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防治战略与方法学研究.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9605470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染防治战略与方法学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污染防治战略与方法学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污染防治战略与方法学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污染防治战略与方法学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污染防治战略与方法学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污染防治战略与方法学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染防治战略与方法学研究.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污染防治战略与方法学中国3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实现了我们国家的一个根本性转变,从人口大国到经济大国的转变。但这个转变给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环境污染强度不断增加、环境污染范围不断扩大、环境污染因素不断发展,而环境污染的这种态势,将长期伴随着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将污染防治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协调起来,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为此,我们需要从环境保护的本质与发展的客观规律上,去把握污染防治的战略与方法学上的问题。一、 环境污染实质及形成机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害物质,这些环境有害物质根据其固有特性可通过不同的环境介质如

2、空气、水、土壤等对人体产生有益或有害影响。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使环境介质中的原有成分大量增加或增添了新的有害成分,引起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破坏生态平衡、致使环境质量下降,最终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环境污染。1、环境污染成因。环境污染就外在表现形式而言,其主要成因是人为的社会、经济活动利用自然不善导致环境中化学物质的质和量的变化。就我国现阶段来说,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成因:粗放式的发展是加速环境恶化的动力性因素;人口总量大且环境意识不强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已成为目前影响环境问题的直接因素;对外贸易中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加剧资源环境压力

3、的外部性诱导因素;科技能力不足导致环境绩效差是环境退化的技术性因素;体制和制度安排不完善,环境保护水平滞后是环境退化的内在性因素。2、环境污染实质。污染的本质是环境中化学物质的质和量的变化。然而,地球环境中,所有元素的总量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随着自然或者人为的因素影响,一些物质发生了空间、组分、形态的变化,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这种物质由于其固有的物化性质,使其所处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环境污染的实质在于化学物质的输移转化,表现在:(1)、化学物组分的变化。一是因浓度的增加,使一个无害化环境转变成有害的环境污染,因过度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河流水

4、污染多属于此类;二是因积累量的增加,使环境的生物毒性、生态毒性发生了质变,土壤、底泥中的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皆属于此类。(2)、化学物形态的转移。一是稳定态向非稳定态的转变,如固体的燃烧、液体的挥发所形成的环境污染;二是化学价态的迁移,使无害变为了有害,如三价铬化合物升迁到六价铬化合物;三是由一次污染转变为环境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如大气中的氮氧化物转变为硝酸雾,二氧化硫转变为硫酸雾。(3)、化学物空间的位移。一是自然作用下污染物的空间迁移,输入地形成的输入性污染,如在水流的作用下水污染物向下游的转移,在大气扩散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向下风向的转移,在阳光蒸发下半挥发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发生的“全球

5、蒸馏效应”与长距离迁移性;二是归宿性转移,如通过食物链发生的生物迁移,土壤中的重金属或持久性有机物被植物根系所吸收后在植物中富集,畜禽食入该类植物后在畜禽中富集,人类食入该类畜禽后,重金属或持久性有机物在人体中的富集,特别指出的是,通过食物链的生物迁移与吸附要随营养级的升高而生物放大,呈级数倍增效应。从地球物质系统的角度来说,物质是不灭的,只有转变,当一个无害化系统转变成一个有害化或风险性高的系统时,就发生了环境污染,污染物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是在一定条件下,在自然和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转化而来,污染控制的任务就是把这类物质进行空间、组分、形态的无害化重组。3、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当代环境污染

6、的发展、演变路线是与人类社会开发利用自然的深度、环境问题累积下长周期效应的作用、全球环境问题的均质化、人类认识环境问题的深入相关联的。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都带来了系列新的环境问题,当代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贯穿于社会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我国的环境问题在结构上已呈现复合性、综合化、区域化趋势:复合型污染日益突出。实际上,自然环境是由多个介质组成的复杂体系,任何污染效应的形成,实质上都是多种污染物作用、多种污染过程叠加的结果。一是同源复合污染,在单一介质(大气、水、土壤)内,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的复合性污染,如城市大气环境中由煤烟型污染、机动车污染、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共同作用形成以细粒

7、子/灰霾臭氧为特征的大气复合污染;河流中有机物、重金属以氮磷等共存并联合作用的水体复合污染;以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共存的土壤复合污染。二是异源复合污染,由不同环境介质来源的同一污染物或不同污染物所形成的复合污染,在水相、气相、土壤相、生物相四个界面上相互任用与迁移,如农业立体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工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置以及工业废弃污染物农业上的主动利用和被动吸纳、不科学的耕种措施等,所造成的农业系统中水体- 土壤- 生物- 大气立体交叉的污染。低浓度有机污染物的长时间暴露风险巨大。在传统的污染物中低浓度无害,高浓度有害,而随着社会生活

8、水平的高度发展,与一些有机化合物的高度开发和利用,一些难降解、高毒性的低浓度有机污染物进入环境,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毒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等,尽管是低浓度水平甚至痕量化,但由于生物毒性高、难降解,长时间作用于环境与生态,其长周期效应将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生态灾难。环境污染的区域性、全球化特征显现。环境污染的综合性与扩散、迁移性,使环境污染日益成为一个区域性的大尺度系统问题,甚至发展成了全球性的问题。从大气环境污染来看,城市群的交叉污染与交换已成为大气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温室气体、臭氧物质造成的大气环境问题已经均质为全球性的问题;从水环境污染来看,任何一个局部的污染都会偶合为流域的

