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免疫学大题.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968688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免疫学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微生物免疫学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微生物免疫学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微生物免疫学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微生物免疫学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免疫学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免疫学大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原1. 何谓免疫原性?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答: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的能力。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异物性:1.异种物质:如细菌、病毒、异种血清等。2.同种异体物质:如血型抗原、 组织相容性抗原等。3.自身物质。 (二)理化特性:1大分子;2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结构;3物理状态;4分子构象 和易接近性; (三)免疫途径和机体应答性:具有异物性和复杂结构的大分子物质是决定抗原免疫原 性的主要条件。但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不同,产生的免疫效果也不同。人工免疫时,多数 抗原需经皮内、皮下或肌肉注射、喷雾等

2、方式进入机体,才能取得良好免疫效果。2. 青霉素是半抗原,本身无免疫原性,为什么可以引起过敏性休克?青霉素本身没有免疫原性,主要是作为一种半抗原。进入机体后降解为青霉噻唑、青霉烯酸,青霉噻唑、青霉烯酸可以和机体内的组织蛋白、多肽等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物质:青霉噻唑蛋白。青霉噻唑蛋白就可以作为一种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IgE,IgE具有亲细胞的特性,可以和机体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特异性的结合。也就是致敏过程形成。3. 什么是异嗜性抗原?举例说明其临床意义?答:异嗜性抗原指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某些异嗜性抗原在医 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与人肾

3、小球基膜及心肌组织有共同抗原, 可能与急性肾小球炎和风湿病的发病有关。 又如,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与变型杆菌的一些菌株 间有共同抗原,临床上可采用相应变型杆菌为抗体,与斑疹伤寒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进行 辅助诊断。4. 试比较TD-Ag和TI-Ag的特点。答:TD-Ag 即胸腺依赖性抗原,指需要在 T 细胞辅助下才能激活 B 细胞产生抗体抗原物质。 其特点:A. 不仅能英气体液免疫应答,也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B.产生的抗体一 IgG 为 主,也可产生其他类别抗体;C. 可以产生免疫记忆。 TI-Ag 即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指无需 T 细胞辅助, 可单独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 质。 其特点:

4、A. 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B.指产生 IgM 抗体;C. 无免疫 记忆。5. 什么是抗原特异性?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抗原特异性指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专一结合的特性。物质基础:抗原决定簇免疫球蛋白:1. 试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答:1、Ig 的基本结构:Ig 单体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链连接组 成的四肽结构。在重链近 N 端 1/4 或 1/5 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重链可变区,其余部分为恒 定区(CH);在轻链近 N 端的 1/2 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轻链可变区(VL),其余 1/2 区域为恒 定区(CL

5、),VH 与 VL 内还有超变区。2. 试述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表现为: 不同抗原标为刺激机体所产生的不同类型的免疫球 蛋白分子,其实别抗原的特异性不同,其重链类型和轻链类型也有差异;不同抗 原表位诱导的同一类型的免疫球蛋白,其实别抗原的特异性不同。根据 Ig 重链 C 区所含抗原表位不同,将 Ig 分为 5 类:根据同一类免疫球蛋白重链抗原性及 二硫键数目、位置不同,将其分为亚类;根据 Ig 轻链 C 区所含抗原表位不同, 将 Ig 分为 2 型;根据轻链 C 区 N 端氨基酸排列的差异,分为不同亚型。3. 试比较各类免疫球蛋白的功能特点。IgG:以单体形式存在;血清中含量

6、最高;再次应答的主要抗体;免疫功能最全 面,包括:激活补体、调理作用、ADCC、介导自身免疫病和、型超敏反应; 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免疫球蛋白。 IgM:膜结合单体表达于 B 细胞表面,是受体的主要成分;分泌型为五聚体,又 称巨球蛋白;为天然血型抗体;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最早,是宫内感染的诊断依 据之一;也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IgA: 分为血清型单体和分泌型二聚体两型; sIgA 主要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产生, 存在于唾液、泪液、乳汁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分泌液中和粘膜表面,是 集体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初乳中的 sIgA 使新生儿获得自然被动免 疫。 IgD

7、:血清中为单体形式,含量低,确切功能不明;膜结合型是成熟 B 细胞的标 志。 IgE:血清中为单体形式,含量最低;主要由粘膜下淋巴组织中浆细胞产生;可 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FceR 结合,参与 I 型超敏反应。4. 如何理解免疫球蛋白是“双功能分子”?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抗体是具有双功能分子,它既可特异性结合抗原,又可独立诱发或执行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由抗体分子不同部位分别执行。与抗原结合作用;补体活化作用;亲细胞作用;调理作用;膜传递作用。补体系统1. 试述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的固有成分:包括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4、C2;MBL激活途径的MBL(甘露聚糖结

