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心悸中医诊疗方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9617694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心悸中医诊疗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年心悸中医诊疗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年心悸中医诊疗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年心悸中医诊疗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年心悸中医诊疗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心悸中医诊疗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心悸中医诊疗方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悸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 一 ) 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国 中医药出版社,2008 年 8 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年 5 月)。(1) 主要症状和脉象: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脉象见数、促、结、代、缓、 沉、迟等。(2) 次要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中老年患者, 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3) 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2 西医诊断标准:(鉴于室

2、性早搏多并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 常、内分泌或电解质异常,所以本科室对于该类病人常选择血液化验、心脏彩超、Holter、 冠脉造影等助诊。)(1) 临床表现 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 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 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 象。(2) 心电图特征 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 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 代偿间期, T 波方向与 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

3、反。 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每1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 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 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 性早搏;连续3 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 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 单形性室性早搏。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 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 为多源性室性早搏。(3) 病情分类按发作频率分类偶发

4、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 DCG示30次/ h;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 DCG示30次/ h。按形态分类 单源(单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 多源(多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不相同; 多形(联律间期相同,形态迥异):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 相等。(4)病情分级:Myerburg 室性早搏危险程度分级室性早搏的频率分级室性早搏的形态分级0无1少见(W1次/h)2偶发(1-9次/h)3 常见(10-29 次/h)4频发(130次/h)A单形、单源B多形、多源C连发、成对(2次连发) 成串或连发(3-5次连发)D

5、非持续性室速(6-30次连发)E持续性室速(t30次连发)( 二 ) 证候诊断1. 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干,舌质 红少苔,脉细数无力。2. 心脾两虚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腹胀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结代。3. 阴阳两虚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自汗或盗汗,舌质 淡红或嫩红,舌苔薄白,脉结代。4. 痰瘀互阻证:心悸怔忡,胸闷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 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舌质淡紫或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或结代。5. 气滞血瘀证: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 诱发或加重,

6、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6. 痰火扰心证:心悸,呕恶,口苦尿赤,痰多气短,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三)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1. 心悸与怔忡的鉴别心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 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 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每属实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 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2. 心悸与奔豚的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但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

7、上 下冲逆,发自少腹。(2)西医鉴别诊断:1. 房性过早搏动P波提早出现,其形态与基本心律的P波不同,P-R间期0.12s。 QRS 波大多与窦性心律的相同,有时稍增宽或畸形,伴 ST 及 T 波相应改变的称为心室内 差异性传导,需与室性过早搏动鉴别。2. 房室交接处性过早搏动除提早出现外,其心电图特征与房室交接处性逸搏相似。 早搏冲动侵入窦房结的形成不完全性代偿间歇,不干扰窦房结自发除极的则形成完全性 代偿间歇。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 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安神定悸。方药:生脉散加味。组成:人参 6g麦门冬 15g五味子 6g黄精10g百合 10g天门冬 15g生地10

8、g茯神 15g远志 10g石菖蒲 15g龙齿20g(先煎)炙甘草 6g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2心脾两虚证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方药:归脾汤加减。组成:党参 15g黄芪 15g当归 10g龙眼肉 10g白术 10g茯神 15g远志 10g木香 10g炒枣仁10g石菖蒲 10g浮小麦 15g炙甘草 6g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麦冬 15g五味子 6g当归10g阿胶10盘(烊化)3阴阳两虚证 治法:滋阴补血,通阳复脉。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组成:炙甘草 9g西洋参 6g生地 10g桂枝 10g黄芪 10g元胡 10g甘松 20g炒枣仁 10g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4痰瘀互阻证治

9、法化痰泄浊,活血化瘀。方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组成陈皮 10g半夏 9g茯苓 15g桃仁 6g红花 3g生地 10g川芎 10g当归 10g赤芍 10g瓜萎 10g元胡 10g甘草 6g苍术 10g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5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祛瘀,理气通脉。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组成:柴胡 10g当归 10g生地 10g牛膝 10g桔梗 10g赤芍 10g桃仁 6g红花 3g川芎 10g枳壳 10g酸枣仁 10g鸡血藤 10g丹参 10g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6痰火扰心证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定悸。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组成黄连 9g半夏 9g陈皮 10g茯苓 10g枳实 10g竹

