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 境 生 态 学生态学.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960072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 境 生 态 学生态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环 境 生 态 学生态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环 境 生 态 学生态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环 境 生 态 学生态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环 境 生 态 学生态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 境 生 态 学生态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 境 生 态 学生态学.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学名词解释5x31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2 生态幅:在自然界,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即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最低点哥最高点之间的耐性范围,就称该种生物的生态幅。3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长期生活在不同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4 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认为的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

2、特征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5 种群:指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6 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因素的相互关系的科学。7 种群密度:单位空间中的种群数量。8 出生率: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出生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是种群个体数量增长的重要因素。9 死亡率:是出生率的反义词,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死亡的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10 生命表:是用来描述种群数量减少的一种工具。填空题30x11 按环境范围大小可以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为环境和内环境。2 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限制因子规律、liebig最小因

3、子定律、shelford耐性定律、生态幅、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调整、指示植物。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4 种群的基本特征表现在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种群遗传。5 集群现象的生态学意义:有利于物种生存、有利于改变小气候条件、也可能改变环境的化学性质。6 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7 生命表有两种类型:动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8 存活曲线分为三种类型:凸型曲线、对角型曲线、凹形曲线。9 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具有形成群落的环境功能、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具有一定动态特征、一定分布范围、群落边界特征。10 种的个体数量

4、指标:密度、多度、盖度、高度和长度、体积、重量。11 物种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12 群落的结构可以从群落的物理结构和群落的生物结构来理解。物理结构包括菌落的外貌和生长型。垂直分层结构和群落外貌的昼夜和季相。生物结构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多样性和演替。13 影响群落的因素:生物因素(竞争和捕食)、干扰、空间异质性。14 群落形成一般要经历先锋期、过渡期、顶级期。15 按演替延续时间可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和快速演替;铵演替的起始条件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6 典型旱生演替系列是: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群落、灌木群落、木本群落。17 生态系统的

5、基本组成可概括为生物与非生物两大部分或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基本成分。18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金字塔。19 生态效率常用的几个参数:摄取量、同化量、呼吸量、生产量。20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21 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三个循环: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22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主要有一下三种方式:机械前一、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23 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的转移过程:生物积累、生物放大、生物浓缩24 污染物对生物的作用首先是从生物大分子开始的,然后逐步在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各个水平反映出来。25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危机):生物

6、多样性下降、栽培作物的多样性也在下降、大量物种遭受灭绝的威胁、生态系统大量退化瓦解26 生态恢复与重建主要有恢复,重建和改建。27简答5x51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有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2 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限制因子规律Liebig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耐性定律生态幅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调整指示植物3 根据生物进化环境和生态对策可以分为r对策和K对策两类。R对策生物一般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值率高,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多重栖息环境,种群数量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K对策生物一般个体较大,寿命长,存活率高,是适应于稳定

7、的栖息环境,不具备较大的扩散能力,种群密度稳定,常保持在K水平。对R对策和k对策者生物的主要特征比较特征R对策者K对策者环境条件死亡率群体密度种内和种间竞争选择结果寿命最子代投资迁移能力能量分配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灾变的、非密度限制的多变的、低于K竞争强弱不一,一般较弱1种群迅速发展2.提高Rmax值3。繁殖早;4、体型小短,通常不到一年小,常缺乏抚育和保护机制强,适于占领新的生境较多的分配给繁殖器官稳定,比较确定,可预测密度制约在K值附近激烈1 种群缓慢发展2。增强竞争能力3。降低资源阈值;4、繁殖晚5。体型较大长,通常多于一年大,具有完善的抚育保护机制较多用于逃避死亡提高竞争力4 两个物

8、种种群的相互作用类型类型物种 主要特征1 2中性作用竞争:直接干涉型竞争:资源利用型偏害作用捕食作用寄生作用偏利作用原始合作互利作用0 0- - - 0+ -+ -+ 0+ + +两个物种彼此互不影响两个物种直接相互抑制资源缺乏时间接抑制种群1受抑制,种群2不受影响种群1(捕食者)有利,种群2受抑制种群1(寄生者)有利,种群2受抑制种群1有利,种群2无影响种群1、2都有利,但不发生依赖关系彼此都有利5 优势种、常见种、稀有种、关键种、冗余种6 生物演替的三个基本观点:1、群落的发展是有顺序的过程,是有规律的向一定方向发展的,因而是可以预测的2、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变化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

