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理学复习笔记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975835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生理学复习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医学生理学复习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医学生理学复习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医学生理学复习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医学生理学复习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生理学复习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生理学复习笔记(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第一章 绪论1第一节 生理学简介1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第三节 内环境及其稳态1第四节 机体功能的调节1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1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第二节 物质跨细胞膜转运2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3第五节 骨骼肌收缩活动4第三章 血液6第一节 概述6第二节 血浆6第三节 血细胞7第四节 生理性止血7第五节 血液凝固8第六节 血型和输血8第四章 血液循环8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8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8第三节 血管心理8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生理学简介动物实验通常可分为离体实验(in vitro)和在体实验(in vivo)两类。离体实验是将细胞或器官从体内分离。在体实验是在完

2、整的动物身上进行的,又分为急性试验和慢性试验。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Metabolism二、兴奋性 Excitability和反应Reactivity 生理学中常将能引起机体反应的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称为刺激。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强度,简称阈值(threshold)兴奋和抑制。兴奋是使细胞由静止变活动,抑制是使细胞由活动变静止。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兴奋性的高低与阈值高低呈反比关系。三、适应性 Adaptability行为性适应常有躯体活动的改变;生理性适应指身体内部的协调性反应四、生殖Reproduction第三节 内环境及其稳态内

3、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homeostasis)第四节 机体功能的调节人体各器官功能及相互关系根据内外环境变化而相应变化的适应性反应称为调节。一、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 neural regulation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reflex),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特点是反应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二)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特点是反应较缓慢,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作用面较广泛。神经和体液可复合调节,即神经-体液调节(neurohumoral regulation)(三)自身调节仅存在少数组织,如心肌纤维伸展越长,

4、收缩力越大。特点是影响范围小、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二、反馈控制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和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三、前馈控制 feed forward control如进食动作在血糖升高前就引起胰岛素分泌。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一、细胞膜的分子组成与结构细胞膜(cell membrane)或称质膜(plasma membrane)。细胞器也具有类似的结构,统称为生物膜。特点是Singer和Nicholson提出的业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一)膜脂质通常磷脂约占70%以上,胆固醇不足30%。1

5、.磷脂phospholipide 可分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甘油磷脂可分为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磷脂酰乙胺醇(脑磷脂)、磷脂酰丝氨酸和磷脂酰肌醇。2.胆固醇cholesterol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含量越多,流动性聺。(二)膜蛋白质膜蛋白质主要以-螺旋的形式分散镶嵌在脂双层中。质量为脂质的四倍左右,分子数为1/10或1/100,蛋白质比例越大,膜功能越活越。按功能可分为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受体蛋白、转运蛋白、通道蛋白、黏附分子。按位置可分为整合蛋白和表面蛋白。1.整合蛋白 integral protein又称内在蛋白质,占总量的70%80%。难与膜脂质分离。2.表面蛋白 peripher

6、al protein 又称外在蛋白质。易分离。如细胞膜内表面的骨架蛋白。(三)膜糖类主要是寡糖和多糖链,以共价键形式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为糖蛋白或糖脂。大多在细胞外表面。增加抗原性或作为可识别不分。二、细胞膜的基本功能屏障分隔、转运物质、特征标识、传递信息、骨架结构。第二节 物质跨细胞膜转运一、单纯扩散转运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也称简单扩散。小分子或脂溶性分子,如尿素、乙醇。二、膜蛋白介导转运 易化转运不需要能量,主动转运需要能量。(一)易化转运易化转运也称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1.转运体转运如葡萄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等。特点:表现结构特

7、异性、存在饱和现象、具有竞争性抑制。2.通道转运主要转运Na+、K+、Ca2+、Cl-等离子。通道蛋白又称离子通道(ion channel)。比载体转运快、具有选择性和门控性。可分为电压门控通道(跨膜电位)、化学门控通道(配体)和机械门控通道(细胞膜局部变形或直接牵拉)。电压门Na+通道作用方式:关闭开放失活关闭。(二)主动转运 根据是否能够直接获取能量,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与继发性主动转运。1.原发性主动转运 primary active transport钠-钾泵(sodium potassium pump),简称Na+泵(sodium pump),又称Na+-K+依赖式ATP酶。吸钾排钠。

8、含、亚基。此外还有钙泵、氢泵、阴离子泵等。2.继发性主动转运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利用钠离子浓度梯度运输葡萄糖、氨基酸的过程、分为同向转运和逆向转运。三、膜泡转运1.胞吐exocytosis出胞2.胞吞 endocytosis也称入胞。若转运固体物,称吞噬;若为液态可溶性分子称胞饮或吞饮。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生物电(bioelectricity)是指生物体出现的电活动现象,是细胞、组织乃至整体具有生命活动的征象。一、细胞生物电记录及其表述(一)细胞生物电活动的记录方式1.细胞外记录 记录细胞外表面不同点之间的电位梯度。2.细胞内记录 记录细胞膜内侧和外侧的电位

