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困惑.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9611355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困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困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困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困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困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困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困惑.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困惑固镇县石湖中学 李建洲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学校工作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班主任工作质量的好坏。班主任工作很重要,但也很难干。初中班主任工作难干,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更难干。初中部教育处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其上承小学,下起高中,无论从学生的生理年龄,还是心理年龄来说,这个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言,应该是至关重要的。初中班主任的工作比高中班主任的工作不仅更为辛苦,而且更为重要。但是,在高考终极目标的定向下,太多的人只见高中,不见初中,这是事实。城乡教育仍有很大差别,城乡班主任工作当然也有很大差别。最大的区别是,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面临更大的困难。农村初中班

2、主任工作任重道远。这些孩子的年龄大都在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之间,这个阶段是学生性格的关键转型时期,也是学生终身性格的基本奠定时期。在农村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初中是一个路途坎坷、风云多变的阶段。正因为如此,相对于高中而言,这个阶段的教育工作尤为重要,班主任工作也更是充满困惑。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每学期开始,校领导在班主任工作安排上可谓绞尽脑汁。已是班主任的,难下“火线”。非班主任老师千方百计逃避班主任工作,对该工作敬而远之。许多农村中学都出现这种说怪不怪的现象。以下谈谈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困惑(并不是说高中部不存在这些困惑,而是说初中部受其影响更为深重)。一、小农意识仍然制约着农村

3、教育的发展。小农意识是指农民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血缘为本位的环境中形成并内化于人们头脑中的认知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总和。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思想观念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内在的小农意识不仅没有彻底抛弃,而且在某些方面表现得仍很明显。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来形容当今的农民已过时了,但蜂拥城市的许多农民并没因城市的现代文明而脱胎换骨。这里除去城市对农民的排挤因素外,主要是因为农民的小农意识时刻左右着他们的言行。现代的“井田制”定格着农民的思想,他们既怀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又怀着难言的自卑和对那方块田的留恋,他们难以彻底摆脱那束缚手脚的传统思想。小农意识的突出表现是自满

4、、胆怯、浅见、盲从等,这表现在部分农民对子女的教育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只是“放羊式”教育。他们常常只能看到孩子将来的两个去向,而且往往首鼠两端,瞻前顾后。他们希望孩子走出去,进入城市,接触现代文明,从而光耀门楣。但他们往往又缺乏自信,“考上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是他们的口头禅。一旦孩子真的考不上,回家经营那几亩地,他们也不认为那是坏事,毕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也许他们还会说:“走!跟我打工去!”甚至有的农民在孩子上中学时,就在努力挣钱,以期在那块古老的土地上建一栋房子留待孩子结婚备用。我班张龙(化名)同学,进入初一后毫无学习动力,迟到、早退、旷课、打架、骂人等错误对他

5、来说就是家常便饭,我屡次说服教育,但效果甚微。直到我和其家长谈话,才知其中奥秘:其家长只希望他混到初中毕业,然后让他去当兵。我真的搞不懂这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捷径!当然,对农村孩子教育的成败并不能简单归结于孩子是否“走出去”。但不少农民对子女的教育目标不明确,方法不科学,投资不得力,这无疑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二、农村早婚青年多难以履行对子女的教育义务。农村青年普遍婚龄较早,不少青年尚达不到法定婚龄就匆忙结婚。近几年来,这种早婚现象愈演愈烈,男性十八九岁,女性十七八岁结婚的比比皆是。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全国15-19岁早婚人口中,农村女性占89.56%,农村男性占87.71%。这些早婚的青年往往缺

6、乏理想,对其父母的依赖性较大,其中相当一部分青年婚后的生活还要靠其父母资助。如此,早婚青年在“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情况下,难以承担起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义务,他们不得不自私地把养育子女的担子甩向老人。再说,这些青年多在事业无成的情形下草率结婚,属于先“成家”后“立业”的一类。在新婚的激情冷却后,他们顿感自己前途渺茫,于是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因而,他们可能视身边的孩子为累赘,更谈不上为孩子构建合理的教育方案。还有,早婚青年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也较低,他们难以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三、具有“乡土特色”的溺爱是一具束缚孩子成长的枷锁。对孩子的溺爱其实是对孩子心灵的摧残。溺爱教育就是一种放纵式

7、教育,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弱化教育。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许多缺点,如脾气暴躁、喜怒无常、贪图玩乐、自私自利、蛮横霸道、心胸狭窄、软弱无能等。这样的孩子进入初中,班主任对他们的性格矫正极为困难。令人更为困惑的是,在富有“乡土特色”的溺爱环境下,不少孩子还具有一些典型的恶习。一是语言粗俗。这类孩子自从会说话后,无论说什么话,对他们父母来说都是悦耳的声音。孩子甚至都骂人了,父母还夸奖孩子聪明。这样的孩子入校后,张口不是方言土语,就是粗言俗语,要么就是恶言恶语。班主任要重新教这些孩子学会说话真是困难重重。二是蛮横油滑。这类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是一种典型性的愚化教育。他们的父母不是教