10、茹 10g丹皮 10g郁金 10g远志 10g石菖蒲 10g焦山楂 10g全瓜萎 15g胆南星 9g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二 ) 辨证选用中药注射液和中成药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择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复方 丹参注射液等。 5%GS100ml+复方丹参注射液8-16ml, ivgtt, qd。活血化瘀。适用于气滞血瘀、 痰瘀互阻之心悸。 5%GS250ml+红花注射液5-20ml, ivgtt, qd。活血化瘀。适用于气滞血瘀、痰瘀 互阻之心悸。 5%GS250ml+川芎嗪注射液2-4ml, ivgtt, qd。活血化瘀。适用于气滞血瘀、痰瘀 互阻之心悸。5

11、%GS250ml+参麦注射液20ml-60ml, ivgtt, qd。益气养阴。适用于气阴两虚之心 悸。( 三 ) 耳穴压豆1. 常用穴位:心、交感、神门、肾、枕、耳迷根、皮质下、小肠。2. 方法:(1)将胶布剪成 7x7mm 的小方块,将生王不留行子贴在胶布中央备用。(2)然后用 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将贴有王不留行子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3)贴压后用手指按压穴位半分钟,嘱患者每天自行按5 次,每次10 分钟,局部 微热微痛为宜。(4)每次贴一只耳朵,下次轮换对侧,症状较重者可双耳同时贴。(四)基础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冠心病、内分泌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均可导致心悸不适,需行动 态心电图、冠脉造

12、影、电生理等检查助诊。治疗方面以对症、对因为主,但多数抗心律 失常药物可导致心律失常,且易致心功能不全。在积极查找心律失常病原的基础上,选 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一般选用增强心肌自律性和加速传导的药物,如拟 交感神经药、迷走神经抑制药物或碱化剂。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则选用减慢传导和延长不 应期的药物,如迷走神经兴奋剂、拟交感神经药间接兴奋迷走神经或抗心律失常药物。I类药阻断快速钠通道,如奎尼丁、普罗帕酮;II类药阻断肾上腺素能受体,如美托洛 尔、阿替洛尔; III 类药阻断钾通道与延长复极,如胺碘酮; IV 类药阻断慢钙通道,如 维拉帕米。药物治疗原则:先单独用药,然后联合用药。以最小剂

13、量取得满意的治 疗效果。先考虑降低危险性,再考虑缓解症状。充分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致心律 失常的作用。(五)辨证调护1. 慎起居:居室环境安静;生活起居规律,适当休息,避免过劳。2. 节饮食:适当饮食调养,可辨证选用红枣、莲子、银耳、黑木耳、牛奶等食品。 水肿者,低盐或无盐饮食,适当限制水的摄入量。戒烟忌酒,限制茶、咖啡的饮入量,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体胖者应清淡饮食,忌肥甘厚腻多形之品。3. 畅情志:调整心态,减轻紧张情绪,避免精神刺激。当病人心悸发作时,患者常 心情恐惧,最好有人陪护,使病人心情放松,情绪稳定。4. 适寒温:避免感受外邪。三、疗效评价( 一 ) 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

14、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2 西医疗效判断标准:显效:室早完全不发作或偶有发作(ECG示5次/分,DCG示30次/小时)。 有效:室早发作减少60以上(时间和次数)。 无效:达不到显效或有效标准者。( 二 ) 评价方法 1中医证候评价:按照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积分评价。2. 西医疗效评价:按照西医疗效评价标准以自身症状积分及DCG的结果评价。3. 生活质量评价:基于病人结局报告的PRO量表及生活质量量表(SF 36健康简 表)评分进行评价。治疗难点和解决措施: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 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体质素虚、久病失养、饮食劳倦、七情所伤、 感受外邪、药食不当易诱发。内经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 受惊恐,复感外邪等。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本病的表现。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 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金匮要略和伤寒论提出心悸的病名。脉象表现为结、代、 促脉等。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医林改错重视瘀血 内阻导致心悸怔忡。心悸的发生不仅和年龄的增长,也和其他重要的因素有关,是多种疾病临床表现的 主要症状。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