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田”口号质疑质疑.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959521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均田”口号质疑质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均田”口号质疑质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均田”口号质疑质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均田”口号质疑质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均田”口号质疑质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均田”口号质疑质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均田”口号质疑质疑.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均田”口号质疑的质疑和王守义同志商榷刘重日厉史研究19G2年第二期,发表了王守义同志明末农民军文。作者认为:农民军的“乌田”口号不反映农民对土地的耍求,“均田”口号质疑一只是耍求减袒赋役而已。农民军的“割富济贫”政策,也“井不意味着农民阶叛重新分配封建地主的土地”,而是分夺地主阶版的“浮财”,把地主的“粮食,金跟、衣物等可动之产取来分别娠济贫民”。为此立箫,他从三方面作了榆证:一、明末社会矛盾的关键是赋役不均;二、“均田”一祠在明末是“平均赋役”的代名祠;三、农民不能梢灭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推翻封建制度。由此进而断定:凡是把明末农民军“均田免斌”、“割富济贫”解释为具有土地要求的内容,都是“

2、没有掌握史料的原意所在”,脱离了历史条件和阶叛条件,只凭“主观臆侧”,“进行穿凿附会的解靓”。王守义同志所揭举的希靓,关系着明末农民起义的性质、本质简想,极为重耍。因此,不揣碧陋,草此质疑的质疑,以就正于王守义同志和关心这一简题的同志们。(一)王守义同志断定,农民军“均田”口号不含有对土地的耍求。他的根本希点之丫,是“均田”一副在明朝末期是“平均斌役的代名祠”,或者是平均赋役的“同义藉”,究褚事实,这个湍点甚为偏激。为此我俩首先应明确和弄清“均田”一祠的产生和确切含义是必耍的。“均田”就是均丈田亩或查勘土地的商称。这一名祠产生于明中叶“履亩而丈”的时期,为什么耍查勘丈量土地,又怎样把它写作“均

3、田”,不能不从明中叶以前的一些简题敲起。明初,土地和赋税简题只不过是相对地解决了一下而已,彻底解决,自然不是封116建毓治者可以做到的事。其实存在周题依然很多。赋税起裸,官田、民田、麦田O,等HlJ繁多袒重不一0。因而避重就娅,舞弊很多。地主诡寄、飞洒、挂虚、养号种种棘嫁。,赋税十分不均,形成田粮“俱合小户赔偿”的局面,于是土地兼井也由此日渐加剧,使得“富者日富,贫者日贫”困,社会矛盾逐步严重起来,同时就治阶极内部也产生了静多解决矛盾的不同主强。一部分主强井田、均田、限田;一部分主强“核其田赋,像有田者有税,无田者无之,母使富民重贻贫者之粱”。这也就是明中叶以后常歌的“清浮粮、苏民困”。故称“

4、均税”、“均赋”、“钧粮”或“均田粮”,为的是均担田地上的税粮,毋使有田的飞洒,无田的代钠。怎样才能使田粮负担合理呢?那就必须首先使田地落实,查出土地实际在器的名下,即“因田以平其赋,使无不税之田”。但是焦麟册本来就不够确切因,加以“日久漫愿”,无法稽考,而黄册以有作无,以无作有,“其鲤重多寡,替非即数,名为黄册,其实伪册也”O。怎么办呢?只得重新丈最查勘,画图造册,即王守义同志所引,“立铁均田,画丘舒亩”是也。因为均查田地合理均袖赋税,于是便有“均田平赋”、“均地平粮”和“均地均粮”的名祠产生固,指的都是“均由赋”的事。“均田”就是这一内含的筒写,而且只是在某些文人的笔下才如此的。这种写法除

5、了筒便之外,没有什么更多的道理。此如在明人的文集和笔豁中,把户部尚书写作“户书”,把兵部尚书筒写为“兵书”等等。如果非耍把“兵书”当作武备韬略的兵法去理解,那就不会恰当了。这种筒便的写法,拜不很多而是很少。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粗曹拾皇明翘世文编和天下郡国利病书作过整套卡片,我特意查对了一温,发现写做“均田”的寥寥无几。而且还发现了一个共同的事实:“均田”只是行文中才有的,而正式题奏和公文函件,替不以“均田”为题。可见当时人为避免溪解,注意不把它和“舒亩授田”的“均田”混同。因此王守义同志拾它俩中简划等号,是欠要当的。这种写法能不能算作“是当时流行的”平均赋役的“口藉”呢?还是个周履,植得重

