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967204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1.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不仅有自己的发生发展历程,而且是一个从形态、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可以剖析的物质实体,可以看作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2.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土壤的发生研究:研究土壤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2.土壤分类的研究:根据土壤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外部形态和内在性质相同和相似的土壤,并入相当的分类单位。3.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一定的环境会出现一定的土壤,土壤分布是有规律的。4.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的数量统计与质

2、量评价的研究。5.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6.土壤保护的研究,对土壤资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制定治理措施。3. 土层:是原来的成土母质在成土作用的影响下产生分异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土壤层次可根据其颜色、结构、结持性、新生体等特征进行划分。(每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从而形成了各种土壤剖面,主要的有: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R)4.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粗细的状况。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5. 新生体:土壤发育过程中土壤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集聚的生成物。包括:1.化学起源的新生体,如易溶盐类、石膏、碳酸钙、二氧化硅、腐殖质等。2.生物

3、起源的新生体:由生物作用产生的新生体,如粪粒、蠕虫穴、根孔等。6. 土壤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分化的碎屑物,原来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7. 次生矿物: 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花学成分和构造都经过改变,不同于原生矿物。8. 土壤矿质的风化过程: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矿物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综合作用下,不仅改变了原有的物理性状,而且改变了原有的化学组成和性质,甚至形成了新的矿物。这种过程称为。 9. 硅铝比率:风化壳、土体或胶体颗粒中的SiO2/Al2O3的分子比率,能够反映分化产物与岩石相比的脱硅或富硅程度。10. 迁移系数:全面的衡量元素在

4、剖面中的淋溶迁移的程度,其公式如下: Kmk=如迁移系数1,表示该元素在土层中有淋溶,系数越小,说明淋溶程度愈强;反之,说明该元素在土层中不但没有淋溶而且有积累。11. 淋溶率:风化壳或土层中盐基的淋溶损失或累积状况,用盐积总量与氧化铝的物质的量比率来表示。12. 风化指数:对岩石和风化壳中残余的稳定和不稳定风化物含量进行对比,以确定风化程度的大小。13.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humus)等。主要来源为人工施用的有机肥料,以及人畜排泄物和栽培作物的根须和根的分泌物。按化学成分可以分为:碳水化合物、

5、含氮化合物、木质素、含磷、含硫化合物、脂肪等。 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1.是植物养料的源泉 2.具有离子代换作用、络合作用和缓冲作用 3.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4.是植物生长激素14. 土壤水分平衡类型:1.淋溶型:降水量低于蒸发量的地区,土壤水分以向下流为主,使土体中的物质受到淋溶或机械迁移。2.非淋溶型:见水量低于蒸发量的地区,降水量不能渗透到底土层,只能到达土体的有限深度,土体中的物质只淋洗到一定深度而淀积下来,这种土壤水分状况称为非淋溶型。3.渗出型或上升型: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因蒸发强烈,下层可溶性盐随毛管水带到表层,从而引起土壤盐渍化。停滞型或滞水型: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区,土壤水分长期

6、停滞。4.冻结型:在高纬地带或高山、高原地区,土壤温度常低于0,土壤中水分形成永冻层。15. 土壤水划分为:固态水、气态水、化合水和结晶水、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毛管上生水、毛管悬着水)、重力水(自由重力水、支持重力水)等几种类型。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常数是反映土壤水分形态和性质的特征值。它标志土壤水分的形态和性质变化时的一些土壤含水率的特征值。在水文学中常用下述几个土壤水分常数:1. 最大吸湿量:在饱和空气中,土壤能吸收的最大水汽量称为最大吸湿量。它表示土壤吸着气态水的能力。2. 最大分子持水量:由于土粒分子力所结合的水分的最大值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此时,薄膜水厚度达到最大值。3. 凋萎

7、含水量: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从而开始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植物根系的吸力约为25 个大气压,即当土壤水分的吸力等于15 个大气压时土壤含水率就是凋萎含水量。由此可见,大于凋萎含水量的水分才是参加水分交换的有效水量。4. 毛管断裂含水量:毛管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开始断裂时的含水率。当土壤含水率大于此值时,悬着水就能向土壤水分的消失点或者消失面运行。在此值以下,连续供水状态遭到破坏,其土壤水分为结合水和薄膜水。这时,水分交换以薄膜水和水汽形式进行。5. 田间持水量:又称为田间最大持水量。饱和土壤排水两天后,过多的重力水已经排除,土壤中保持最大毛管悬着水时的土壤含水率,相当于0.10.3 个大气

8、压。悬着水不作重力流动,当土壤含水率超过田间持水量时,过剩的水分不能保持在土壤中,会以自由重力水的形式向下渗透。它是划分土壤持水量和向下渗透水分的重要标志。6. 饱和含水量:土壤中所有孔隙全部被水分充满时的土壤含水率。约相当于0.001Pa,它决定于土壤孔隙的大小。从田间持水量到饱和含水量,是受重力作用向下运动的自由重力水。地下潜水面以下,土壤含水量经常处于饱和状态,属于饱和渗透水流特性。16. 土壤呼吸作用:土壤空气和大气的交换主要通过个别气体成分的差异(分压梯度)发生的扩散,大气中的氧浓度高,可不断进入土壤中,而土壤中由于生物等的影响,二氧化碳浓度高,不断向大气中扩散。这种扩散机制被称为土

