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宗山水画技法.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956676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宗山水画技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宗山水画技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宗山水画技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宗山水画技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宗山水画技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宗山水画技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宗山水画技法.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宗”山水画技法(1)时间:2009-04-04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1期 作者:何延 点击: 60 “北宗”山石的画法一、皴法皴法,是表现山石、树干等物象结构、纹理、质感、体面及向背关系的重要形式手段。尤其是描绘山石,皴法一向被视为法之大端。皴法名目繁多、面目各异,具有较强的形式感和特殊的审美效应。这里仅谈一谈“北宗”山水中常用的皴法。据古今画谱所示,山石的皴法达五六十种之多。就是同一种皴法,也有多种变化,繁、简、工、写各不同。而且,有些皴法之间界线模糊,不易分辨。有些皴法可互相混用,有些皴法会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变化,这些都使初学者难于捕捉和把握。为了便于领会,我们根据诸种皴法的形

2、式规则、笔墨特点和构形方法,将皴法大致分以下几种:(一)线皴类(见图一),即以线形笔触组成的皴法结构。其多为弧线形(如披麻皴、解索皴、荷叶皴、云头皴),也有直线折转形(如折带皴、叠糕皴)和硬笔直线形(如长斧劈皴、乱柴皴)。弧线形皴法为“南宗”山水中的主体皴法。(二)面皴类(见图二),即以较宽阔的笔触组成的皴法结构,多呈块面形,如大斧劈皴、小斧劈皴、鬼面皴、拖泥带水皴、刮铁皴、马牙皴、直擦皴等。(1)“北宗”山水画技法(2)时间:2009-04-12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2期 作者:何延 点击: 11 (三)点皴类(见右上图),即以点状的笔触组成的皴法结构。其名往往依据点的形态所给予人的

3、形象联想而定,如雨点皴、钉头皴、芝麻皴、豆瓣皴、泥里拔钉皴等。亦有以创法者的姓氏定名者,如米芾所创的“落茄法”,又被称为“米点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皴法,不可硬性归于哪一类中,如傅抱石笔下的散锋团簇状皴法结构及张大千晚年彩墨渗破结构。有的皴法之间的关系微妙,稍加变化便能互相转化。如雨点皴略加放大便成豆瓣皴,雨点皴笔锋跳脱出尖即成钉头皴;小斧劈皴放阔即成大斧劈皴,拉长即成长斧劈皴,等等。那么,哪些皴法属于“北宗”山水的皴法范畴呢?这是我们需要弄清的首要问题。 面皴类、线皴中的硬笔直线形及点皴类中的部分皴法(除米点皴、豆瓣皴之外),都可纳入“北宗”山水的皴法范畴之内。特别是斧劈皴,应视之

4、为“北宗”山水的基本皴法。“北宗”山水中的许多皴法都是从斧劈皴中脱化而来的,或是斧劈皴的变种。所有面皴类山石,皆可归入斧劈皴的系统之内。画好斧劈皴是掌握“北宗”山水画技法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北宗”山水画技法(3)时间:2009-04-18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3期 作者:何延 点击: 11 二、斧劈皴及其结构特征斧劈皴的笔触有大有小。大者称大斧劈皴,其笔触阔而长(见图一);小者称小斧劈皴,笔触窄而短(见图二)。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可以同时出现于一幅画甚至一块山石中。大斧劈皴多用于表现块面严整、坚顽凝重的大石或较近距离的石质峰峦。因其轮廓方硬、筋骨外露,皴笔“如铁斧劈木,劈出斧痕也”,

5、故又称“勾斫法”。画时需用狼毫硬笔,通常先以中锋勾勒山石的外形及大体结构,再以侧锋大笔触刮扫,墨色要蘸得饱满一些,入笔略实,出笔稍虚,直向行笔,速度要快。()“北宗”山水画技法(4) 时间:2009-04-25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4期 作者:何延 点击: 52 在以大斧劈皴刻画山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有立体造型意识。一块石头或是一座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由大的块面所构成的。加皴的多少、墨的深浅、皴的部位,都要考虑立体效果,不要把石块当成一片石板,把皴纹变成平面上的褶皱。表现结构复杂的石块时,需在主体结构的基础上考虑石块的高低、凹凸和块面的转折变化。(二)轮廓的转折应与石块的

6、体面变化相吻合。皴笔不可与轮廓相左。轮廓若处理不好,皴法也将无法表现好。内部轮廓的疏密也有转折过渡的作用。在表现石块体面时,我们可先勾后皴(见图一、图二),亦可先皴后勾(见图三、图四),还可以勾皴并举。(4)“北宗”山水画技法(5) 时间:2009-05-17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5期 作者:何延 点击: 33 (三)皴笔的走向有横向、直向、斜向之不同,笔触有大小、长短、疏密之不同。如图一中,山石的皴笔或横、或斜、或纵,呈现多向性;笔触也有长短、疏密的不同变化。皴时要注意浓淡、轻重、虚实的变化。笔触一定要有飞白,不能画成僵硬的墨块。表现山石的最暗部时,可用重墨封实,不见笔痕。皴完后,可

