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思维训练:2.3-1大气环境 湘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949792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思维训练:2.3-1大气环境 湘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思维训练:2.3-1大气环境 湘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思维训练:2.3-1大气环境 湘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思维训练:2.3-1大气环境 湘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思维训练:2.3-1大气环境 湘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思维训练:2.3-1大气环境 湘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思维训练:2.3-1大气环境 湘教版(必修1).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3-1大气环境(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一、单项选择题(15460分)图中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完成第1题。1乙处所在气压带是()A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B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C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D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解析由图示甲点所在纬线上的点与地心连线和地轴的夹角及图示风向可知,甲所在纬线为40N,故乙处所在气压带是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答案C2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C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北风D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南风解析由题干可知,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副

2、极地低气压带,所以该环流圈为中纬环流。近地面,甲、乙之间为盛行西风带,南半球此风带吹西北风。答案C读下面四幅“气压分布图”,回答34题。3如果四图都位于北半球,a、b、c、d四地风向都正确的是()A西北风东北风东南风西南风B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西南风C东南风西南风东北风西北风D西南风东南风西北风东北风4四幅气压分布图中,风力最大的点是()AaBbCcDd34.解析第3题,先找出图中各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注意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值指向低值,然后伸出右手,掌心朝上,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拇指的指向为风向,应选B。第4题,风力大小取决于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通过比较可知a点处风力最大。

3、答案3.B4A读下图,回答第5题。5若图中三个圆圈表示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值分布图,a、b、c表示气压值,且ab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点中表示近地面的是点B点中表示高空的是点C若点形成热力环流圈,则气流方向可能为D点中,气温最高的点为点解析由于abc,则气压值,由于高空的气压小于近地面,则表示近地面的是点,表示高空的是点,故A、B项错误;由气压的大小关系及热力环流原理可知,气流的运动方向可能为,故C项正确;点位于高空,所以气温不可能为最高,故D项错误。答案C下图表示某地高空等压面图,图中a、b、c线为等高线且数值abc。读图回答67题。6与乙点所对应的地面上的点相比,甲点所对应的地面上的

4、点()A气温高B气压高C降水多 D气压低7下列对图示地区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地盛行上升气流B乙地近地面为晴朗天气C近地面空气由甲地流向乙地D近地面气温甲地高于乙地67.解析第6题,根据等高线abc可知,在高空等压面在甲处是向低处弯曲,在乙处是向高处弯曲;由于高空和近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即近地面甲处等压面向高处弯曲,盛行下沉气流,乙处等压面向低处弯曲,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空气由甲向乙运动,即甲点所对应的地面上的点比乙点所对应的地面上的点气压高,故B项正确。第7题,由上题分析可知,甲地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乙地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故C项正确。答案6.B7C读合肥的城市热

5、岛示意图,回答第8题。8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竖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解析图中N地的气温比周围高,等温面应向上凸;气压比周围低,等压面应向下凹。答案A读非洲某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非洲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910题。9图中M、N两地的盛行风向分别为()A西北风,东北风 B西北风,东南风C西南风,东北风 D西南风,东南风10我国古诗中有众多关于四季景色的描写。下列古诗中所描述的情景与图中等压线所示时间一致的是()A“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盂珠)B“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唐杜甫夏夜叹)C“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南朝齐萧悫秋思)D“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6、。”(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910.解析第9题,判断风向的关键是确定好水平气压梯度力,M处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为过M点垂直于1022百帕等压线,指向正南,处于南半球向左偏形成西北风;同理北半球的N地风向为东北风。第10题,图中非洲北部出现了低压,说明赤道低压带向北移动,应该为夏季。四个选项中A项是春季、B项是夏季、C项是秋季、D项为冬季,故只有B项诗句描述的情景与图中所示时间一致。答案9.A10B下图是亚洲东部某区域两个时刻的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1112题。11左图中A处等压线的数值可能为()A1 004或1 006 B1 006或1 008C1 008或1 010 D1 00

7、4或1 00812由14时到20时等压线的变化推断,以下海域浪高明显降低的是()A北部湾 B珠江口海域C渤海海域 D台湾海峡1112.解析第11题,本题考查“夹在两条相邻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的取值问题”,闭合等值线的取值和其相邻的这两条等值线的值相同,既可取较小值,也可取较大值。由图可知A等压线夹在1006和1008这两条等压线之间,所以A处等压线的数值可能为1006或1008。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4时时渤海海域等压线较密集,风力较大;而20时时等压线变得较为稀疏,说明风力减小,浪高明显降低。答案11.B12C(2010全国)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

8、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315题。13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A4 B12C16 D1814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15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A8日15时左右 B8日22时左右C9日15时左右 D9日18时左右1315.解析第13题,读图可知,最高气温出现在9日14时到16时之间对应的21等温线内部,气温值为2123,最低气温出现在9日凌晨,为57,所以图示地区的温差范围为1418之间,所给选项中只有C选项符合。第14题,由图可知9日8

9、时到14时等温线最密集,说明气温变化最剧烈,故选B。第15题,此题是热力环流的变式考查。热岛效应明显的含义是市中心与市郊的温差较大。由图可知,B项符合题意。答案13.C14B15B二、综合题(共40分)16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6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面B(如图所示)。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摆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12分)(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_原理。(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_(填“左”或“右

10、”)偏,纸片B向_(填“左”或“右”)偏。(3)试根据纸片A、B的摆动情况,解析这一现象。(4)在图中用实线画出电炉和冰块附近高处和低处等压线的弯曲情况,并用箭头画出空气的运动方向。答案(1)热力环流(2)右左(3)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较冷,空气冷却下沉;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故纸片A向右偏,纸片B向左偏。(4)如图所示: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a、b、c、d处的温度关系为_,气压关系为_。引起该环流的原因是_ _。(2)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则可能

11、为城区的是_,其热量主要来自_。处是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_。由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使城市往往成为地区的_中心和_中心。(3)若此图是冬季季风环流侧视图,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能是亚欧大陆的是_,东亚的西北风应是_。(4)若此图为三圈环流的中纬度环流侧视图,则a处为_气压带,b处为_气压带,处为_风带。答案(1)bacdabcd地面冷热不均(2)b城区居民的生活及城市工矿企业和交通工具排放的废热和二氧化碳净化、增湿高温多雨(3)a(4)副热带高副极地低中纬西18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4分)(1)等压线P的值为_。在图中画出P的风向。P地所在风带的名称是_。(2) 此时可能是_月(1、7月),说出判断依据。(3) 形成A、B两处气压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 1 012(西北风)中纬西风带(2) 7南半球陆地气压高于海洋。(3) A:副极地地区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B: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上形成高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