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docx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9593206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镜头一:老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说出教室心目中的“标准答案”。学生答不出,教师就独霸讲坛,滔滔不绝。听讲的学生一副冷漠的面孔,一双手麻木地记着笔记,有的已是学生昏昏欲睡。 镜头二:国内某一流大学中文系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发现正在上小学的孙子的语文教材中一首古诗的注释错了,就给孙子纠正,第二天上课,教师讲这首诗,孙子兴冲冲地举手指出这个问题,不料老师兜头一盆冷水:只有书上的答案是惟一正确的。孙子马上遭到班上学生的耻笑,此后,孙子再也不听爷爷的了。 我们不敢说这样的例子具有普遍性,但是,它们表明,我们的许多老师还抱有这样的观念:上

2、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材就是教学的“圣经”,教学活动是教师主导的独角戏,而且主要是完成知识传授而不需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 这些事实的存在,使我们对理想课堂的追求显得更为迫切,使我们对理想课堂的设想也变得更为真切。我们不得不思索,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 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理想的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理想的课堂

3、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激发起学生去探索世界奥秘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 要想真正的将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我们应当解决以下几个认识问题: 一、重新认识“新课程”的“学习”与“知识” 学习的对象是知识,学习过程是知识的积累,学习的发展是运用学会的知识,这些对于教师和学生已是耳熟能详的信条。但新世纪对“学习”有一个全新的期待:要有新的读写能力;要学会从文本以外的形式中汲取有意义的内容;要有新的导航搜索能力;要尝试除了听讲之外的发现和体验

4、;要学会运用不仅是抽象的逻辑演绎能引导出的新方法;要有新的判断能力。在教材与网络信息并驾齐驱的今天,对学习资料的取舍能力是学力强弱的标准之一,所以,“新课程”强调如何在学习过程中筛选信息、运用技能、判断价值。它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内部灵性与可塑性如何充分地生成。六十多年前,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在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的今天,教育的目标不再是知识的传授,应试不再靠急功近利的单纯的记忆来应付,学生的成功准则也不全仰仗掌握已知世界的多少来定。从“新课程”的改革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多年来,我们把传授知识作为教育惟一

5、的目的,教师恨不得把每门学科的所有知识都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学生恨不得把每门学科的所有知识都滴滴不漏地贮存在大脑里;至于这些知识跟学生的经验有没有关系,他们在学习中探索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是不管的。其实,教育不应只是往木桶里注水的过程,还应是不断向外流淌创造之泉的过程。知识的传授仅仅是教育的最基本目标,此外还有更崇高的目标需要追求。教育最悲哀的莫过于人的智慧、人的情感与知识增长成反比。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的加温,那么教师传授的知识越多,学生就越冷漠和无知。”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把学生放到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

6、的空间。二、重新定位“新课程”的教学价值观 教育不应成为记忆之学,机械之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使学生不加批判地记住老师所教的一切,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代表人类未来的学生塑造成只会记诵和模仿的动物。著名作家王小波曾说过:“假如孔子或孟子死而复生,看到后世的儒生总在重复他们说过的只言片语,一定会感到诧异。”新世纪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这样看待学生:他们是一支支有待点燃的火把,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新课程”为我们明确了这样的教学观:从单一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新世纪的课堂,教师眼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按人的需求来设计出丰富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

7、展规律去培养学生的个性,要以育人为前提,安排弹性化的教学内容。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包括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达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组织的能力等等。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种理念呢?教师首先要读透文本,深挖教材,能整体把握整本教材、每一单元的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研究学生。在教学中,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思考、讨论、参与、表达,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比如,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比较浅显的课文,我有时以学生的质疑来组织教学。如教学巨人和孩子,我事先布置预习,掌握字词,围绕课文内容、文章

8、主题提出两三个问题。学生小组交流,互相提问,再把解决不了的两个问题在班里讨论。学生热情很高,他们提出了:“巨人以前是怎样的人?后来变得怎样?为什么会转变?”那个最小的小男孩是不是虚构的?”“小男孩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我对其中有价值、有难度的问题给予肯定,然后,选择四五个问题组织学生思考、交流,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然,这种教学,因为其中的不可预知性,更需要老师站在高处全局把握,指导学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新课程”希望这样教:不在于你讲多少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思考多少个为什么;不在于你追求的教学方法多先进,而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和表述;不在于你给学生提高了多少分,而在于他们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心;不在于你让学生背多少名人名言,而在于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有多少深刻的感受;不在于你是否帮助学生获得荣誉,而在于他是否有丰富的感情和对真善美的渴望。 总之,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新课程也要求课堂教学应有新的组织模式。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变革教学行为,努力把课堂建设成为师生平等民主、愉悦互动的舞台;把课堂营造成探究问题、唤醒潜能的时空;让课堂成为获取新知、求得发展的进程,真正使课堂成学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