9、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发生及其影响具有“全方位、大尺度、跨国界、多层次、长时期”的特征。就我国现阶段环境污染防治的形势而言:水污染防治方面,传统的以COD为代表的水体有机污染尚未解决,部分水域氮、磷营养物污染及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日益凸显;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传统的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为特征的煤烟型污染和酸雨污染尚未解决,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臭氧和细粒子等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日益凸显;固体废物方面,以传统的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尚未解决,电子垃圾、畜禽养殖固体废物、污水处理厂污泥等新型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日益

10、凸显;流域污染防治方面,以传统的工业、城市点源污染尚未解决,农业面源、流域的内源污染日益凸显。环境污染的这些新特性及发展趋势,要求我们的环境污染防治路线要从单污染物、单介质、高浓度控制与局部地区防治向复合污染物、多介质、多途径、低浓度防治和区域防治转变。二、 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路线污染防治是环境保护工作中最根本的基础,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必须关注并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的环节。污染控制的根本目的保护环境满足人类社会活动需要,保护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污染防治必须从人类活动的全过程、全要素出发,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直至消除。这部分主要从污染防治中的污染物的源头控制、生产的过程控制及生态的系统控

11、制三方面来阐述污染控制的技术政策路线。1、 污染物的源头控制。源头控制就是在污染物产生的源头上进行控制与干扰,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污染物的禁用。对于危害大,在环境中不易降解的,制定相应的产品淘汰政策,从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禁用,让这类污染物淘汰出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如印染、制革等使用染料的企业禁用24类芳胺类的偶氮染料及铬染剂(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18401-2003);电镀企业禁用氰化物、铬化物(国家发改委40号令);电子类产品生产(特别是印制线路板制作)限制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十溴除外)六种(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全面禁止的滴滴

12、涕、氯丹、灭蚁灵和六氯苯等杀虫剂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生产、进出口和使用(中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二是替代技术。一方面是寻找新的环境友好的产品和工艺替代现有的对环境危害大的产品和工艺产品,在生产工艺中,通过新工艺替代会产生环境有害物质的旧工艺,起到在源头控制污染的作用。如制冷剂氟利昂的使用对大气中臭氧层破坏严重,对氟利昂替代品的研究已经全面展开,R410A是一种新型环保制冷剂,它是由R32(二氟甲烷)和R125(五氟乙烷)组成的混合物,由于不含氯元素,故不会与臭氧发生反应,既不会破坏臭氧层。R410A是目前为止国际公认的用来替代R22最合适的的冷媒

13、,并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得到普及。另一方面是寻找、开发新的环境友好的新能源、新材料,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的石油、燃煤能源;用生态、高效、低碳的新材料替代传统材料,如低VOC或无VOC的环保型原料替代有机原料,是较彻底地解决VOCs污染的措施之一。三是产品减量化。通过社会市场和政策的合理引导,降低人们对非环境友好型产品的需求,通过节能节水技术,从源头上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国家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鼓励大家使用可重复利用的环保袋,可以看出国家对环境非友好型产品的替代工

14、作已经重视起来,通过对“限塑令”执行以来的调查,全国超市对塑料袋的使用已经减少了2/3,可以看出“限塑令”的严格执行对“白色污染”的控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生产的过程控制。在生产过程中,污染物质也随之产生,对污染产生的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是减少有害物质产生的有效途径。这里主要分为两部分: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1)、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者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叫法,例如“废物减量化”、“无废工艺”、“污染预防”等。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采取预防污染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清洁生产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不单是一种防治污染的手段。人类传统的生产和消

15、费模式是一种线形经济模式:在传统的模式中,一方面从环境中消耗资源,以获得产品和使用价值,同时将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在很多情况下,排放废物的量要大于产品和使用价值,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对人类自身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而清洁生产就是要在上述模式中最大限度的减少废物的排放。减少废物排放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投入的减量化,合理的利用资源把物料消耗降至最少;二是输出的减量化,运用各种手段使废物减至最少,甚至为零。为此,我们国家颁发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并对有毒、有害、超排放标准、超排放总量的生产行为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2)、末端治理。末端治理是指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针对产生的污染物开发并实施有

16、效的治理技术。末端治理在环境管理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有利于消除污染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生产活动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趋势。末端治理一方面是与环境介质的环境基准、标准、风险阀值、总量控制目标相关,建立起完整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控制体系,对固定污染源(如工业点源)实行排放标准和排放总量控制,针对不同时期环境保护目标,不断深化标准,在浓度限值和污染物种类上调整;另一方面要与末端的环境监管相关,采用在线监测、监控与网络技术,不断向末端的环境监管连续化、自动化、网络化发展。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是基于技术经济水平下的排放尽可能低与基于受纳环境健康风险下的排放尽可能安全相结合的双轨制污染控制。2、 生态的系统控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入自然生态环境的废物和污染物越来越多,超出了自然界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影响,也使自然资源的消耗超出其恢复能力,进而破坏全球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人们越来越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