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二历史材料与解析1.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人教版选修6.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9757926 上传时间:2024-01-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二历史材料与解析1.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人教版选修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2届高二历史材料与解析1.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人教版选修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2届高二历史材料与解析1.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人教版选修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2届高二历史材料与解析1.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人教版选修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2届高二历史材料与解析1.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人教版选修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二历史材料与解析1.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人教版选修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二历史材料与解析1.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人教版选修6.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1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发现和释读 古埃及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自公元前3500年起逐渐形成,一直使用到公元2世纪。所记语种属古代埃及语,主要使用者为僧侣。这种文字通常被刻在庙墙和宗教纪念物上,因而在古希腊文中,称为“神圣的雕刻”或“圣书”。译成中文时,则借用了“象形文字”这一习惯用语。1822年,法国学者JF商博良成功地译读了象形文字。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对其语法、词汇等有了系统的总结,成为埃及学的重要内容。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系由原始的图画符号演变而来。按符号在文字体系中的作用可分为表意文字(意符)和表音文字(音符

2、)两类。表意文字表现所描摹的实物或与之有关的某些事物的概念;表音文字则是用来拼音的符号,它原为表意文字,但又具有了标音的意义。据统计,当时经常使用的文字符号共计700个左右。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书写方式有直式和横式两种。直式是从上往下写;横式是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写。区别左右书写的方向是根据象形文字所表现的物体形象面向何方。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通常刻在庙墙、陵墓、石棺、调色板、雕像、洞穴峭壁等石质材料上,有时也写在陶片、木料和纸草上。前一类铭文刀法古拙,形状规整,其中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有金字塔铭文、卡纳克遗址神庙铭文以及在萨卡拉墓地和阿拜多斯遗址等处发现的墓壁铭文。后者则主要是纸草文书。 中王国时代开始

3、以芦苇笔为书写工具,因而从象形文字中演变出一种简化的速写形式。这种新的文字通常是由僧侣写在纸草上,所以称为僧侣体或僧侣文字。前7世纪左右,僧侣体又演变出一种书写速度更快的草书体文字,通常用于日常公文的书写,因而称为世俗体。世俗体文字和僧侣体文字一样,一般是由右向左写。象形文字、僧侣体和世俗体3种文字形式一直使用到希腊、罗马统治埃及的时期。罗马帝国统治后期,大约从前3世纪起,古埃及文字逐渐被科普特文字代替。 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0141页 【解读】19世纪上半期,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成功释读,曾极大地推动了古埃及历史的研究,并形成一门国际性的埃及学。而古埃及象形

4、文字的释读,则是充分利用了埃及文化遗产中的许多金字塔和寺庙遗址中的铭文。这些文化遗产后来有多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世界文化遗产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 【注释】商博良(17901832):法国埃及学家和语言学家,埃及学的奠基者。1806年就学于格勒诺布尔大学,勤奋攻读古代史,学习科普特语和多种字母文字,1808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18091816年任格勒诺布尔大学教授,其时已精通古希腊文和拉丁语,熟习埃及文等八种东方语言,并开始借助埃及罗塞塔石碑(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三种文字铭文,着手释读石碑上的象形文字。1822年,成功释读了埃及托勒密和克娄巴特拉方尖碑石印本中的象形文字,拉

5、美西斯和吐特摩斯的王名。1822年9月24日,在巴黎科学院宣读了著名的关于象形语音学的字母给M达西尔先生的信,这一天公认为埃及学的诞生日。1828年,他组织了一个考古队到埃及发掘,收集古物、摹画和抄录铭文。1830年归国后主持卢浮宫博物馆埃及部。1831年,法兰西学院为他创设埃及学讲座。 2苏美尔文字的发现和释读 苏美尔文字为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公元前3500前2600年属象形文字阶段,此后发展成为记写苏美尔语的楔形文字。前第2和前第1千年,苏美尔人同化于阿卡得人后,其文字在宗教和文学中仍被使用,公元1世纪后失传。18世纪中叶以后,楔形文字引起学术界的注意。19世纪,

6、学者们利用“波斯古经”首先释读成功波斯楔形文字,然后,对照波斯文字释读成功塞姆语系的阿卡得文字。最后利用阿卡得文字释读成功与任何语系都无关系的苏美尔文字。在释读过程中,英国的HC罗林森(18101895)、爱尔兰的E.欣克斯和法国的J.奥佩尔作出了较大贡献。 苏美尔人用当地盛产的芦苇和黏土作为书写材料,以削尖的芦苇杆在黏土泥板上压写字符,由于压出的笔画呈楔形,因此名为“楔形文字”。将写好字的泥板晒干或烧干后即成为今天所说的泥板文书。常用的苏美尔文字约600多个,主要分为表意符和表音符两种,另外还有定义符和尾音符。所记的苏美尔语被称为粘着语,其词干不变,依靠在词干上加前、后缀来表示语法作用,名词

7、与动词是同形的,一字往往多音多义,现知的苏美尔词根约1 800个。 苏美尔文字后来为西亚各古代民族所采用。塞姆语系的阿卡得人、迦南人、巴比伦人和亚述人,印欧语系的赫梯人和波斯人,语系难定的埃兰人、胡里安人和乌拉尔图人都用苏美尔文字来记写自己的语言,因而又形成了不同的楔形文字体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495页 【解读】教科书中所说的古巴比伦文字,是一种楔形文字,而其源头则是苏美尔文字。苏美尔文字的发现和释读成功,使人们得以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及其之前的苏美尔城邦、阿卡德王国及乌尔第三王朝的历史。这又从一个方面说明文化遗产对于学术研究的重大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3“真实性”概念 “真实