8、合凝集素)、丝氨酸蛋白酶;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和C9。(2)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补体调节蛋白:包括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促衰变因子、膜辅助因子蛋白、同种限制因子、膜反应溶解抑制因子等。(3)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生物学效应的受体:包括CR1CR5、C3aR、C2aR、C4aR等。2. 试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答:1.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2 调理吞噬作用;3.免疫粘附作用;4.炎症介质作用,如激肽样作用、 过敏毒素作用、趋化作用。3. 试比较补体系统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点。

9、区别点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激 活 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炎症期产生的蛋白某些细菌、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酵母多糖、 与病原体的结合葡聚糖、凝聚的 IgA和IgG4以及其它哺乳动物 细胞参与的补体成分C1C9C2C9、丝氨酸、蛋白酶、MBLC3、C5C9、B因子、D因子C3转化酶C4b2bC4b2bC3bBbPC5转化酶C4b2b3bC4b2b3bC3bnBb作 用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细胞因子1. 简述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和某些非免疫细胞

10、(内皮细胞、表皮细胞、纤维母细胞等)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根据其结构和信号转导途径细胞因子受体分为1.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IL-2,GM-CSF和EP0等细胞因子的受体。2.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IFN-;IFN-,IFN-和IL-10的受体。3.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NFSF)TNF受体、神经生长因子受体、CD40分子和Fas分子等。4.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是G-蛋白偶联受体,为7次跨膜的蛋白,和相应配体结合后经偶联GTP结合蛋白发挥生物学效应。2. 简述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答:1 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多源性;2 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多向性;3 多以旁分泌

11、和(或)自 分泌形式在局部发挥作用;4 通常为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分泌性糖蛋白;5 通常以非特异性方 式发挥作用;6 细胞因子作用具有高效性;7 细胞因子作用具有重叠性;8 细胞因子作用具 有多效性;9 细胞因子作用具有网络性。3. 简述因子的生物学功能。答:1 康感染、抗肿瘤作用,如 IDN、TNF 等;2 免疫调节作用,如 IL-1、IL-3、IL-5、IFN 等; 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 M-CSF、 3 如 G-CSF、 IL-3 等; 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 IL-1、 4 如 IL-6、TNF 等细胞因子可直接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1. 如何理解MHC限制性?有何意

12、义?T细胞受体(TCR)在识别APC细胞或者靶细胞上的MHC分子所提呈的抗原肽时,不仅识别抗原肽,还要识别与抗原肽结合的MHC分子类型,此现象即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生物学意义:一方面, MHC 分子直接参与抗原提呈细胞 (APC) 对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的提呈;另一方面,在 TCR 特异性识别 APC 所提呈的抗原肽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 MHC 分子,才能产生 T 细胞激活信号,即 MHC 限制性2. 比较HLA I和HLA II类分子的结构,分布和功能。类分子分子结构异二聚体,重链(链,45kD)2m(12kD)异二聚体,链,35kD链,28kD

13、胞外段结构域1-2-32m1-21-2表达特点共显性共显性组织分布所有有核细胞表面APC、活化的T细胞、胸腺上皮细胞等肽结合槽构成1211特点凹槽两端封闭凹槽两端开放接纳肽长度长度有限,为810个氨基酸残基长度变化较大,为1317个氨基酸残基或更多结合肽结合特点Ag肽以其锚定残基与凹槽结合,锚定位数量较少,锚定残基氨基酸类别相对变化小Ag肽虽长,但中段仍有对应于类分子的9肽结构参与构成锚定残基并以之与凹槽结合。类分子锚定位相对较多,锚定残基的氨基酸种类相对变化较大识别特点借识别所需共同基序选择性地结合Ag肽,有一定包容性借识别具有相同或相似共同基序选择性地结合Ag肽,但包容性更大3. HLA分

14、子有何重要的生物学功能?HLA与医学实践关系?HLA的生物学功能:(1)参与内源性抗原的递呈(诱导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杀伤和溶解)。2)作为CD8+T细胞的识别分子(CD8的配体)。(3)参与胸腺内T 细胞的分化,发育。(4)参与NK 细胞的活化或抑制。(5)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1. 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器官根据其功能不同,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人类中枢免疫器官由骨髓和胸腺组成,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骨髓既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来源,也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胸腺微环

15、境对T细胞的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等,是成熟T细胞、B 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淋巴结和脾脏具有过滤作用,可清除进入体内的病原体和其他有害异物。黏膜免疫系统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和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其中含有大量主要产生分泌型IgA的B细胞,它们在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黏膜局部发挥着重要的抗感染作用。 2. 什么是淋巴细胞再循环?有何生物学意义?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1、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 2、淋巴组织可以不断地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 能。 3、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