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记王忠肃公翱事.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9530902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0.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记王忠肃公翱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5记王忠肃公翱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5记王忠肃公翱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5记王忠肃公翱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5记王忠肃公翱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记王忠肃公翱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记王忠肃公翱事.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王忠肃公翱事记王忠肃公翱事为洹词卷五记王忠肃公翱三事中节选“拒婿调迁”和“珠还原主”两则故事,表现了王翱公正无私、廉洁自持的性格品德。作者介绍崔铣(xin)(14781541),明代中叶著名学者,作家。字子钟,一字仲凫,号后渠,又号少石,也号洹(hun)野。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县)人。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选庶吉士,授官编修,参与修撰孝宗实录。因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得罪宦宫刘瑾,不被重用,出任南京吏部主事。刘瑾败后,召复故官,充经筵讲官,进侍读。不久称疾归故里,筑后渠书屋,读书讲学其间,自号后渠先生。世宗即位,又起用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死后赠礼部尚书,谥

2、号文敏。他一生为官日少,治学日多,著作颇丰,有章德府志、后渠庸言、松窗寤语、晦庵文钞续集、读易余言、洹词等20余种。原文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

3、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解题本文原题为记王忠肃公翱三事,节录后两事,选自洹词卷五。因作者家乡安阳有洹水(又名安阳河),故取为书名。洹词主要收集了作者所写的序、记、墓志铭、书信、杂感、短论等。王忠肃公翱(o),即王翱(13841467),明代前期大臣,字九皋,盐山(今河北省盐山县)人。永乐进士。历官御史,右都御史、提督辽东军务、总督两广军务、吏部尚书、太子少保、太子太保等。在惩贪、辨诬、守土等方面,都颇有政绩,为人

4、“刚正廉直,忧国奉公,忘情恩怨”,故死后谥号“忠肃”。公,对尊长或平辈男子的敬称。参考译文王公有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做什么官的某人为妻。王公的夫人十分疼爱女儿,每当接女儿回娘家,女婿坚决不让走,他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那么你就可以时时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象摇下正在凋落的树叶罢了,可是你父亲硬要这样吝惜力气,是何道理?”女儿托人带话给母亲。夫人一天晚上摆上酒,跪着禀告王公。王公十分生气,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走出门外,坐车到朝房里住宿去了,十天后,才回到自己的府第。女婿终于没有调进京城。王公做都御史时,同太监某人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奉公守法,同王公相处

5、得很好。后来王公改调两广任职,太监哭着送别,赠给大宝珠四枚。王公坚决辞谢不受。太监哭着说:“这大宝珠不是受贿得到的东西。以前先皇把僧保所买来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今天拿一半给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并不是贪财的人啊。”王公接了宝珠,放进自己所穿的披袄,把它缝在里面。后来回到朝廷,寻找太监的后代,找到了他的两个侄子。王公安慰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为贫穷所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公说:“如果你们要有所经营,我帮你们出钱。”太监的两个侄子心里盘算,王公无法办到,只不过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罢了。都假装答应说:“是”。王公几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照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就假造了一

6、张买房子的契约,开列的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公。王公拆开披袄,取出宝珠交给他们,那包裹的记号,仍然是原来的样子。简析本篇所节选的“拒婿调迁”和“珠还原主”两则故事,表现了王翱公正无私、廉洁自持的性格品德。这在弊端如山,贪官污吏横行,贿赂成风的腐朽的封建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即使是在今天,对那些以权谋私,行贿受贿,贪污腐化,搞不正之风的人来说,也还有一定的现实的教育意义。本文不是“正史”,而是一篇笔记文学一类的短文,它的特点,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笔记作者不刻意为文,只是遇有可写,随笔写去,是质胜之文,风格较为朴质而自然”(引自笔记文选读序)因此它不象“正史”那样,在详细介绍人物生平的基础上,

