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偶像崇拜资料汇总.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9647346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偶像崇拜资料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青少年偶像崇拜资料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青少年偶像崇拜资料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青少年偶像崇拜资料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青少年偶像崇拜资料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少年偶像崇拜资料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偶像崇拜资料汇总.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调查报告课题组实施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问卷调查,对于青少年中的“偶像崇拜”现象,重点关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1)“偶像崇拜”的比例和方式;(2)“偶像崇拜”的原因和认识;(3)“偶像崇拜”的体验与收获;(4)“偶像崇拜”的周围反应和对应。调查研究的目的和追求,是想获取当代中国青少年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其自身对“偶像崇拜”现象的看法和体认,反思我们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评价或担忧,审视我们对这类言行的教育和引导方法,从而试图以更具前瞻性的视野、更有战略性的文化建设方案、更符合青少年现实需求的教育办法,来推进我国青少年阶段的人生辅导和素质教育,并同时推进我国的社会

2、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的建设。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问卷调查的主要发现 1、目前中国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其具体的行为方式是比较清楚的,但其存在比例是不确定的。在谈论“偶像崇拜”现象时,更多的青少年愿意把它作为“他者”现象,而不是自己介入其中的现实。调查显示,对于“您的同学中有没有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人”,79.4%的被调查者认为“有”,11.1%的被调查者认为“可能有”;对于“您的同学中是否有人喜欢、崇拜某个明星到了疯狂的程度”,29.4%的被调查者认为“有”,32.2%的被调查者认为“可能有”。但对“追星族”在具体班组中所占的比例,则有30.3%的被调查者说“不清楚”

3、,14.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110,7.5%的被调查者认为有210,11.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310,5.3%的被调查者则认为比例可能高达910。显然,青少年对“偶像崇拜”现象的普遍性更为确定,但对其存在的具体比例则没有把握。但另一方面,对周围不确定的“追星人群”的“追星”方式,他们又是清楚的。如在回答什么方式表现了部分同学已经“追星”到了“疯狂的程度”时,有78.5%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会“收集有关的一切资料”,65.8%的被调查者发现他们“天天唠叨某个明星”,11.1%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会“给明星写信”,33.3%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会“想办法参加有此明星出现的场合”,42.1%的被调查者认为

4、他们“已经为追星花费了不少钱财”;而认为“不清楚”别人是如何“追星”的人,仅有1.4%。有意思的是,对于“您是否正在崇拜某个明星”的问题,34.5%的被调查者回答“是”,65.5%的被调查者回答“否”;其中持肯定答案的49.3%是初中生、45.0%是高中生、22.1%是大学生。但与此相关,对于“您是否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22.2%的被调查者说“曾经有过,现在没有了”,18.9%的被调查者是“正在经历”,5.3%的被调查者是“没有经历过,但想经历一下”,35.1%的被调查者是“没有经历过,也不想经历”(其中大学生是40.5%),6.6%的被调查者是“曾经经历过,以后还想经历”,2

5、.3%的被调查者说“曾经经历过,以后不想再经历”,还有9.6%的被调查者觉得对自己是否有过“偶像崇拜”的经历是说“不清楚”的。这样“曾经经历”、“正在经历”和“没有经历但想经历”“偶像崇拜”的人,加起来还是达到了55.3%。2、多数青少年把“偶像崇拜”现象视为普遍、正常的人生追求,而非“青春期”特有的反应,并对此表示理解和有相当的共鸣。他们不愿意对周围的“偶像崇拜”现象进行简单的价值评判,而希望具体辨别和分析。调查显示,有60.4%的被调查者“不赞成”“追星只是年轻人才有的现象”,并且有10.4%的被调查者认为“这种说法是对青少年的不信任”。与此相关,有39.2%的被调查者对其父母辈的“崇拜政

