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浮夸之谜.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9644056 上传时间:2023-12-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浮夸之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计浮夸之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计浮夸之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统计浮夸之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统计浮夸之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计浮夸之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浮夸之谜.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事求是统计,统计则是一门科学;敷衍塞责统计,统计则是数字游戏;造假虚报浮夸,统计必是祸国殃民。 1+12背后之谜陕西省统计局高级统计师 杨永善近几年,各省、市、区GDP的总量相加,其数值大大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的总量,即长期存在着1+12巨大误差的不正常现象。20002003年误差为1.72.8%,2004年误差猛增到19.3%,当年国家统计局花了几十亿元,搞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才使误差缩小到4.8%。但此后,各年的误差不仅逐年未缩小,反而又继续扩大。2008年上升到8.8%,2009年刚过了半年,各省市区GDP的总量相加,其数值就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总量多出1.4万亿元,误差达

2、10%,1-3季度多出2.5万亿元,误差高达11.5%。2010年上半年多出1.54万亿元,误差仍然高达9%,大大超过2%左右的正常范围。由于国家统计局采取企业直报、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以及辖下单位全面上报等多种渠道和一些先进手段而获得的数据,行政干预较小,GDP数据还是相对准确的,也是基本可信的。由于国家统计局的GDP数据是直接核算的,并不是各省市区GDP数据的简单相加汇总,所以允许1+12有误差,但过去这种误差一直较小,在正常范围内上下波动。近几年来,随着统计方法的不断改进,现代化计算手段的应用,这种误差不仅未能缩小,反而逐年扩大,大大超过了正常范围,令国人感到十分震惊和不可理解,误差

3、背后反映了地方上对GDP根深蒂固的狂热崇拜,以及攀比风、政绩观、高指标盛行,地方官员干预统计数据、统计执法不力等问题。经仔细认真分析和实际调查,1+12这种大误差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上的因素,又有主观上诸多原因,但主要是主观上的原因。一、统计制度方法不够完善,统计范围不够规范,统计计算方法不够统一,统计手段相对落后等。目前,统计用的这一套指标体系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很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统计局曾在1993年下决心破旧立新,拟建立一套新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但由于衔接不好,中途夭折,新的体系一直未能建立。目前还是延用过去的哪一套,只是稍作了一些小的调整

4、。尽管如此,仍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特别是一些涉及民生的指标,如非公有制经济统计、服务业统计、劳动工资统计、就业统计等,由于统计方法不十分科学,同时有的又缺乏源头数据,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各地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对制度方法相应作了一些补充完善和适当修改。鉴于此,有些地方强调自己的困难和特殊性,未严格按国家统计局的制度方法去办,造成了各地对制度方法、统计指标范围的理解执行不统一,计算方法不完全一致的问题。既有漏统计的,也有重复统计的,但属制度方法造成的重复统计是极少数。二、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统计是靠统计人员完成的,其人员素质的优劣、水平的高低,对统计的结果影响极大。这些年统计战线上新人较多,缺

5、乏实践经验,由于指标理解上的问题,计算上的问题,范围掌握上的问题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数据质量。三、主观上的原因才是造成数据误差大的真正原因。1、各地“攀比风”比较盛行。近几年,省、市、县际之间竞争相当激烈,比学赶超一浪高过一浪,GDP被“神化”,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各省、市、县之间相互攀比,用GDP看发展,以GDP论英雄,你追我赶,你高我超,你小超我大超,这对先进地区来说,主要是争前几名,对落后地区来说急于摘掉贫穷帽子,心情尤为迫切。因而不断地提高GDP的增速,扩大其总量,以缩小同先进地区及周边的差距,这无形中充当了“攀比风”的吹鼓手,成了浮夸风的泡制者和执行者。更有