8、性”概念最早出现于威尼斯宪章(Venice Charter,1964)中,之后在欧洲社会逐渐得到广泛认可。当时它主要针对欧洲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复,因而现在主要用于文化遗产。世界遗产领域内关于“真实性”的解释最初见于“行动指南”,比较详细的解释见于奈良文件(Nara Document,1994)。 奈良文件第13款指出,“想要多方位地评价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其先决条件是认识和理解遗产产生时及其随后形成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意义和信息来源。真实性包括:遗产的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施,利用与影响,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有关真实性详实信息的获得和利用,需要充分地了解一项具体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

9、、历史、社会和科学层面的价值”。文化遗产真实性还在于,“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都包含着特定的形式和手段,它们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构成某项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行动指南”(又译作“操作指南”,第10版,1997)第24段指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财产(property)至少应具有世界遗产公约所说的突出的普遍价值中的一项标准以及真实性标准”;每个被确认的项目都应“满足对其设计、材料、工艺或背景环境以及个性和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真实性的检验”。另外,“行动指南”还从立法与管理角度提出对真实性的保护,应“具备足够的法律的/合同的/传统的保护和管理机制,确保被提名的文化财产或文化景观有足够的保护。国家、省

10、、市的保护性立法,以及服务于保护的管理和规划控制机制,是一切遗产保护的基础,必须在提名格式中予以正确说明。这些法律的/合同的/传统的保护机制的贯彻实施是必要的。而且,为了保护文化景点(sites)的完整性,尤其是那些对大量投资者开放的地方,相关成员国应该提供合理管理的足够证据,保证文化财产的合理保护、保存和对公众的开放。” 张成渝“真实性”与“完整性”是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徐嵩龄、张晓明、章建刚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7879页 【解读】这段文字讲述了“真实性”概念的由来,指出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的规定,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除了至少必须符合

11、登录标准中的一条外,还必须符合真实性标准;同时还要求“具备足够的法律的/合同的/传统的保护和管理机制,确保被提名的文化财产或文化景观有足够的保护”。因此,真实性也就成为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关于真实性的含义,这段文字也引用奈良文件加以说明,这就是指遗产产生时及其随后形成的特征,包括遗产的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施,利用与影响,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 4“完整性”概念 完整性(integrity)一词来源于拉丁词根,表示尚未被人扰动过的原初状态(intact and original condition)。它主要用于评价自然遗产,如原始森林或野生生物区等。完整性原则既保

12、证了世界遗产的价值,同时也为遗产的保护划定了原则性范围。“行动指南”(又译作“操作指南”,第44段b)对自然遗产的完整性有如下的界定: 对于自然遗产评定标准(即第44段a,本文注,下同)中第条所涉及的遗产地(site)来说,它们应当包括自然环境中全部或大多数相关要素。 对于自然遗产评定标准中第条所涉及的遗产地来说,它们应当拥有足够大的范围,并且包括必要的自然环境,从而说明,对于景点所包含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存过程来说,它们的许多关键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自然遗产评定标准中第条所涉及的遗产地来说,它们应具有突出的美学价值,并应包括那些对于保持此美学价值必不可少的相关地区。 对于自然遗

13、产评定标准中第条所涉及的遗产地来说,那些维持生物区或生态系统内绝大多数动物和植物物种特征的栖息地,应被考虑包含在内。 第44段a描述的遗产地应有一个管理规划。 第44段a描述的遗产地应有足够长期的法律、规则和制度保护。 第44段a描述的遗产地应该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最重要的遗产地。根据新近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生物多样性是指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以及由它们构成的生态复合体(ecological complexes)中生命体在物种层次与生态系统层次的变异性。只有那些最具生物多样性的地方才能达到第44段a第四条标准的基本要求。 不难发现,上述对自然遗产完整性的解释,是以涵盖与自

14、然遗产密切相关的周边空间为要旨的,并且特别提出了管理规划、法律、规则和制度保护,以保障遗产的完整性。 张成渝“真实性”与“完整性”是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徐嵩龄、张晓明、章建刚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第7981页 【解读】以上两段材料指出,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的规定,“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两个原则与遗产类型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真实性原则对应于文化遗产,完整性原则对应于自然遗产。这种状况,是与两原则各自产生的背景有关。“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OROM)、“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分别是世界文化遗产与世界自然遗产评定的主要依

15、托机构。它们有着各自对遗产的独立认识。这使得“操作指南”对两类遗产的评定标准表现出各自学科领域(博物馆学和生态学)的特点。不过,这不等于说,真实性只对应于文化遗产,完整性只对应于自然遗产。事实上,“操作指南”也明确规定要“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第24段),并规定凡是申报遗产的项目,都必须将“真实性/完整性”作为列入的理由,写入提名表格之中,还规定每个缔约国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的关于世界遗产公约执行情况的定期报告,应包括“真实性/完整性说明”的内容。 5对“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的全面理解 世界遗产事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对它们的评定、评价与保护常常要涉及真实性和完整性两个方面。 首先,关于自然遗产的真实性问题。对自然保护而言,真实性比完整性更为基础,完整性是对真实性的强化。从对问题的认识层面上来讲,最高级的自然保护是“preservation”(原封不动的保存),而非“conservation”(可以利用的保护)。在经历了数百年人类加速改造自然后的今天,保护片状的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成为人类追忆“原汁原味”自然环境的退而求其次的手段。因此,完全地实现preservation而不是以conservation为借口进行遗产的利用,尤其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利用,是人类尊重自然和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