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一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9555338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选修一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选修一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选修一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选修一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选修一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选修一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选修一复习资料.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阳光家教网整理 苏州家教 天津家教 西安家教 青岛家教 郑州家教 最大找家教 做家教平台第一单元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1、 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性别的个体组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2、 划分依据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 类型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特征高出生率高出生率高出生率低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的死亡率低死亡率低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2、的自然增长率分布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非洲的布须曼人)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津巴布韦,多米尼亚)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发达国家(德国,瑞典,比利时,奥地利)注:人口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二、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发达国家: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2、 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 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1%(德国,匈牙利多年为负增长) 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0.8%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非

3、洲3.8%2.4%亚洲、拉丁美洲2%以上超过2%中国、韩国、古巴已经成为现代型。注:现代型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般在1%以下第二节 人口数量与环境一、人口数量的变化的原因 1、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2、.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注: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二、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 1、.生育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 2、死亡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

4、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 (1).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 (2).废弃物增多(包括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判断对错: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答:错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因此人口数量只是原因之一。第三节 环境人口容量一、环境人口容量概念(体现最大人口数量) 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二、 影响因素 1、资源(首要因素) 正相关2、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3、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4、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三、估计1、特点(1)、.不确定性: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

5、和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因此不确定(2)、相对确定性: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相对稳定,因此相对确定注:为简便,在实际中,通常以一种或几种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如用土地资源。2、 合理容量(体现合理数量) 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3、 关于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三种看法 悲观: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并已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乐观:考虑到新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利用程度的加深,认为地球不会达到它的环境人口容量介于两种看法之间: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00亿左右4、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6

6、亿, 合理容量为7亿 我国目前人口与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为:(1)人均耕地少。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现有耕地。 (2)人口与淡水。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第四节 人口素质与环境一、人口素质 指的是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二、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 (2)自然环境因素 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湿度、降水 次生环境因素: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三、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1、从整体上影响着人民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2、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3、对资

7、源利用的充分程度结论: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人口素质提高,生育率必然下降,人口数量就能得到控制,环保实现。人口素质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实现)第五节 人口迁移与环境一、人口迁移1、概念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三大要素:空间移动、时间限度、居住地变更2、 分类(1)地理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小范围的有省际迁移、县际迁移)(2)迁移方向:城市至城市、乡村至乡村、城市至乡村(逆城市化过程、知青下乡)、乡村至城市(城市化过程)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

8、土壤、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三、 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不同历史阶段影响的程度不同 过去:自然环境为主现在:社会经济环境为主2、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1)对迁入地: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经济环境或引起生态环境问题 (2)对迁出地:加强与外界的联系;缓解人地矛盾。第六节 中国人口迁移一、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1、 迁移方向 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 2、迁移的原因 移民支边、战争

9、、自然灾害 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1、特点 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自发迁移和流动少 2、原因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政策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净迁出地区:辽、鲁、沪、蜀 迁入迁出持平:藏 3、三个阶段:19541960年 活跃时期 19611976年 低潮时期 19771984年 回升时期 4、人口迁移主要形式 (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

10、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1、特点:数量大量增加,自发流动为主2、方向:A农村到城市 B内地到沿海城市、工矿地区3、原因 (1)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多剩余劳动力 (2)1984年推出“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政策 (3)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4、目的:务工、经商、求学第二单元第一节 城市的作用与形态一、 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1、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2、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3、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二、城市的服务范围与等级的关系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三、 城市的地域形态1、影响因

11、素 (1)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 (2)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经济、文化2、类型 项目类型形成条件优点缺点集中式 地形平坦、开阔便于集中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节省市政建设的投资易造成环境污染组团式受河流、山脉、沟或农田的分隔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环境保护用地比较分散,各区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较高,条带式(放射状)受山地、河流和主要交通干道影响联系不便,不便于行政管理,市政建设投资大环境污染小第二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一、功能区1、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2、特点 以某种功能为主,兼有其它功能,功能区之间

12、没有明确的界线二、 住宅区 1、地位 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2、形成与分化过程 工业革命前:居住单元与劳动单元混杂布置 工业革命后:工厂集中,形成住宅区 3、发展趋势 建筑质量: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 位置:背向发展 4、卫星城 一般特大城市才有,卫星城的作用分散城市的职能,起到大城市人口分流作用。三、商业区1、特点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颁布于街道两侧2、 区位因素交通便捷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道路口处。3、中心商务区特点(1)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 (2)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3)建筑物高大稠密(4)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平面中心、垂直底层均为零

13、售活动)四、 工业区1、形成 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区2、 工业集聚的意义 (1)加强城市的经济实力 (2)拓宽原有城市的地域范围3、区位特点 (1)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考虑到环境) (2)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考虑到经济)五、 其它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第三节 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一、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 1、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的原因城市性质、城市发展历史、自然环境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考虑经济距市中心远近) 扇形模式(考虑环境因素) 多核心模式(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就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的核心点)二、 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1、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影响深远 昔日的土地利用也可能完全改变2、 经济因素 (1)地租高低决定土地利用类型 (2)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交通通达度、跳高市中心的远近 (3)付租能力高低 市中心:商业住宅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