6、治领袖或知识精英”表示“很能理解”,36.0%的被调查者表示“较能理解”,并有8.9%的被调查者认为“要看崇拜谁”。这说明多数青少年把“偶像崇拜”现象视为普遍、正常的人生追求,而不仅是“青春期”的反应,并且他们并不认为长辈的“崇拜对象”和“崇拜方式”与自己有很大的不同,或比自己更崇高、更正确。应该说,他们对自己身边普遍存在的“偶像崇拜”现象感到正常、表示理解,并有相当的共鸣,很少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正在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如:只有13.7%的被调查者认为那些“疯狂”的“追星”同学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认为其“疯狂”行为“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学习”的也只有12.2%。对于周围同学中出现

7、的“追星”现象,56.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不会“大惊小怪”,25.2%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会“无所谓”,12.0%的被调查者认为这要看他们追得是哪位“明星”,3项合计93.8%,再次证明“偶像崇拜”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和青少年群体对其的普遍认可度。调查显示,对于“崇拜某人就是个人迷信”的观点,有64.6%的被调查者“不赞成”,有21.0%的被调查者认为“有的人是,有的人不是”。对于“追星就是追求个性”的观点,有37.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赞成”,但又有47.5% 的被调查者认为“有的人是,有的人不是”。对于“追星”的同学与不“追星”的同学是否有区别的问题,36.3%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区别”,30

8、.4%的被调查者认为“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看来,不少青少年对“偶像崇拜”现象的态度是相对理性的。3、目前青少年选择偶像的面比较宽,个人的“主体评价”正在取代“社会评价”的定位;尽管有耐人寻味的群体差异,但相似点多于相异性:青少年普遍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大胆追求人格魅力、个性气质和个人才华。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正在崇拜的偶像:(1)外国和港台的“明星”多于大陆的“明星”(三者的比例分别为28.8%、31.6%、6.2%),但三者都在崇拜的人占三成以上(33.4%);(2)影视“明星”多于体育“明星”(两者的比例分别为37.2%、23.3%),但两者都在崇拜的人也占三成以上(39.5%

9、);(3)活着的“明星”要比去世的“明星”、年轻的“明星”要比年长的“明星”(35岁以上)更耀眼(前组比例为68.3%比4.5%,后组比例为57.1%比7.1%),但两者兼顾的也分别达到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前者为27.2%,后者为35.7%)。yn1 由此可见,目前青少年选择偶像的面还是比较宽的,他们更多地选择那些年龄与自己相似或略长一点的“明星”和“名人”,但也不排除其他。(需要说明的是,因为一般国内讨论中,把“偶像”和“榜样”作为一对差异来进行分别论述,故本次调查仅就“偶像类”崇拜现象进行探讨,并且不把它们与“榜样类”选择作对比。因此,有关的调查选项中,没有列入政治、科技、军事、文学艺术等

10、名家、名人。)对于值得崇拜的“明星”首先要具备的条件,被调查者的选择是(限选1项):“人格魅力”占首yn2 位(23.9%),“个性和气质”其次(23.7%),“才华横溢”再次(22.2%),“对社会有重大贡献”被排在了第四位(11.3%)。其他选项依次为:“漂亮/英俊”(5.6%),“不清楚”(4.3%),“无所谓”(2.9%),“阅历丰富”(2.4%)。从这组数据中不难看出,个人的“主体评价”正在悄然取代“社会评价”原先的定位,成为青少年自我评估的第一标准。就这一问题而言,调查也显示了耐人寻味的群体差异:(1)从年龄和学历差异上看,大学生的前四项选择是才华、个性、人格和社会贡献,高中生的前

11、四项选择是个性、才华、人格和社会贡献,初中生的前四项选择则是才华、个性、社会贡献和人格。(2)从地区和经济背景上看,城市籍学生的选择排序是个性、才华、人格和社会贡献(24.6%、23.8%、22.3%、9.4%),城镇籍学生的选择排序是人格、个性、才华和社会贡献(32.5%、23.4%、18.5%、8.3%),乡村籍学生的选择排序则是人格、个性、社会贡献和才华(24.2%、21.2%、20.2%、18.7%)。这些差异可能折射的是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差异、城乡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差异、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对自我认识的差异等。但总体看,相似点多于相异性,即中国青少年普遍地开始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

