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二语文导学案:2.4《柳永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975833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二语文导学案:2.4《柳永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2届高二语文导学案:2.4《柳永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2届高二语文导学案:2.4《柳永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2届高二语文导学案:2.4《柳永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2届高二语文导学案:2.4《柳永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二语文导学案:2.4《柳永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二语文导学案:2.4《柳永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柳永。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第一课时望海潮 【知识链接】 词是诗歌的一种。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故名“长短句”,又都合乐歌唱,又叫“曲子词”,还有诗余、乐府等别称。 词按风格大致可分为两派,一为婉约,二为豪放。明张蜒说:“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本课两首词均属婉约派作品。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

2、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目睹都市繁华,熟悉偎红倚翠生活,颇多描绘太平、歌功颂德之作,但因长期接触下层,身世穷愁,饱尝羁旅况味,身世之叹与对现实的不满亦每融入词中,故作品也有一定现实意义。精通音律,善以口语、俗语入词,且工于铺叙,通过大量制作慢词而推动了词的发展,影响广泛,甚至在西夏亦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他是宋词的第一位变革者。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社会人生。除了男女恋情,还有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在艺术形式上,柳永采用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二、解题 1.望海潮:望海潮词调,首见于

3、柳永集中。词咏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调名当是以钱塘作为观潮胜地取意。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载:“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说金主亮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艺术感染力甚强。 2.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王灼碧难漫志卷五雨霖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乃别京都恋人之词,当是出为屯田员外郎时所

4、作。 一、常识积累 (一)注音 参差( ) 堤沙( ) 珠玑( ) 罗绮( ) 叠巘( ) 箫鼓( ) 千骑( ) 凝噎( ) 暮霭( ) (二)一次多义 将 异日图将好景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对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无言以对 对症下药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 (三)基础知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 ,盛行于 ,并在 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 ”、“ ”、“ ”、“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 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 (58字以内)、 (599

5、0字) (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 、 、 、 等。(词的段落叫: 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 、 4、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 ,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 ”“柳七”“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二、合作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些句子?你能不能

6、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文字将它描绘出来? (开放性答案) 三、拓展阅读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忆江南 第二课时雨霖铃 1、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怎样体现“虚实相济”的特点? 2、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 3、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

7、不同?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5、自上片“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写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述自己今后的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 6、这首词的上、下片是怎样巧妙过渡的? 7、统观全词作者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将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 8、赏析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拓展阅读(选做)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8、这里指山坞。 1.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一、常识积累 (二)一词多义 将 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扶持 带兵的人、将领 带、带领 对 面对着 回答 对待 对付 (三)基础知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9、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4、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二、合作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10、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参看创新设计: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 从地理位置上;从历史传统上;从自然景观上;从市井面貌上;从百姓生活上。 抒发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2、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 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巧用点染。“点”:“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染”:自然风光之美;都市繁华之美;民生安乐之美。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 “十五府小吏,二十

11、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

12、思之情的伤悲。 3、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些句子?你能不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文字将它描绘出来? (开放性答案) 三、拓展阅读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忆江南 2、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第二课时雨霖铃 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

13、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2、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参考: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参考: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3、统观全词作者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将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 参考:直接抒情 上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写景)相结合。 情景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