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理和心理分析.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9504929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理和心理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全生理和心理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全生理和心理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安全生理和心理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安全生理和心理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生理和心理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理和心理分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安全生理和心理分析Safety Physiology & Psychology生产过程实质是一个复杂的人、机、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对生产过程的安全有着重要作用。第一节 安全生理人体的生理系统主要包括人体的感官系统,人体的神经系统以及人体的运动系统与供能系统。一、人体的感官系统人体的感官系统是人体接受外界刺激,经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产生感觉的机构,共分为7种:眼、耳、舌、鼻、肤(称5感),还有运动感、平衡感。1、人的视觉:光刺激作用于视觉器官而产生的主观映象。是人机环系统中安全信息的传递、加工、控制及系统的安全运转的重要基础。(1)视觉刺激: 视觉的适应刺激是光,(2)

2、人的视敏度: 是辨认外界物体的敏锐程度,又称视力。主要影响因素:亮度、对比度、背景反射、物体的运动等。(3)人对各种颜色的视野范围:人眼有很强的色辨能力,白色的视野范围最宽,黄色、蓝色次之,最窄是红色和绿色;(4)人眼的适应性:当外界光亮程度变化时,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分为“明适应”、“暗适应”。 从光亮环境进入暗室,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眼的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暗适应时间较长,4-5分钟才能基本适应,完全暗适应约需3040分钟。从暗室到光亮的适应过程叫明适应,明适应很快,1 min 左右就可完全适应;(5)视距:人眼观察操作系统中指示器的正常距离,

3、在380760mm之间,以560mm为最佳视距。(6)视错觉:注意只集中于某一因素时,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感知的结果与事实不符的特殊视知觉,分为两类:数量上的视觉差;方向上的视觉差。视错觉有害也有益。 2、人的听觉: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后引起的感觉。听觉是除触觉外最敏感的感觉通道。(1)听觉刺激:听觉的刺激物是声波,人耳能听见的频率范围一般在(16)2020000Hz范围内。听觉最灵敏处在10004000Hz之间。(2)听觉疲劳:听觉一般不像视觉那样容易疲劳,但如果声音较长时间连续作用,引起听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便称作听觉疲劳。听觉疲劳在声音停止作用后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如

4、果这一疲劳经常发生,会造成听力减退甚至耳聋。3、人的嗅觉和味觉(1)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器官引起的感受。嗅觉的刺激物必须是气体物质,只有挥发性有味物质的分子,才能成为嗅觉细胞的刺激物。(2)味觉是溶解性物质刺激口腔内味蕾而发生的感觉。味觉和嗅觉器官是我们的身体内部与外界环境沟通的两个出入口。因此,它们担负着一定的警戒任务。人们敏锐的嗅觉,可以避免有害气体进入体内。4、人的肤觉人的皮肤表层中分布着多种神经末梢,受刺激时引起神经冲动,传人大脑皮层相应投射区产生各种肤觉。通常有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几种基本的肤觉。肤觉是人体最大的一个感觉器官,可感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振动、冷暖、质感强度、刺

5、激程度等。5、人的平衡感人对自身姿态和空间位置变化的感觉称为平衡感觉。主要由前庭器官来调节。前庭器官是人体运动状态及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当头的位置改变或作直线变速运动时,会引起前庭器官中感受器的兴奋。并可反射性地引起姿势改变,以保持身体的平衡。有些人前庭机能非常敏感,受到轻微刺激就可引起不适应反应,严重时称为晕动病,如晕车、晕船等。6、人的运动感是主体对身体姿势和身体运动的感受或意识。包括:(1)对身体各部分(躯干、四肢、头部)所处位置的感觉;(2)对动作的样式、幅度和方向的精确性的意识;(3)对动作的速度和平衡性的粗略意识;(4)对身体在空间定向的较为模糊的感受。二、人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人

6、体最主要的机能调节系统,在机体内起主导作用。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人一机一环系统中人的操作活动,也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使人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产生反应,从而与周围环境之间达到协调统一,控制人的操作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脊神经三、人的运动系统与供能系统(一)人的运动系统运动系统是人体完成各种动作和从事生产劳动的器官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三部分组成。全身的骨借关节连接构成骨骼。肌肉附着于骨,且跨过关节。由于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牵动骨,