9、控制的3、它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即以顶级群落形成的系统为其发展的顶点。7 生态系统的共同特点:1、是生态学上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生态学上的最高层次2、内不具有自调节、自组织、自更新能力3、具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4、营养级数目有限5、是一个动态系统8 热带雨林群落具有以下特点:1、物种组成极为丰富2、群落结构复杂3、乔木特殊结构4、无明显季相交替9 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1、森林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2、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3、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4、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净化空气、繁殖污染的作用5、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

10、。10 生态城的标志:1、高效的物质转换系统2、高效的流通系统3、高质量的环境状况4、完善的城市绿化系统5、良好的人文环境6、高效的管理11 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的服务工益: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能2、气候和水文环境的调节3、净化功能4、湿地天然产品5、社会功能12 全球变化的内容:1、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2、生物地化循环的变化3、人口增长4、生物多样性丧失5、全球气候变化6、大气成分变化13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1、食品、药物和工业原料2、保护人类生存环境3、生物多样性的其他功能4、旅游、科研和教育等多方面服务人类的功能14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人类活动是根本原因1、 直接原因是生态破坏

11、,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断化2、 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原有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造成威胁,导致群落结构变化、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3、 生物资源过度开发4、 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等。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一些物种濒危或灭绝15 生物多样性保护:1、 保护现成生物多样性:其目标是树立正确生态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系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实现环境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采取有效措施禁止损害生物多样性的人类行为与活动,以保护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2、 建立自然保护区3、 研究生物多样性:做好濒危物种现状调查。制定狩猎、野生动物贸易等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保护野生动物,人工饲养和繁殖野生动物。

12、16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目标是:1、 实现生态系统的地表基底稳定2、 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的植物覆盖力和土壤肥力。3、 合理优化配置动植物物种,增加生态系统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4、 使生物群落的恢复,体改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能力和生产力5、 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防止环境污染引起生态系统退化6、 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17 生态恢复与重建原理一般包括自然法则、社会经济技术原理、美学原理三个方面。论述2x151 第九章2 全球水循环:地表的各种水体通过蒸发、水汽运移、降水、地表径流和下渗等水文过程紧密联系、相互转换、构成全球水循环。其循环动力是太阳能和重力的结合:1、在太阳能的驱动下,海洋和陆地上的

13、水分蒸发和植被蒸腾作用不断地向大气供应水分,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大气中的水分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配,然后以雨雪雾等方式又重新回到海洋和陆地,整个过程称为全球尺度水循环;2、降至陆地而没有蒸发的水分通过河流、湖泊或地下水运动及冰川、冰山的崩解又返回海洋中去,这样,在水分的上升和下降的共同作用下,水分川流不息,形成全球水循环。3 论述赤潮发生的原因和危害以及如何预防赤潮?赤潮是海洋中某些细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爆发性增殖而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异常现象。是一种危害性大而广的海洋污染现象。赤潮发生的原因:主要与海洋的富营养化和还去环境条件有关。原因:1、富营养化2、促进赤潮生物生长的有机物3、微量金属元素4、温度与盐度赤潮危害主要表现在:1、 赤潮大量繁殖,覆盖在海面或附着在鱼贝类的腮上,是他们的呼吸器官难以发生正常的作用而造成呼吸困难甚至死亡2、 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代谢过程和死亡细胞被微生物分解过程中消耗海水中大量的溶解氧。使得海水严重缺氧,鱼贝类等海洋动物缺氧而窒息死亡。3、 有些赤潮生物体及其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类中毒或死亡4、 居民摄食中毒的鱼贝类而产生中毒赤潮的预防:1、控制营养物质输入量2、控制海区养殖业的污染3、富营养化水体和底质的彻底改变4 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275-2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