6、甚者,明知是重复计算,但却明知故犯,将其加入总量,以增大官员的政绩筹码。同时在GDP上报之前,千方百计打听左邻右舍,特别是与自己指标数值接近的省、市、县的“内幕”,生怕报少了,影响自己的排位。有的领导还直言不讳地对统计局领导说:“咱们能否超过,就看你统计局了”。这样,各地统计部门处在各级领导及各种利益的重重包围中,站在了“攀比风”的风头上。所以,只要“攀比风”一天不停刮,统计数据一天也真实不了。因为往往是“村里报报表,乡上冒一冒,县上跳一跳,市上调一调,省上靠一靠”。统计数字成了“牛皮泡泡糖,科学新配方,越吹越大,越嚼越香”。2、一些领导的“政绩观”欲望强烈。现在各地都建立了领导干部的考核机制

7、,GDP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GDP总量增长的快慢是考核领导政绩及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首位指标,他们认为GDP总量越大,反映工作中的成绩就越大。GDP总量越大,他领导的地区经济就发展越快。因为GDP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他们希望自己主政的地区GDP大一些,好给上级和人代会有个交代,为自己脸上贴金,为自己仕途铺路。当地经济虽没有多大发展,但还需要高数据和大的政绩,唯一的办法就是浮夸造假,在数字上做文章。另外,各地为应付行业考核和升级,农村为实现奔小康的奋斗目标,一些企业和农村单位根本不顾及实际,毫不顾忌的按需填报数据。正如民谣所言:“领导眼睛一闪,增长93%;领导嘴巴一咂,增长98%

8、;领导屁股一拍,增长100%。” 、“这大战,那大干,不如统计算一算。”3、制订的经济发展指标过高。各地区,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急于改变落后面貌,缩小同先进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差距。在制订计划指标时,有意将计划高订几个百分点,其结果大大超出当地客观实际,致使计划指标往往完不成。此时,地方官员就着急了,常常以不同的形式暗示统计部门:一是先让计划部门抢先公布计划预计完成数,“压”统计部门,让统计部门“就范”,向其数据靠拢;二是统计部门汇报计划执行情况时,如领导对此不够满意,常常会说“你们是否再细细算算,看还有没有遗漏的”或是说:“是否同有关部门,特别是同委通通气”,如有这样的口气,实际就是对数据不满

9、意,是一种“暗示”。你就得要慎重考虑了,可不能粗心大意。这时,有些统计部门的领导,往往考虑自己奋斗多年的官位和来自上级、家庭、同事的各种压力,出自无奈,而违心的按领导意图去办,给自己留下一条“生路”。但有时,地方官员虽然有想法、有看法,但不明说,也不暗示,让你自己去体会,自行去处理,这才是对统计部门领导“水平”的真正的考验,事也就更难办了。在此时,摆在统计部门领导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实事求是,按原则办事,完不成就完不成,到时如实计算上报,但好吃难消化,却给当地领导无法交代,风险相当大;另一种选择,就是出自个人利益的考虑,主动“送数上门,投其所好”、“卖数保官升官”。在暗地里为领导“使劲”、“

10、合理做假”,让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给领导解围,让领导满意,为自己升迁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在实际统计工作中,通常按第一种做法办的人很少,风险很大,因为“能顶住的却往往站不住”,就时刻准备着被免职或被调离;按第二种办法做的“能站住的但却往往顶不住”。有时尽管领导没有授意,但作为一个年轻、时刻想“进步”、而“世事洞明皆学问”的统计部门领导,此时,会考虑完不成计划的严重后果:一是领导无法向上级和人代会交代,另外自己也无法向领导交代,同时还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升迁和“乌沙帽”,可以说是对双方都不利的事情。鉴于此,便会毅然作出上述第二种选择。由于统计法对篡改数据明令禁止,所以,有的统计部门领导会抓住全局讨论

11、、评估数字的有利时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引导大家向计划数据靠拢,为领导暗中“鼓实劲”。既符合程序,又不违法,也不担风险和承担责任,双方都心照不宣,皆大欢喜。这样最后的计划指标也就成了上报的统计指标,有时为掩人耳目,往往让统计数据比计划指标稍高或稍低,有整有零的。这样一场“政治”交易也就成功了。这是“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在统计部门内部的反映,也是当前统计造假的一种新动向。这就是个别统计部门领导在私心支配下,丧失职业道德,为达到个人的目的,使暗劲、讨好领导的“潜规则”。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他们往往还有好多绝招:将统计范围稍作调整,百分比稍作变化,各种率和比例稍作微调,价格因素稍作变动