7、用淡墨进行局部渲染,以加强体积感。行笔时,笔与纸面应形成一定的角度,不可将笔毫完全横卧在纸面上。要用笔腹拖擦,以显露出皴笔的锋芒感。小斧劈皴多用于表现比较坚硬、粗糙、嶙峋的山石形质。以此皴法刻画的山石多方直,块面切割较小,纹路略显细碎。刻画的轮廓应方硬遒劲、棱角分明,亦可方圆相间、刚柔相济。小斧劈皴的画法与大斧劈皴相似。不过,大斧劈皴的笔触阔而长,笔锋与纸面形成的角度小;小斧劈的笔触窄而短,笔锋与纸面形成的角度大。用小斧劈皴表现山石的轮廓时,多用中锋,亦可中锋、侧锋并用。皴笔应注意疏密与浓淡关系,切忌皴得过满和疏密过于平均。笔触应随物象的向背、虚实显现出巧妙的节奏变化。如图二中,笔触随山的轮廓

8、而呈现“人”字形皴笔,注重了虚实的变化。行笔的方向应从物象的结构和明暗关系出发,除了有上、下、左、右的不同之外,还要有内向行笔与外向行笔的区别。渲染时,要注意物象的大的转折关系,不要因笔路细碎而影响整体效果。小斧劈皴不宜太放纵,故此皴法多用于较工致的山水画中。 (5)“北宗”山水画技法(6) 时间:2009-05-17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6期 作者:何延 点击: 47 拖泥带水皴法(见右下图)是斧劈皴的一个重要变种,又称“带水斧劈皴”,为南宋画家夏圭所首创。这种画法实际上是将斧劈皴与渲染的技法巧妙地结合起来。它除了具备斧劈皴的特点之外,在用墨上尤其体现出变化多端的特点。在矾宣及矾绢上

9、作画,更能发挥这种皴法的长处。方法是先用浓墨、湿笔迅疾皴擦,然后趁湿用淡墨水扫开,极淡处用净水笔再接着扫,从浓到淡,从有到无,勾皴结合,一次完成。浓皴与接扫都用同样的狼毫笔。接扫之后也要见笔触,要扫出飞白,以求得苍劲疏透、清润洒脱的效果,给人以烟岚轻动、畅动淋漓之感。落墨要洁净,不可重笔、复墨,必须一遍完成。这种方法在画各种面皴类山石中可部分使用,以增含蓄之致,避免笔触过于外露。应艺术表现之需要,也可在生纸上作拖泥带水皴。要点在于处理好浓墨、淡墨及清水间的关系和变化。其间的接合无法用晕扫的方式,故只能趁湿碰撞接合。可先淡后浓,亦可先浓后淡。当重墨施足之后,为了浓淡过渡自然,不要再蘸重墨。当笔运

10、行到一定程度时,笔锋会因水分渐干而难以为继,但余墨尚存,则可用笔尖汲取少量清水继续行笔。当笔墨行至原来清水的皴擦处,两者便会自然地接合、渗透。这时,生纸上就会出现润泽而多变的笔墨痕迹。(6)“北宗”山水画技法(7) 时间:2009-05-23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7期 作者:何延 点击: 73 三、属于斧劈皴系的其他皴法(一)雨淋墙头皴(见图一),明曹昭在格古要论称之为“泼墨矾头”,是纵向大斧劈皴的一个变种。其特点是“浓湿墨、大笔触”。采用此皴法表现山石时,笔锋要偃侧,自上而下挥扫,趁湿再用水笔向下接,行笔要放逸狂纵,墨迹要上浓下淡,至下部慢慢消失。因此皴法有雨水从破败的墙头上向下冲淋

11、的感觉,故而得名。在生纸上可直竖中锋牵拉,笔锋入纸要狠、重,再以淡墨水破之。以此皴法刻画的山石宜用破碎的小点作苔,亦可用泥里拔钉点作苔。(二)骷髅皴法(见图二),又称“鬼皮皴法”。其形体结构较为特殊,往往石骨瘦峭、形态怪异,若“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适合用此皴法表现的石块,外形凹凸多变,表面多孔洞,莫可端倪。因石质不同,石的纹理也面目各异,有石纹多层如褶者,有石面被水侵蚀为大小不同的洞穴者,有大洞中套小洞甚至透漏者,还有石质坚硬、块面结构明显者,故在刻画时要尤为注意。勾轮廓不宜用长直线,要时直时曲、时凹时凸、时方时圆,以表现出顿挫劲健之感。皴石纹时,宜线面结合,意在弹涡皴及鬼面皴之间。要处理

