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义评课.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9731124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程的意义评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方程的意义评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方程的意义评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方程的意义评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方程的意义评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程的意义评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程的意义评课.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方程的意义评课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我被执教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设计和抛砖引玉的回答所震撼,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老师得不出自己预想的答案,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要想上岸,你必须有一个码头。老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听完这节课,我深切的感受了一句话,“可能你的孩子没有给你出想象的答案,但是请你不要轻易的否定他”。那么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听课之后的体会和感想。第一、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体现课改新思想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来看,执教老师的课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教学目标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他改变了书上传统的教法,从天平的平和与

2、不平和引出等式,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老师提供的天平教具,按照天平的平衡情况,写出相应的式子,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写出的算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找到分类的标准。整个学习过程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想到用式子来辨识,引出等式中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的两种形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寻式子的特点,再把这些式子进行两次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和构成方程的两个条件,第一含有未知数,第二是等式。第二、由浅入深,小组合作探究,了解方程的意义执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通过让学生观察天平的相等关系,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

3、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对方程的认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并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讨论分类的标准,然后操作交流分类的结果。经过探索和交流,进一步的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第三、练习设计灵活多样,重细节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如宝库而空返”,而如今在增效减负的要求在,练习的设计更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由简到难,做到灵活多样,这位老师就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从找一找那些是方程作为切入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新的知识,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不是所

4、有的等式都是方程。接下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醒学生注意,列方程的时,我们一般不把未知数单独放在等式的一边,这位老师充分的利用了课堂的再生资源,引出思考,未知数的只能是一个吗?一个式子中同时出现几个行不行?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未知数的个数是不限的。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学习,获得知识。以引导为主,从学生的答案中提出疑问,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第四、我的几点建议在揭示了方程的意义后,在找一找那些式子是方程之后,如果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方程的理解,“写出几个自己心目中的方程”,并且分析、评判每一个

5、方程的合理性,这样会不会更好一些,因为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此外,学生不仅展示了学习的结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样性。同时在对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断中。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执教老师的不论是对课题的导入、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提问的设计,还是对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和点拨,都体现了教师善于关注课堂细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体现新课程的合作与分享的教学方式。三角形的特性的观课报告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有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情境中引入,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探

6、究,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旨在让学生经历一种数学学习的过程,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具体来说,本节课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联系生活,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合理运用迁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离不开生活。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来认识三角形。老师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先让学生从主题图上 寻找三角形,再让学生说生活中自己见到的三角形,使学生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将图上的三角形请到事先准备好的题卡上,这样 从直观到抽象的展示知识的来源,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 再如,在探究三角形稳定性后又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寻找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实例,以及运用三角形

7、的稳定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椅子摇晃了如何 让它稳定,学生就会想到用三角形固定,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课堂的宽度与广度,也激发了学生学 有价值数学的欲望。 二、给学生探究时间,在操作中体验、感悟 新课程倡导操作、体验的学习方式,重在让学生亲历体验与探究。本节课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师示范画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试画中感知三角形的特点,在画中探究三角形高的特征,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延伸,明确直角三角形高的特点。 在研究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环节中,教师拿教具去演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8、,探索三角形稳定 性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外在的动,促进了思维内在的动,使认知更为完善,促进了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对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应该是有好处的。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对主体的关注,最大的特点是关注学生的问题。在研究三角形的高一环节中,有一个孩子提出自己画的高与老师的不同,老师听 到后,没有草草了之,而是延伸出了一个新知识,告诉孩子钝角三角形外高以后再学习,下课后再交给他画法。我想那名学生在公开课这样的场合上敢于提出自己与 老师画的不同,本身就很了不起,如果得不到教师的鼓励或是教师置之不理,都是对孩子不小的打击,而赵老师能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和学习

9、体验,我想即使下课后 老师没有教给他外高的画法,孩子的心理也是满足的。 方程观课报告 作者:李婷 单位: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中心小学 更新时间:2015-09-22 15:52 浏览量:1 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我被执教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设计和抛砖引玉的回答所震撼,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老师得不出自己预 想的答案,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要想上岸,你必须有一个码头。可见,老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听完这节课,我深切的感受了一句话,“可能你的孩子没有给你出想象的答案,但是请你不要轻易的否定他”。那么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听课之后的体会和感想。 第一、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10、”,体现课改新思想。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来看,执教老师的课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教学目标体现三维目标 的有机结合,他改变了书上传统的教法,从天平的平和与不平和引出等式,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老师提供的天平教具,按照天平的平衡情况,写出相应的式 子,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写出的算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找到分类的标准。整个学习过程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想到 用式子来辨识,引出等式中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的两种形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寻式子的特点,再把这些式子进行两次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和构 成方程的两个条件,第一含有未知数,第二是等式。 第二

11、、由浅入深,小组合作探究,了解方程的意义。执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通过让学生观察天平的相等关系,感受方程与日 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对方程的认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并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 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讨论分类的标准,然后操作交流分类的结果。经过探索和交流,进一 步的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第三、练习设计灵活多样,重细节时,我们一般不把未知数单独放在等式的一边,这位老师充分的利用了课堂的再生资源,引出思考,未知数的

12、只能是一个吗?一个 式子中同时出现几个行不行?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未知数的个数是不限的。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写 方程,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学习,获得知识。以引导为主,从学生的答案中提出疑问,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第四、我的几点建议。在揭示了方程的意义后,在找一找那些式子是方程之后,如果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方程的理解,“写出几个自己心目中的方程”,并且分析、评 判每一个方程的合理性,这样会不会更好些,因为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此外,学生不仅展示了学习的结果, 感知了方程

13、的多样性。同时在对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断中。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执教老师的不论是对课题的导入、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提问的设计,还是对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和点拨,都 体现了教师善于关注课堂细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体现新课程的合作与分享的教学方式。三角形的特性观课报告 作者:高德香 单位:邹城市张庄镇王沟小学 更新时间:2015-09-22 15:15 浏览量:9在认真观看了六位执教者的课堂实录之后,我感觉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各有千秋,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我结合王丹老师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选

14、择以“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作为观察视角,总结汇报观课情况: 一、观察点的选择说明 我选择的观察视角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它分为以下几个观察维度:课堂气氛营造、师生双边活动、学习方式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我想通过这几个维度的观察与诊断,正确认识教师课堂教与学的关系。 二、观察结果分析:(总体评价、主要优点、教学建议) (一)总体评价: 王老师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学思路条理清晰,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感知三 角形的定义,在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之后,王老师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

15、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找”高画高,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探究环节,王老师把放手和引导有机地结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主要优点: (1)从生活中引入,感受数学之美。 课开始,由金字塔是什么形状引入三角形,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教师再出示收集到的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激发 了学生学习三角形特性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为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而且让学生感觉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2)在活动中探索,感知探究特性。 本节课设计了这样几个实践活动:画三角形及三角形的高,找三角形的特性。 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此处重点是引导 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 尤其是在画三角形的高中,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画三角形高的步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迎刃而解了。 对于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