8、育孩子去如何宽容别人,而是教育孩子处处要占人上风,绝不能吃亏。不是教育孩子以礼待人,而是教育孩子如何霸道,如何以势压人。这类孩子自小就被教育成油腔滑调的人,他们善说谎话为自己开脱,他们总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绝对中心,别人都必须围绕自己转。我班的张龙(化名)同学就是这样的孩子。他多次向我请假都是谎说自己身体不适,谎说自己如何如何难受,而且他表面上态度极为诚恳,请假的决心也很坚决,我只能勉强答应他。他曾一周内两次旷课,我让他写个说明,他不愿意。我决定让他家长来校,他得知后对我说:“我跟你说,我不会让俺爸来的!”我生气了:“我如果能把你爸请来呢?”他竟然要挟我:“他要来,我就离校出走了!你信不信?”

9、我无语了。其实,我知道,他爸爸即使来校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曾多次跟这位家长通话,谈及张龙在校很不理想的表现,他自始至终就是重复那么冷冷的一句话:“噢,我知道了”我曾见过这位家长,他并不是一个内向的人。而且,在其言辞中我能看出,他对儿子很欣赏的。三是品行异化。这类孩子的父母绝对顺从自己的孩子,在他们心目中,孩子是绝对完美的。他们容不得任何人说他们孩子的不是,他们的护短行为真可谓登峰造极。这类孩子无所事事,唯我独尊,心灵脆弱。更严重的是,他们心胸狭窄,有时甚至思想龌龊。刘安(化名)调皮捣蛋在班里是一流,刚进入中学,能犯的错误他都犯了。我实在受不了,就把他的家长找来,向其诉苦。我毫不留情,一一列举

10、刘安的“罪状”,其家长冷若冰霜。我意识到自己的无礼,便转而想说一说刘安的优点,但实在难找。我随口说:“他虽然上课睡觉,但下课很活泼的。他在教室前后能跑好多圈,别人很难撵上他”其家长终于喜笑颜开:“俺家孩子就是身体好,在村子里爬树,没人能比得上,一棵高树,他哧溜一下就爬上去了”刘安屡犯错误,我让他写说明,他在说明中曾这样说:“看到我们的班干笑,我就想哭;看到他们哭,我就想笑我一直希望我们班的一些同学和我一样成绩差,可他们的成绩还是那么好班主任大人,我知道你就是想让我们几个调皮的学生离开班级,我们走了以后,你就可以安心当你的优秀班主任了”我真的很纠结,一个初一的学生怎么会有这些奇怪的想法!如果是我

11、的错,我到底错在何处呢?不是我推脱责任,我首先要说,刘安所受的家庭教育是畸形的。四、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难以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这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大的困境。据全国妇联统计,目前中国留守儿童有5800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28%,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他们主要生活在安徽、河南、四川、湖南等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大省。 在这些留守儿童中,57.2%的孩子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孩子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长期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社会学家王开玉曾主持完成了一项对安徽九个农民工流出县,以及对

12、安徽、浙江、江苏三省四个农民工流入市的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陷入情感缺失、家庭教育贫乏。其中90%多的孩子都希望在父母身边,100%的孩子羡慕有父母相伴的同龄人。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必需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但实际上,教师很难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沟通交流。他们散布在五湖四海,整日辛苦打拼,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更无心主动去和教师交流。这些留守儿童的个性存在好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自信心、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人际关系冷漠等方面。并且由此导致他们自由散漫、孤僻自守、厌恶学习等“顽疾”,这让班主任十分头疼,对班主任德育工作来说是巨大的障碍。当然,农村初中教育还存在其它困境。比如,幼儿园教育

13、的敷衍加上小学教育的随意不能为初中输送比较合格的学生,更难以输送优秀的学生。再如,农村师资力量较薄弱,教学设施也较落后。另外,还有一种极为反常的现象。国家花巨大投资极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可谓用心良苦,而我们教师总或多或少感到好多孩子是“被上学”。原因是,不少孩子的父母不领情,把中学当成孩子的托儿所,不珍惜、重视孩子的学习机会,不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他们好像在想:反正不花钱,不管怎样,九年是一定的!各种层次的学生一律进入中学,这个出发点是很好的,但由于农村种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物质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学比城镇中学远远难以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和因地施教,难以全面发挥学生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结果是,成绩再差的学生也要呆在教室内学习文化科。说句心里话,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读书的料。好多孩子也许通过其它方式学习会学得更好。我们班主任一直严格控制流失生,但有时又似乎感到自己在逼学生上学,内心很惭愧。总之,农村整体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较低,家庭教育的不当或缺失没有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早期教育,更不能完成对孩子入学后正确的后续教育。城乡两元化仍很明显,农村教育投资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学生学习环境堪忧,教师的积极性也受到打击。这一切特别给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大困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