12、,换算系数稍作升降等等,领导满意的法定数据就“统计”出来了,并且“合理合法”、“天衣无缝”,根本找不出什么问题,外界人更看不出什么门道,可以说就像魔术师表演一样精彩绝伦,没有破绽,因为一切都在自己掌握的“可控”和“变动”的范围内。正如美国统计专家达莱尔哈夫在所著的统计数字会撒谎一书中曾说:“统计数字并不总是代表事物的真相,它可以被精明的统计分析者操纵,达到他们所要的目的,有时候还制造假象。当我们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统计数据的时候,千万保持一些理智和清醒”。当然,这只是一些人、个别现象,但对统计工作的危害却十分严重,其负面作用绝不可低估,且此风还在不断地蔓延。这样,计划年年高指标,统计数字年年也

13、就“大跃进”,愈演愈烈。4、统计部门某些领导只对当地官员负责。各地统计局没有实行和国家统计局上下的垂直领导,属当地政府的职能部门,其领导的升迁、提级、任用等都由当地官员说了算,工资由地方发,宿舍由地方建,和国家统计局只是上下的业务领导关系,不是行政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上述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均由地方政府决定,所以形成了“戴着地方的乌纱,吃着地方的财政”、“拿谁的钱,吃谁的饭,就为谁喊,就为谁干”的格局。有时,统计经费紧张,往往还得到地方有关业务部门的“赞助”和“关照”,而涉及有关部门的数据也相应得到统计部门“关照”,“礼尚往来嘛。所以,各地绝大多数统计部门的屁股基本上是坐在地方官员一边的,

14、听地方官员的话,按地方官员的意图办事,为地方官员负责。地方上要赶超地区,他就推波助澜、“添砖加瓦”,地方政府要“强省(市、县)富民”,他就有所“表示”和“贡献”,而对国家统计局三令五申的要求却置若罔闻,阳奉阴违。有时甚至还和地方官员联手对付上级统计部门。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国家统计局既要管数,又要管人财物,从体制上实行垂直领导,从源头上彻底解决数字造假问题。5、不能正确对待目标责任制的考核。目标责任制考核是考核部门和干部政绩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利国利民,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勤政廉政建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一些地方在考核时太看重GDP这个指标了,被考核者对考核阳奉阴违,你有考核指标

15、和政策,我有我的对策和作假办法,不是想法设法完成经济指标,而是当经济指标完不成时,一是大搞重复建设和“形象工程,扩大GDP总量,但物质财富却没有增加;二是通过多种办法和渠道,给数字“注水”,在数字上大做文章,在造假上想办法,工作不足用数字来补。还未到年末,就以“政治任务”、“硬指标”和“撤职降级”来压基层,要求务必完成。这样一级压一级,本应完不成的指标,到年末全都被压着“完成”了,一片莺歌燕舞,上上下下满堂红,成了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学”。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人心里都十分清楚。单位红旗扛回来了,奖状拿回来了,领导由于“政绩”突出,个人升迁了,单位却成了一个烂摊子。到第二年,尝到甜头的一些领导

16、,照上年的办法如此泡制,数字岂能没水分?数据岂能没大误差?所以,目标责任制考核如果搞好了能激励人,促进经济发展,如果搞不好,流于形式,相反,对统计数字的造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形成了“上面定数字,中间分数字,下面造数字”的格局。6、科学估计、修正数据被歪曲。由于统计指标体系相对滞后经济的发展,有些指标没有相应的统计渠道,如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统计的不少数据,要通过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或历史数据,对现有统计指标数据作出科学估计、推算,或者对现有统计数据进行修正等等。按理说,这也是统计数据的一个重要来源渠道,做得好,还是比较科学的,数据也基本是准的。但由于目前人们普遍的浮躁心理、攀比心理、功利心理、升官发财心理、权欲心理等,估计、推算的数据往往有个人和某些地方官员的色彩,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偏差,修正数据也已成为个别人“篡改”统计数据的合法手段,数字越修正越离奇,离实际越远,让一些弄虚作假靠造假数升官发财的人钻了空子,占了便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要让科学估计、修正数据名副其实,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