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考前30天-专题三-高考题型专练14-综合探究类主观题.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9588587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考前30天-专题三-高考题型专练14-综合探究类主观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考前30天-专题三-高考题型专练14-综合探究类主观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考前30天-专题三-高考题型专练14-综合探究类主观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考前30天-专题三-高考题型专练14-综合探究类主观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考前30天-专题三-高考题型专练14-综合探究类主观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考前30天-专题三-高考题型专练14-综合探究类主观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考前30天-专题三-高考题型专练14-综合探究类主观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型十四综合探究类主观题1(2015北京卷)“众”最初的字形是人们在太阳下共同劳作。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共同劳作有了更多的可能。材料互联网时代,“众”的力量在社会公共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给公民参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给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公民通过社交网络为交管部门提供道路拥堵信息;民间环保组织依据政府公开的环境数据绘制“污染地图”,帮助政府监管污染企业;市政府通过门户网站向市民征集建议;城管部门请商户和市民通过网络平台为执法人员的工作打分公民与政府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领域中形成合力。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以“互联网时代的公民与政府”为题,写一篇短评。要求:观

2、点明确,逻辑清晰,论述合理,200字左右。解析要求考生写一篇短评,考生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着手,阐述互联网时代公民与政府的关系。答案示例:互联网为公民与政府的联系和沟通搭建了全新平台,开启了社会治理的“众智”模式。互联网激发了公民的热情,公民可以充分行使权利,维护权益,自由表达诉求,广泛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在社会治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政府借助互联网可以更加便捷地与公民沟通,了解民意、集中民智,优化公共政策,创新社会治理,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和公民的良性互动,公民应依法、有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政府应努力提高透明度,主动回应公民诉求,完善与

3、民众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凝聚公民与政府的合力。等级等级描述第一等级观点明确,能准确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述观点,论述合理全面,有一定深度,逻辑清晰。第二等级观点比较明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述观点,论述基本合理,逻辑性较强,但不够全面。第三等级观点不够明确,能简单地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述观点,语义不完整、不连贯,堆砌不相关知识。第四等级应答与试题无关;重复试题内容;没有应答。2.(2015天津卷)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近日,江西省婺源县一座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大型清代古民居被某古玩商千里大

4、挪移到广西复原重建。对这种古建筑千里“搬家”现象,有人认为,在地方财政无法支撑巨额维护费用的情况下,异地搬迁不失为一种保护方式;有人认为,古建筑离开了原先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土壤,会消解它本身蕴含的文化,是一种破坏。对这种古建筑“搬家”,请用所学知识给出支持或反对的两点理由。(要求两点理由不能出自“思想政治”的同一必修课程)解析答案具有开放性,无论支持还是反对必须有理有据。但要注意题目的要求,即两点理由不能出自同一必修课程。赞成的理由要重在说明“搬家”也是保护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文化保护,有利于解决现实中面临的矛盾。反对的理由则侧重于从文化的地域性角度说明“搬家”可能失去传统文

5、化的韵味;部分离不开整体,古建筑不能离开它的环境。答案答案示例一:支持。理由: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搬家”是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融、创新。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年久失修与缺乏维修费用的矛盾,这种“搬家”解决了维修费用缺乏的问题。这种古建筑“搬家”的方式有利于发挥民间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弥补财政不足的缺憾。答案示例二:反对。理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种“搬家”会淡化古建筑的文化特色。部分不能离开整体,古建筑不能离开它的环境。3(2015江苏卷)材料一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

6、点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材料二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zh),“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

7、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2)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请列举两个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分别简述其在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中的作用。(3)为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某中学准备开设法治知识校本课程。请你就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写一篇论证报告。要求:观点紧扣主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从辩证唯物论和政治生活角度,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学科术语

8、使用规范,字数300字左右。解析第(1)问从文化生活角度考查对汉字的认识,答题时先把设问中“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的关系理解为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然后调用相关知识结合材料阐述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意义即可。第(2)问考查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答题时先明确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具体要求,然后依据相关要求列举相应的经济法律法规,最后按要求组织答案即可。第(3)问属于综合性试题,答题时一方面要明确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范围,另一方面要注意答题的格式和要求。具体来说,围绕法治知识教育,从唯物论角度可调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知识作答,从政治生活角度可调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要求的相关知识作答。答案(1)汉字是

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2)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范商家行为,促进诚信经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反不正当竞争法,确立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3)答案示例: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设法治知识课程,有利于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提高青少年

10、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正确认识法治建设规律,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设法治知识课程,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法律权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4(2015福建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心逐梦的中国,正以博大宽广的胸襟、心系天下的情怀,奏响“一带一路”交响曲,谱写自贸区战略新华章。材料一2013年,中国国家

11、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热烈响应。2015年3月,福建被国家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2015年4月,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福建自贸区)正式建立,实施范围涵盖平潭、厦门和福州三个片区。材料二一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既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互动、共生共荣的历史。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之路。对此,同学们围绕“经济和文化何者先行”展开讨论。观点论据及论证过程观点一:经济先行经济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共建海上丝绸

12、之路,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合作,但更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观点二:文化先行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尊重、交流合作,才能保证经济上的互利共赢。参考材料一和材料二,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展望中华文化与沿线各民族文化交流合作的美好远景。解析抓住材料中的“文化交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等关键信息,调用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等知识分析说明即可。答案文化在交流与传播中发展,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实现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共同繁荣。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在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中不断创新,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考生

13、若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也可)5(2015云南第一次统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具有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如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这些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凭借着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勤劳与智慧,创造出的农业文化典范,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为此,我国农业部决定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要以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为核心,以筛选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重点,不断发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和社会功能,探索开拓

14、动态传承的途径、方法,努力实现文化、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机制,为繁荣农业农村文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作出积极贡献。结合材料,以“怎样对待农业文化遗产”为研究课题,写出三个关键词并分别说明其对应的哲学依据。解析要结合材料中的相关论述,尽量从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去提出关键词并分析哲学依据。答案答案略。6(2015山西高考质监)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家风是家庭(族)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也是社会道德风气形成的重要基石。传承良好家风、克服不良风气,是每一位家庭(族)成员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1)简要说说家长(长辈)

15、对你影响最深的一句话或一件事,据此概括出你家(族)的家风,并说明对你成长的积极影响。(2)运用所学的某一个哲学原理,简要分析你家(族)家风的主要不足之处。(3)结合思想政治所学知识,创作体现时代精神又有家庭(族)特色的新家风。(最多不要超过20字)解析解答第(1)问,要选择具有典型性、对你影响深刻且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一件事或一句话。概括家风时可从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或国家三个方面中的任一方面进行简要概括。说明家风积极影响时,首先要注意题目要求是对个人的积极影响,所以不要答对家庭或国家社会的影响;然后要选择说明积极影响的角度,这里可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角度说明,也可以从“文化塑造人生的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不同的学生,选择的角度应该是不完全一样的)。第(2)问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关键要做到能准确说出家风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准确选择一个哲学原理,分析时缺点和原理要联系准确、分析要具体、思路要严密。回答第(3)问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体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二是要针对已有家风的缺点,三是表述时要言简意赅。答案(1)影响最深的一句话或一件事。概括家风。树立了_的思想(观念),加强(养成)了_的修养(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