.721.1,工业主导地位业已形成。2010年,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39.3亿元,较“十五”末增长7.7倍,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10户,较“十五”末净增63户,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84.1%,较“十五”末增长166.3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达到10.8亿元,较“十五”末增长55.4%;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5.

4、9亿元,较“十五”末增长86%。基础设施得到新改善。沿江高速、合铜黄高速建成通车,宁安城际、京福高铁暨长江公铁大桥项目快速推进,我县作为皖江联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区域交通枢纽中心日益显现。铜南路、顺凤路、钟顺路相继建成通车,县域内基本形成了以沿江快速通道为主轴,以坝白路、钟顺路、顺牌路等道路为主干,以村村通等道路为补充的交通网络。顺利实施了内河主干渠清淤、水库除险加固、泵站技改工程,农业水利设施进一步改善。金桥工业园已累计投资20多亿元,基本完成了首期3.5平方公里的开发,园区“二横四纵”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农业循环园累计投资10亿元,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滨江工业区为有色“双闪”等区内企业配套设

5、施日趋完善,环境整治效果成效显著。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县城整体形象进一步提升,与市区融为一体,彰显了山水城市特色,景湖湾等一批现代化小区全面建成,江南文化园一期投入运营,亮化工程成效明显,县容县貌焕然一新,赢得了首届全省文明县城称号,并成功荣膺全国文明县城。东部新城区建设快速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城镇功能逐步配套。新农村建设再上台阶,村容村貌进一步提升,集镇整治成效显著,结合重点工程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农民住宅小区相继建成。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以皖江机械总厂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改制全面完成,金蟾矿业成功与有色公司实现战略重组。顺利实施了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国土管理体制等事业单位改革,各项改革深入

6、推进,体制机制逐步健全。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五年间共引进资金160多亿元,国电、上峰水泥、泰山石膏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我县,有色双闪、旋力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五年间实施了140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8.85亿元,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计划生育成果进一步巩固,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制度逐步健全,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先后荣获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科技进步先进县、文化工作先进单位、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省教育强县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全县城镇

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达14285元和7114元。专栏一:“十一五”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序号主要指标计划目标实际完成2010年年均增幅%2010年年均增幅%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65187519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22000257583三次产业结构比7:75:189.2:69.7:21.14财政收入(亿元)103512.545.75五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003996规模工业总产值(亿元)10535139.354.27农民人均纯收入(元)650015711417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14000121428514.19农村恩格尔系数(%)404010城镇化率(%)353

8、511人口自然增长率()62.712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4.54.513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858514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656515城镇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300天以上320 16城镇绿化覆盖率(%)4040“十一五”时期,全县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民主法制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果,全县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局面。第二节“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9、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将面临深度调整,可能进入增速放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的多重特征并存的时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全球经济复苏将是复杂和曲折的过程。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我省实施的工业强省、中心城市带动等战略深入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科技创新工程试点省等政策,为我县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政策优势。同时,全省各县市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沿江各县、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竞争

10、将更加激烈。从县域自身看。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已成功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进行列,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所积累的能量将持续释放。另一方面,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以及支持示范区建设各项政策的落实,为我县在“十二五”时期的跨越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园区扩区升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宁安城际、京福高铁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将在“十二五”时期建成投入使用,我县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现,必将为我县在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创造更多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全县已经形成了更具活力、更加有利于经济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加之我县又处

11、在国家和省功能区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区域,发展机遇不言而喻。纵观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基础、动力以及环境都将发生深刻而积极的变化,更有30万勤劳智慧人民群众和团结有为的广大干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十二五”时期,我县必将全面进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整体竞争实力不强。“十一五”以来,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处于较前位次,但经济总量依然不大,服务业比重不高,园区建设相对滞后,整体竞争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工业经济的总量扩张与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

12、不相适应。“十一五”时期,我县工业总量迅速扩张,规模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16亿元增长到139.3亿元,但工业结构中以高能耗、高排放的重化工业为主,资源消耗量大,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三是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不相适应。“十一五”期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入年均增速分别低于GDP增速4.9个百分点和 2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如何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实现群众收入同步增长将成我县重要的努力方向。四是公共服务的投入增长与城乡居民的需求不相适应。“十一五”以来,我县逐年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特别是加大了民生工程

13、的投入,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保障机制也日益健全,但与群众新时期的需求仍然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更高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此外,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愿望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相适应,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能较好地适应发展的要求,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第三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全县人民新期待,以“转变发展方式、加速富民强县”为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开放承接、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和绿色发展五大战略,着力推进经济

14、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在更高层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幸福铜陵,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关键要坚持以下原则:坚持科学发展。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妥善处理发展与转变、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关系,在确保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切实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努力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求提升。坚持改革开放。以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作为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着力构建更具活力的经济发展体制和机制。大力推进关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15、的重大改革,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坚持统筹协调。牢固树立全面发展思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促进经济更加繁荣,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昌盛,社会更加和谐,民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坚持民生优先。坚持更高水平惠及民生,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满足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千方百计增居民收入,加大社会事业的投入,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美丽舒适的生活环境,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第四节发展战略工业强县战略。坚持把工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动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培育优势,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动产业集聚,壮大产业集群,持续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开放承接战略。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开放格局。加快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和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