12、好石纹及孔洞之间的关系,二者既不能相混,又不可截然分家。此外,还要注意留出石面的受光部分。近代马企周山水画诀云:“园林中之奇石,皴法名曰鬼皮皴,又名骷髅皴,画法形态宜奇,骨气血脉宜贯通,瘦、透、秀、漏为总诀。然虽欲玲珑,洞不可过多,皴法亦不可繁冗,总以气清为要。”(7)“北宗”山水画技法(8)时间:2009-06-01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8期 作者:何延 点击: 42 (三)鬼面皴法(见下图),是一种点、线、面相结合的皴法。适用于此皴法的山石特点为:山势峥嵘,石貌突兀、怪骇,从视觉上给人以神秘诡谲、奇异莫测之感。鬼面皴法的外形及结构要复杂多变,勾线要方圆相济,骨气、血脉要贯通。我们可

13、先以中锋笔略勾轮廓和切割皱裂,然后依照山石的结构、阴阳皴之。皴笔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以呈现多种笔触形态。不过,多以小斧劈的笔形为主,或短线,或块面,或小笔触,或大笔触。墨色的变化也要丰富。笔锋应时聚时散。皴笔的走向及用力的轻重要根据山石结构随时调整。此种皴法的点苔宜用竖点及泥里拔钉点。与之相配的树法多为蟹爪枝、螳螂枝等。此皴法绘制出的山石形貌极富主观色彩,有一种“丑石奇岩美无双”的感觉。(8)“北宗”山水画技法(9) 时间:2009-06-30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9期 作者:何延 点击: 41 (四)钉头皴法(见图),属点皴类,可视为小斧劈皴的变体。此皴法适于表现坚顽严整而表面纹理崩

14、蚀、细碎的大块山石或峰峦。这种皴法表现出的山石往往具有雄峙、峭拔、严凝、的质感。勾皴的笔法似介于小斧劈皴与雨点皴之间。将小斧劈的笔触缩小,或将雨点皴的笔触放大且出尖,即可成钉头皴。勾轮廓时要方硬,且大小相间。皴时用有尖的笔,以锋头勾挑,入笔顿、收笔戳,如铁钉之状。片片点,密集攒簇,下笔如凿,笔笔有力,凿痕缀满山石。石面上,笔触的分布要有疏密、聚散的变化,阴凹处皴笔宜多而密,阳凸处应少而疏。最亮处要留出空白,不要皴得过密,以免使石体显得扁平。最暗处可采用实染的方法。勾皴完成后,可用淡墨水逐层晕染,以小笔触的跳跃感突出明暗对比及转折过渡关系,增强体积感、整体感。也可用拖泥带水的方法将笔触连缀起来,

15、使其有一种异样的效果。如果将钉头皴的皴笔拉长,又可变为“钉头鼠尾皴”,即长斧劈皴的变体。()北宗”山水画技法(10) 时间:2009-07-14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010期 作者: 点击: 35 (五)刮铁皴法(见图),属斧劈皴的一个分支,为宋代李唐首创。此皴法应属斧劈皴的雏形,大斧劈皴即由此演化而来。刮铁皴的特点是:形态伟岸端正,骨体方硬,石纹横向切割,皴笔沿横线自上而下,似用锐器在铁板上刮行,颇有力度。具体画法是:先用硬毫中锋重墨勾出山石的外轮廓及轮廓内的道道纹路,然后以不干不湿之笔墨卧锋从线纹边缘向下刮。出笔要重,收笔要轻,取其劲锐之气及枯毛之趣。每道横纹间要留出间隙,以显凹凸感。深重的部分以较整的墨块切割。最后用淡墨笼染,将各个部位的凹凸变化统一在整体的块面关系之中。与一般的斧劈皴相比,刮铁皴用墨含水量较少,笔触以竖向为主,用笔沉着有力。此皴法适于表现雄壮的北国山岳。在画山石的顺序上,“南宗”与“北宗”之间并无多大出入,基本上都是按勾、皴、染、点的步骤进行,但“北宗”山水忌讳“干擦”这道工序。因为“北宗”山石的墨法需要干脆利落、明朗醒透,若用擦笔则极易造成画面浑浊。皴法的笔触、飞白,尽量不要掩盖。为了避免皴笔的单薄、外露和生硬,必须加强对皴法的练习,同时也不可忽略对染的练习。这里有三个墨法要领需特别注意。1.墨色的过渡分为阶梯状的变化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