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表内除法(一)第1-5课时.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9525843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表内除法(一)第1-5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表内除法(一)第1-5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表内除法(一)第1-5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表内除法(一)第1-5课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表内除法(一)第1-5课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表内除法(一)第1-5课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表内除法(一)第1-5课时.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表内除法(一)第一课时 平均分 朱 祥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准备:实物图片8张、实物投影等。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8个三角形。分给两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分法?(2)各小组动手操作(3)各小组汇报情

2、况,教师板书。2、观察问题(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汇报。(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3、出示课题(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4. 完成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1)讨论

3、分配方案。(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3)学生汇报分法。(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2.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1.练习三第2题。(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2)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分法,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完成课本第16页的第1题。3. 完成课本第16页的第3题。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五、课堂作业。数学课堂作业本第5页。板书设计:平均分 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教学反思:

4、 表内除法(一)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问题朱 祥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教学重点: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准备:学具小棒、主题图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

5、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4.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

6、说说怎么分。)2练习三第4、5题。(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的过程和结果。(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个;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个;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四、开放题。1.学生独立操作。第6题。(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 )个长方体。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

7、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五、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堂作业。数学课堂作业本第6页。板书设计:用“平均分”解决问题24里面有( )个412里面有( )个2教学反思:表内除法(一)第三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朱 祥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学重点: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准备:情景图等。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

8、引导参与1.谈话,出示情景图。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二、 学习新知1.引入除法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2.介绍

9、除法算式的读写。(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让学生把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三、 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2.挑战园地:(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

10、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四、 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堂作业。数学课堂作业本第7页。板书设计:除法124=3 除号读作:12除以4等于3.教学反思:表内除法(一)第四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朱 祥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11、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二、学习新知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2

1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三、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2.挑战园地:(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204=5 被除数 除数 商教学反思:表内除法(

13、一)第五课时 练习课朱 祥教学内容: 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2.学生举例。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二、展开学习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1)教师巡视(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三、拓展应用,加深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