9、壤的呼吸作用。17.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的原状土体的干重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称为土壤容重。18. 土壤孔隙度:土粒与土粒、结构体与结构体之间,通过点、面接触关系,形成大小不等的空间,土壤中的这些空间称为土壤孔隙。 土壤孔隙度(%)=100-100=(1-)10019. 土壤胶体的性质:1.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土壤胶体根据其表面的性质,可分为内表面和外表面,内表面的分子在各方面都与和它相似的分子接触,受它们的相等的吸引力所均衡,没有多余的自由能,外表面的分子有些部分与外界的液体或气体介质相接触,因表面分子受到内部和外部的不同吸引力,从而产生了多余的自由能。这种由物体表面的存在而产生的能量,称为

10、表面能。土壤胶体的比表面越大,表面能也越大,吸收性也越强。2.土壤胶体的带电性:土壤胶体一般都带有电荷,主要因为(1)同晶置换作用(2)晶格破碎边缘的断键 (3)胶体向介质解离或吸附离子而带电。3.土壤胶体的分散和凝聚:土壤胶体可以呈溶胶和凝胶两种形态存在,而且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由溶胶转为凝胶,称为凝聚作用;相反称为消散作用。20. 土壤离子交换:土壤胶体表面西周的离子与溶液介质中其电荷符号相同的离子相交换,称为土壤的离子吸收和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根据土壤胶体吸收与交换的离子不同,可分为阳离子的吸收与交换作用与阴离子的吸收和交换作用。简称土壤的离子交换,其中以阳离子的交换为主。21. 土壤溶液

11、:土壤水溶解土壤中各种可溶性物质,便成为土壤溶液。组成主要有:自然降水中所带的可溶物,如CO2、O2、HNO3、HNO2以及少量的NH3等和土壤中存在的其他可溶性物质,如钾盐、钠盐、硝酸盐、氯化物等以及土壤腐殖质中的胡敏酸、富里酸等。由于环境污染,土壤溶液中也进入了一些污染物。22. 土壤酸碱反应:土壤有机质分解产生CO2、氨和各种有机酸。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氨在硝化细菌作用下变成硝酸,此外,土壤中含硫矿物氧化而成硫酸,含氯矿物可成盐酸,植物的根和微生物呼吸也可产生碳酸。土壤中氢离子以两种方式存在,一是存在于土壤溶液中,二是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由于土壤中存在着离子交换,当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

12、度减少时,土壤胶体所吸附的氢离子就会解离出来,补充到溶液中去,彼此的离子相互转化,因此,土壤活性酸度与潜在酸度经常处于动态平衡的。如果土壤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碳酸氢钠等盐类,或土壤胶体上吸附有较多的钠离子,都会引起土壤溶液氢离子浓度减少,使土壤溶液呈碱性。23. 活性酸度: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引起的酸度。24. 潜在酸度: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25. 土壤导热率:土壤传导热量的性能。即一厘米厚的土层,温度差一度时,每秒钟经断面一平方厘米通过的热量。其单位是焦/厘米秒度。26. 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坚硬块状结晶岩出露地表,受太阳辐射和大气降水作用进行风化,形成疏松多孔的

13、母质,岩石不仅在形态上和性质上受到了改造,同时把大量矿质养分释放出来,它们经受大气降水的淋洗,或渗入地下或受地表径流的搬运作用,直至成为各种海洋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在地壳内营力的作用下形成沉积岩,露出海面再次进行风化,成为新的风化壳母质。这个过程即为地质大循环。27. 土壤主要发生过程:1.原始成土过程2.灰化过程3.粘化过程4.富铝化过程5.钙化过程6.盐渍化过程7.碱化过程8.潜育化过程9.潴育化过程10.白浆化过程11.腐殖质化过程12.泥炭化过程13.人工熟化过程14.其他过程。(旧书 p89)28. 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自然地理条件及历史

14、的发展紧密联系着的。成土因素的发展和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土壤是随着称土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由于成土因素,特别是气候和植被,具有地理分布的规律性,因而土壤的分布也表现出地理分布的规律性。基于这一思想,形成了地理发生学分类:1. 必要性:由于土壤形成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自然界的土壤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土体构型、内在性质和肥力水平。土壤分类就是根据土壤自身的发生规律,系统地认识土壤,通过比较土壤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客观存在的形形色色土壤进行区分和归类,系统等编排它们的分类位置,从而看出各土壤类型之间的相互区别与联系,同时对土壤类型分别给予适当的名称。2. 作用:土壤分类的研

15、究结果,可以反映出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反映出土壤地理学和土壤发生学的研究水平。土壤分类是土壤调查的基础,因地制宜的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也是国外的土壤科学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3. 原则:现代土壤发生学分类强调坚持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结合的分类原则。4. 分类系统和成果:苏联土壤发生学分类系统共分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变种、土系、土相八级。各级分类单元,特别是高级分类单元,按土壤发生演变规律来划分,采用演绎法,逐级细分,关系清楚,系统明确。然而分类指标不够具体,对过渡带土壤类型注意不够;有些土类之间指标界限不很严格,定量化程度不高;因此本分类制只停留在定性描述或半定量阶段,

16、不能适应但前土壤相计量化发展方向的要求,而且由于过分强调地带性因素作用的结果,导致非地带性土壤从属于地带性土壤的偏向造成土壤待遇自然带混同的结果。命名冗长,不便应用。29. 土壤诊断层:凡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说明的土层成为诊断层。(旧p99)主要的诊断层有:1.诊断表层: 2.诊断表下层及其他诊断层30. 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31. 土壤命名(p104)32. 中心概念和边界概念:中心概念从统计学上说,就是平均值,但涉及到某一土壤时就从这个中心概念开始;边界概念,统计学上说就是变化范围,具体划分是落实到边界。33. 冻土:是指地表至100厘米范围内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地表具有多边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