7、选取重大题材去记载人物在政治、军事等重大方面的事迹,而只是从王翱的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拒婿调迁”、“珠还原主”两个典型事例,从人际关系上不徇私,生活上不贪财两个不同的侧面集中地表现了王翱奉公守法、清白廉洁的思想品格。同时文笔质朴无华,清顺流畅,毫无雕饰之感。它以平实简洁的语言记事言情,随笔所之,行所当行,止所当止,随手拈成而情节说得宛转,意思说得真切,作者的褒扬和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描写人物,亦不事渲染,只疏疏几笔,轻轻濡墨,略加勾勒,即形象突兀,性格鲜明。如“拒婿调迁”一节,写王翱对夫人求情的反映,文章连用了“怒”、“取”“击”、“驾”、“宿”等动词,将王翱对女婿和夫人徇

8、情营私的极大义愤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真不愧为一篇“质胜”之文。单句讲评公一女:指王翱。嫁为畿(j)辅某官某妻。畿辅: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畿,古代王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辅,亦指京城附近的地方,如汉朝京城之外有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政区,称三辅。某官某:作什么官的某人。某,前一个代官职,后一个代其人姓名。明史王翱传云:“婿贾杰官近畿”。从公女启笔。公只有“一女”,暗示其身娇;点出婿为畿辅之官,则为其图谋迁京一事伏笔。公夫人甚爱女,“甚爱”,因“一女”之故,更见女娇,公夫人必千方百计满足其要求,为下文“迎女”、“白公”伏笔,亦为其婿积极设谋徇私要挟张本。每

9、迎女,婿固不遣,固:副词,坚决,坚持。不遣:不让回娘家。遣,打发走。恚(hu)而语(y)女曰:恚:怨怒。语:告诉。“迎女”因“甚爱”所致。“迎”而“不遣”,故意留难,抓住“甚爱”心理,乘机进行要挟。“每”字,见其时期之长,次数之多,从无例外,矛盾由来已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固”、“恚”二字,更见其情绪对立,怒气冲天,要挟之甚,顽固且又恶劣的态度。“语女”,言其不敢面公直言,而利用其妻疏通关节,藏而不露,可谓乖巧甚!“而翁长(zhng)铨(qun),意谓你父亲为吏部长官。而:你,代词。翁:父。长:长官。这里用为动词,做长官。铨:铨选,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由吏部按照规定任免、考核、选拔官

10、吏。故吏部亦称“铨部”,其长官称尚书。先言“而翁”官大,颇有徇私弄权之便。迁我京职,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迁:古代调动官职叫“迁”,一般指升职。则汝朝夕侍母;则:连词,那么。汝:你。朝夕:天天,时时。次言徇私之利:“我”可迁京,汝可侍母,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且迁我如振落叶耳,且:连词,况且。表示意思上的更进一层。振落叶:摇下正在凋落的树叶。振,摇动。耳:而已,罢了。“且”字意进一层,以形象生动的比喻与前语“而翁长铨”相应,极言“迁我京职”之易。满嘴巧言,以动女心。而固吝(胁)者何?”而:可是。固吝者何:为什么硬要这么吝惜力气呢。固,坚持。“而”字一转,以怨尤之言激怒其女。迁京极便而“固吝”,见

11、其“恚”、“不遣”之原因,煞句用一“何”字反诘,见不满情绪之强烈,使其目无法纪,只图徇私舞弊,咄咄逼人的情态,跃然纸上;亦反衬出王翱奉公守法,耿直方正的高贵品德。女寄言于母。寄言:寄语,托人带话。心为巧言所动,求助于母。“寄”字与上文“固不遣”呼应。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白:告诉。由婿“语女”,由女“寄言于母,”再由母“白公”,关节一路通来,背面敷粉,恣意铺叙,为公之出场,蓄足气势。文章用一“白”字,将爱女之情,迁京之利,弄权之易,徇私之请,尽蔽其中,文笔简练,惜墨如金。一“置”一“跪”,郑重其事,见其爱女之深,求情之切,及因不情之请,自知理亏,心虚惴惴之状。以恭敬之行动写其用心之良苦,刻画栩