6、新考虑。以王守义同志所引崔铣政靛十篇为例,“均田”只是其中的一篇提耍。舒有:灯均田、簸举、重辅、筒侍、省官、师田、本末八篇(两篇为文锡所e姜准:岐海留歌卷3:江南田十亩,需三亩为陆田以种麦。O皇明拯世文蝙(以下篙称文蝙)卷215挂薇均粮植裁:“通汁有四十则,而其总称但日官民麦三等。”天下郡国利病书(以下商称利病书)云:“二百余则”。O古今图书集成盒肯典卷阳。因文编卷146、卷214;利病书卷34。利病书卷绍。田古今治平略卷1田赋。国明史卷194孙交傅。因明史卷77盒货。困参田艺衡:留青日札。利病书卷33浙江下。朱健:古今治平略卷1田赋。雷参搜通考卷乳利病书卷24(苗城志;乔世崔嘉群:崔鸣吾记事

7、。宁:丘隅意见。117删),如果不菠其文,单凭望文生意,恐怕有几篇是莫名其妙的吧。顺便靓一句,工守义同志解释崔铣的:田均BlJ事均,事均HlJ业均”的韶是很牵强的。他解释歌“是赋役整理清楚(均田),赋役负担就能平均(事均)”,其实“田均创事均”,明明是挽田地丈勘清楚了,斌役负担就不会股累,不至于“富者坐享无税之田,贫者空翰无田之税“,O,或“膏胰而税反鲤,赓卤而税反重”0。因为民简贫苦农民昔种疥薄下田。主强“履亩而丈,“均地均粮”,从宣德以下,就治阶叛内部就吵嚷开了。一道为“豪右梗其碳”,反对O。到嘉靖时,“天下额田已减强半”,兼井欺隐太多,田赋拖欠,国用困窘,不得不解决,才在某些地区开始实行

8、。直到万唇初,张居正为了田地“无有隐奸”,田赋“既不减额,亦不盆赋,贫民不至独困豪民不至兼井”,“行清丈以洗其弊”。他不顾豪右反对,拼着脑袋不耍决心全国清丈。这就是王守义同志引吕坤所挽:“万唇己卯,大均海内田”的解释。王守义同志所引:“自嘉靖来,吾邑五均田矣”。是靓河南归德自嘉靖到万唇犷前后丈量查勘过五次土地。这事毫不奇怪,因为在张居正之前,某些地方虽断擅丈勘而弊端百出,豪强互室贿通上下,遇查丈之际,仍“能洒其田,东飞西窜,隐匿不上黄册,粮存各图为荒粮而田莲无税”。因此果次丈量,累次不均。王守义同志所引:“均田之法”和“均田檄下”云云,不等于是平均赋役之法,而是指“丈量田地之法”四,或“丈地均

9、粮之法”的筒写西。他所引苏州知府主仪事,明史云:王仪知苏州,“苏赋当天下什二,而田额淆乱无可考,何以定赋,乃履亩丈之,时巡攘欧阳辉均田赋,仪佐之以治苏者,推行于傍郡”。可见丈田领以定赋,就是“均田赋”。利病书卷九稍清查田粮,斌治平略卷一稍“均粮”。当然是王守义同志所引“赵温均田”的事了。筒写为“均田”自然无疑,而其所指是很明白的,没有直接提到“均地均粮”就是平均摇役,这也是事实。明初蝙造黄册,“册有丁有田,丁有役,田有租”因。“赋租屡之田产,以差役屡之身家”。“均田粮”歌不上就是均役。就是一条鞭之后,“差随地派”,也不当理解为“是一回事”情。抚治者要粮也耍差,是必不可免的,但这却是两件事情。很

10、显然,改行一条鞭,以查清的田地为依据,分_E中下,“舒亩核实”,然后再总舒地方“楼役几何”,一县之田多少,一亩孩派若干雪。这正是王守义同志所引么涌幢小品里靓的,“均田定O乔世宁:丘隅意乡沙。因文编卷144,参利病书卷34,康豁:丈田自文漏卷110方略十款。因为丈查土地涉及阴题很多,如何卿鹿善继:认典草卷3籽粒本末。丈量必须规定一系列的群扣办法。古今治干胳卷1。田明史卷203王仪傅。因明史卷77。明史卷78食省二。因优文偏卷327答应天巡搬书。,O顾起元:客座瞥藉卷不。文振卷215,线薇:均粮植哉。刘比义:新知录摘抄。囚重莫福建通志卷邓。118役”。意思是挽,按照丈量确实的土地数字,再定每亩应摊