9、差,称为跨膜电位(transmembrance potential)(二)细胞生物电现象的表述 电位变化以绝对值作比较。-90-70,静息电位减小。 极化(polarization 静息电位)、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 比静息电位更负)、去极化(depolarization 受刺激)、复极化(repolarization 由兴奋返回)、超射(overshot)或反极化(contrapolarization 过度复极化)。二、静息电位及其产生原理(一)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规定细胞外电位为0。红细胞-10mV,平滑肌-50-60mV,神经纤维-70-90m

10、V。(二)静息电位产生原理细胞膜两侧存在电位梯度。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高,因此静息电位非常接近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也称K+平衡电位(Ek)。胞外钾离子浓度越高,浓度差越小,静息电位越小。三、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瞬膜电位波动。(一)动作电位的组成成分1.峰电位spike potential 膜内电位瞬间升高,随之降低形成的脉冲样电位波动。分为去极相和复极相。2.后电位afterpotential 由去极化后电位和超极化后电位组成(二)动作电位产生原理1.膜通透性与离子通道膜的通

11、透性是指细胞膜允许某种物质从一侧转移到另一侧的能力。对离子的通透性指李子通过膜的难易程度或阻力大小,以跨膜离子电流度量。离子电流强,通透性高,电阻小。2.离子流与动作电位的形成膜外阳离子内流可形成内向离子流;膜内阳离子外流或膜外阴离子内流形成外向离子流。神经受到刺激,Na+先少量内流,达到阈电位时,大量门控Na+通道激活,大量Na+离子迅速内流形成去极化,形成峰电位。膜去极化的电位变化使得电压门控K+通道延迟开启,使K+大量外流,直到静息电位。峰电位后,随之以微小而长时的后电位,即去极化后电位/负后电位(膜外K+堆积阻碍K+继续外流)和超极化后电位/正后电位(K+离子通道未关闭)。静息电位同时

12、离子恢复到静息状态。(三)动作电位的传导兴奋的传导(conduction):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扩布过程。长距离传导不衰减。传导速度与轴突直径、膜上的Na+通道密度、及有无髓鞘相关。郎飞结处电压门控Na+通道密集,容易产生动作电位,传导方式为跳跃式传导。单个细胞动作电位及其传导过程表现为全或无,即阈下刺激不产生动作电位,产生就是最大值,且传导过程不衰减。四、细胞兴奋的发生(一)兴奋的条件1.刺激要素 刺激三要素:一定强度、一定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控制后两者不变,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强度为阈强度(threshold)或阈值(threshold),具有阈强度的刺激称阈

13、刺激(threshold stimulus)。2.刺激电流 刺激电流有内向和外向之分,内向刺激电流能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3.阈电位 细胞膜电位因去极化突然转变为峰电位时的临界膜电位。(二)局部电位及其特性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阈下刺激引起的小幅度膜电位变化。局部单位达到一定程度可引起局部兴奋。特性:等级性反应(非全或无)、电紧张扩步(会衰减)、总和(时空可加和)五、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细胞在一次兴奋初期,无论怎样都不会兴奋,原因是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时间相当于峰电位持续的时间。决定可兴奋细胞单位时间

14、发生兴奋的最高频率和兴奋的最小刺激周期。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兴奋,阈刺激不能引起。原因是Na+通道未全部复活,时间相当于峰电位的负后电位前期。超常期supernormal period:阈下刺激就能引起刺激。原因是膜电位处于低极化水平接近阈电位,时间相当于动作电位的负后电位一段时间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超常期后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兴奋。原因是钠泵活动增强,膜处于超极化状态,时间相当于动作电位的正后电位。不同细胞兴奋性的各期时间有差异甚至缺少其中一期,但都存在绝对不应期。第五节 骨骼肌收缩活动一、骨骼肌的兴奋与收缩(一)神

15、经肌肉接头的化学传递1.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结构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由运动神经纤维末梢与骨骼肌细胞膜终板相接处形成,是将运动神经兴奋的冲动传递给所支配的骨骼肌的特定部位。运动神经纤维达到所支配的骨骼肌时,分发出大量分支与肌细胞联结为终板endplate,运动神经末梢膨大并嵌入肌细胞膜(称终板膜或接头后膜),与其接触的神经末梢膜称接头前膜,中间为接头间隙。终板膜上分布N2型乙酰胆碱受体,终板膜上有胆碱酯酶acetycholinesterase,可分解乙酰胆碱ACh。轴突末梢有突触小泡,内含乙酰胆碱。2.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的发生 Ach刺激终板膜引起终板电位。化学过程为:神经冲动传到末梢,其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启,钙离子内流,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ACh与受体结合,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产生终板电位。终板电位无“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