7、通过关节的活动而能产生各种运动。骨是运动的杠杆,关节是运动的支点,肌肉是运动的动力。三者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下协调一致,随着人的意志,共同准确地完成各种动作。(二)人体的供能系统1、能量的产生 人的能量直接来自人体肌细胞中的储能元(三磷酸腺苷(ATP))。由于肌细胞中的ATP储能有限,因此要及时补充ATP,其过程称产能。 2、能量代谢 能源物质转化为热或机械能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人不仅在作业时消耗能量,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也需要能量,人体能量的供给是通过体内能源物质的氧化或酵解来实现。四、劳动强度及其划分1、劳动强度: 是指作业过程中的体力消耗和紧张程度。2、劳动强度的分级:我国较多采用绝对指

8、标,分为4级体力劳动强度级别劳动强度指数 相当于轻劳动 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h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千焦耳人 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劳动强度指数I=3T+7MT净作业时间比率: ;M8小时工作时平均能量代谢率(Kcal/min.m2);例如:某人8小时工作日的平均能耗为3559KJ/d (1 Kcal=4.18 KJ)实际劳动率为T=61%,则: I=30.61+7=14.2 I15,相当于1级劳动强度。国外较多采用相对指标(相对代谢率),即RMR=(作业时消耗量-安静时消耗量)/基础代谢消耗量。第二节 安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人的心理

9、现象包含了既有区别而又紧密联系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 (人对现实态度的体验,情绪、情感、注意等) 意志过程 (人在改造现实社会时不怕困难,去完成任务的心理过程)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等)一、人的心理的实质人的心理是大脑对于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在长期的生物进化中发展到高级阶段后形成的人脑的一种特殊机能;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离开了人脑就不能产生人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反映有主观的个性特征,所以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人反映可能不大相同。二、心理

10、过程1、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最简单而又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一切较高级的、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在生活或生产活动中,人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而感觉只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感觉为知觉提供个别材料。所以,在心理学中就把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觉”。2、记忆和思维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由识记、保持和重现三个环节构成。所以所谓记忆,就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

11、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记忆是人们积累经验的基础,是思维的前提。思维是人脑对现实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加工形式,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输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的过程。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是:概念形成、推理和问题解决。不同个体在思维中常表现出差异,称之为思维品质。一般思维的基本品质主要通过思维的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等体现出来。3、情绪与情感情绪是人在对客观事物抱有某种态度时所伴有的心理体验,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任何情绪都是由客观现实引起的,它具有两极性。高兴、愉快、满意等能使人们在工作时思维清晰、头脑敏捷

12、、判断准确,充满自信感;而相反的情绪则会使人在工作时动作缓慢、反应迟钝、判断力下降、失控,很容易引起工作失误,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与人的社会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4、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虽然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心理特征。注意有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3种。引起注意的原因,主要包括两类因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有:强度、对比、运动(变化)、新异、重复、奇特和感情色彩等;主观因素有:需求、兴趣与爱好、知识与经验、情绪

13、状态、人的精神状态、训练等。注意品质主要分为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等。5、意志: 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即对实现目的有方向、有信念地坚持的一种心理活动。意志品质: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等几方面。性格的坚强与懦弱常与意志特征为转移。三、个性心理1、心理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包括:1)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以意向、愿望和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2)动机,是指激起一个人去行动或者抑制这个行动的一种意图、打算或心理的冲动。人的行为是由动

14、机支配,而动机则是由于需要引起的。3)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或者同一个人对不同事物,往往存在着不同的兴趣。2、个性心理特征:1)能力,是指人们哪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成功地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个性特征。3)气质: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的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第三节 人的作业疲劳与安全一、作业疲劳的概述疲劳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它并非由单一的、明确的因素构成。一般来说,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由于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变化,产生某一个或某些器官乃至整个机体力量的自然衰竭状态,称为疲劳。从本质上讲,疲劳是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保护机制。二、疲劳的分类疲劳的分类方法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