12、栩如生。亦反衬出王公的刚正不阿。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案:几桌,此指餐桌。一说,古时进食用的短足木盘。出,驾而宿于朝房驾:坐车。朝房:官吏上朝前停留休息的房舍。旬乃还第。旬:十天。乃:才。第:府第,王公大臣的住宅。笔回事转,风云突变,一触即发,掀起轩然大波。一“击”一“出”,疾恶如仇,盛怒难制,摹形绘神,纤微毕现。文章以墨饱情酣之笔,极写王公之廉直奉公而约己,与其女婿等所作所为,恰成鲜明对照。婿竟不调。竟:终于。不调:没有调职。秉公执法,邪不侵正,婿之如意算盘,终成泡影。以此结局,托出深旨。写王翱断然拒绝女婿调迁京师之事,表现了他不弄权谋私的刚正品格。公为都御史,都御史:都察院的长官。都,总

13、。御史,明清是监察官吏的官,属都察院。与太监某守辽东。太监:自唐以后,为宦官之通称,专为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明代中叶以后,太监的权力扩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臣民等大权。辽东:明朝在今辽宁省内设辽东都指挥司,防守边境。交代职务、有关人物及地点,从远处涉笔,追溯其源。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甚相得:相处得很好。相得,互相投合。奉公守法,是其友谊甚笃的基础。文章特意点明某之守法,宛如绿叶扶红花,映衬出王公行事为人之廉洁,亦暗示下文赠珠之非贿。后公改两广,改:改任,改换官职或另任某官。两广:广东和广西两省。王翱调任总督两广军务时在代宗景泰三年(1452),时年六十九岁。太监泣(q)别,泣

14、:小声地哭。赠大珠四枚(mi)。枚:本义为树干,引申为计量单位,犹“个”、“颗”等。知己远别,见面之期难卜,故依依不舍而赠珠,反衬出王公对太监的深厚情谊。公固辞。为了避嫌,纤芥不苟,见其秉公守廉,重情义而轻财货的品德。太监泣日:“是非贿(hi)得之。是:指示代词,这,指大珠。贿得:通过受贿得到。贿,贿赂,这里指接受贿赂,用作“得”的状语。言珠之清白,非不义之财。昔先皇颁(bn)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先皇:先朝皇帝。先,对已去世者的尊称。此处指明成祖或明宣宗。颁:赏赐。僧保:人名,不详。货:买。西洋:泛指南洋群岛、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东非等地。明成祖时,曾命郑和等七次下西洋。于:给。侍臣

15、:皇帝左右的近臣,包括太监。某得八焉,某:自称之词,指代“我”。焉:语气助词。言珠之来路,光明磊落,益见太监情切谊挚,愈衬出王公清廉。今以半别公,别:赠别。公固知某不贪也。”固:副词,本来。处处言太监“不贪”,无不为衬写王公之廉洁。亦为后文“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伏笔。公受珠,内(n)所著(zhu)披袄中,内:同“纳”,放入。著:“着”的本字,穿。披袄:穿在外面的上衣,大多是夹的或棉的。纫之。意谓把珠缝在披袄中。纫:缝。盛情难却,只得受之;然仅为其保管,故藏珠极为认真,见准备日后物还原主之决心。后还朝,叙时间,情节之推移。与上文“公改两广”呼应。求太监后,后:后代,此处指太监的继承人,过继之子或养子。得二从子。从子:兄或弟的儿子、侄子。求其“后”,则见故人已不在世,与上文“泣别”呼应。“求”字,见其寻找之主动、急切,终不改还珠之初衷。公劳之曰:劳之:慰问他们。“若翁廉,意谓你们的老人很廉洁。若,你们,代词。若辈得无苦贫乎?”得无:犹言“莫非”、“恐怕”,表示对事实的测度。苦贫:苦于贫穷,为贫穷所困。深知太监生前廉洁,死后家境必然萧条,其后代一定受穷,故求问苦。与上文“公固知某不贪也”句呼应。皆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