12、神,他们对人格魅力、个性气质和个人才华有着大胆的追求。4、“偶像崇拜”是一个有着共同特征人群的人生体验过程,更多地是一种娱乐活动。青少年主要采取交流、模仿和评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偶像的崇拜。有超过六成的青少年渴望与偶像交流。收集和分享收集是目前青少年比较流行的“偶像崇拜”方式。模仿自己的偶像是许多青少年成长历程的一部分。调查显示,许多青少年会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偶像的崇拜,如给偶像写信,模仿“明星”的唱歌、打球、健身、着装、化妆、穿鞋、饮食,收集心中偶像的有关资料或上网参与聊天和“明星”俱乐部活动等等。调查发现,直接给心中偶像写过信的人数是有限的,仅有3.3%的人写过1-5封;63.

13、7%的被调查者说自己“没有写过,也不想写”,21.1%的被调查者则说自己“没写过,但想写”。这部分被调查者的交流渴望,也体现在他们对“网上明星俱乐部聊天活动”的态度上,在自己的偶像可能出现或作为聊天对象时,分别有3.5%、5.5%、8.6%、23.1%的被调查者说他们“每次参加”、“尽量参加”、“偶尔参加”和“想参加”,4项比例的总和为40.7%,若加20.3%的“不知道有此活动”的被调查者就是61.0%,超过了“没有参加,也不想参加”的39.0%的比例。换言之,约有超过六成的青少年渴望与偶像交流,或以谈论自己偶像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如果他们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这种条件,他们就可能借助网络的“

14、虚假社区”来实现自己的需求。收集和分享收集是目前青少年比较流行的“偶像崇拜”方式,分别有19.2%和56.2%的被调查者“经常收集”和“偶尔收集”“明星”的照片、签名、资料等,“没有收集,但想收集”的被调查者也有12.8%。这些收集活动常常也是他们平时同学间、朋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分别有15.8%和47.0%的被调查者将自己的收集与同学“经常分享”和“偶尔分享”;另有14.6%的人“没有分享,但想分享”和22.6%的人“不想分享”。“不想分享”的人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比较个人化的选择和“隐私”的一部分。模仿自己的偶像是许多青少年成长历程的一部分,分别有9.1%和32.9%的被调查者“经

15、常模仿”和“偶尔模仿”,另有11.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没有模仿过,但想模仿”,3项合计则约有53.4%的被调查者有模仿冲动;但却有46.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没有模仿过,也不想模仿”。这可能表明“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一个重要区别,即“偶像崇拜”更多地是一种娱乐活动,首先是通过“开心一刻”来缓解学习压力和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境,通过他人经验的“替代性体验”来释放心理能量和解放潜在欲望,并可能因此也开阔眼界、了解他人和探秘人生。如果说通过模仿偶像也促进了自我意识和能力的增长的话,一般是间接的、顺其自然的,而不象“榜样学习”那样,从一开始就有一种明确的指向或刻意的追求。因此,有47.4%的

16、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偶像崇拜”不会影响自己与周围同学之间的关系;对于“如果您有所崇拜的明星,您认为他(她)对您的成长会有帮助吗?”,只有6.2%的被调查者回答说“会有很大帮助”,41.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会有一些帮助”,另有26.7%的被调查者认为“不一定有帮助”,还有10.8%的被调查者认为对此“不清楚”。这些回答可能提醒我们,不要把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看成是十分明确的“学习”行为,认为他们崇拜谁就会像谁,模仿什么就会是什么;在每天必须完成的那么多有明确目的的、指定性的、繁重的学习之后,青少年们更多地在类似“偶像崇拜”、“明星迷恋”的活动方式中享受“轻”的、无目的性、无规定性、无期待性的乐趣,也有许多阅读和模仿行为可能只是为了不落伍于时尚或跟上时代节拍。当然,调查也发现,约有6%左右的青少年因为种种原因,把模仿偶像当作了生活之“重”,渴望放弃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