11、多少差摇“雇植”。均田、定役指的是两种不同的行为,艳不等于靓“定役”就是“均田”,或“均田”就是“定役”。如果像王守义同志靓的:“一般就把平均赋役负担挽成均田”,而且“是当时流行的口藉”。那么,朱国植何其不通之至!既靓了平均赋役又靓然后再定摇役,是朱氏的自相矛盾呢,还是王守义同志理解之中的矛盾?一因此,如果王守义同志一定耍仅就“均田”一祠的这一种用法立箫,HlJ桔箫似必须作如下更正:农民军提出“均田”的口号,反映着当时农民群众针对社会矛盾的关她咫题,耍求重新查勘丈量土地,为了平均合理负担赋役。这样HlJ又是另外一种解释了。然而,“均田”能不能只当作平均赋役去理解,即其“同义藉”或“社会的一般含

12、义”呢?事实也不是如此口明自中叶以后,地主对土地的大肆吞井,对赋役则规避棘嫁;小民肢累困苦,又加速了兼拜的剧烈,互为因果,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农民堆折田产以至澎卖儿女,甚或“亡逃山林,棘为盗贼”。O起永乐迄明末,流民的大量存在一直是明朝的严重咫题。明中叶的几次农民起义就充分歌明了这一点。起义的农民中有自耕农、也有佃农。矛盾发展到武宗时已达于极点,明王朝摇摇欲燮,几乎崩遣0。嘉靖时,霭翰预修前朝实录,发现“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额田已减强半”。那半数土地到那儿去了呢?他魏:“非披于王府,则欺隐于猾民”。可见井不完全像王守义同志所靛,农民是甘心抛秦土地的。正是在这种严重情况下,静多人才疏萧核实

13、田亩”;“丈量之藩由此起”。但是丈量之敲拜不是士大夫仍的惟一主强,有的士大夫是主提“井田”、“均田”、“限田”的。而且是这些主强蔽而不行,才退一步有了清丈田土的瑛湍。这个“均田”等等,是指平均田土,不是平均什么赋役。这种“均田”的主强,自魏晋以来就不曹在士大夫的思想里消失过,每当土地兼井剧烈之际,这种主强就更是士大夫们极力兜售的了。在明代它仍然贯穿着某些士大夫的思想,中叶以后更见突出。当然他俩主强的“均田”不是其正平均土地,而是有条件的抬农民一点田产,适当的对地主加些限制,目的在于“足国用”和“天下治平”。他俩懂得“使小民不离南亩,HlJ流移渐复,农事可兴”,怕的是“积悍之众,起而为盗”,使天

14、下汲汲可危叹洪武末,解指碳行“均田”,男二十而授田。建文时方孝儒大敲井田之制,宣宗O古今图书身歉卷681,盒省85。因余继登:典故耙阴卷1氏。明史卷19。公踢廷和傅。骨文编卷310陈以勤疏。国明史卷77哎文省。云舍文桐卷11太平十策。唇明史沙卷77交肯沙。皇明实祀卷5。119也和大臣俩甜揣过井田。明中叶以后,土地固题严重了,胡居仁在其居业录里清楚指出:“君者所以为天下主,以养天下之民者也。故必均田制井,务农重谷,使民食足而生养”。而主强“限田”的人更不胜例举。王廷瞻0、罗钦顺。、表永之等等,即其代户表。万唇时,刘同升在限田均民哉里能:“今天下民穷极矣,纵不能分田授屋,而坐祖食杀申豪民,富商夫贾

15、,求田尚舍而无底止乎!划限田之法可效而行之”。蔡理瀚得更清楚:“分田,其王政之本乎?有产HlJ有恒心”。他认为“均田限田世业之法”不实行,就应敲把三者“效其制而乘除之,亦因时救弊之政焉”。他和刘同升一样,明确指出了民穷的根源是强豪富商对土地的兼井,当时主耍的矛盾所在就是农民丧失了土地。毅法抬农民土地,才是“因时救弊”的急需措施。海瑞是查勘田土得力的一具,但他拜不认为“均地均粮”是好办法,而主强“欲天下治平,必行井田”。其“井田”确含有舒口授田,均平土地的意义。启、被两朝,农民不断揭竿起义,曲阜举人孔尚戴看出了“乱”的根源在于土地不均,主强“均无贫”,分一部分富人土地拾农民,却遭到了朝巨们的否定。崇被六年(1633年),已是农民起义的第七个年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