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福建教师招考教育学考纲知识点.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9478346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福建教师招考教育学考纲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2福建教师招考教育学考纲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2福建教师招考教育学考纲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2福建教师招考教育学考纲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2福建教师招考教育学考纲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福建教师招考教育学考纲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福建教师招考教育学考纲知识点.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参加的全省统一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结果将作为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招聘考试应从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二、考试目标与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新时期合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为依据,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力求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应聘者掌握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2、的水平,以及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考试范围与内容考试范围主要涵盖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四大模块。(一)时事政治模块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22011年5月1日至2012年3月30日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1教育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教师资格条例(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8)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3、划纲要(20102020年)2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概念: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做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作用: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的作用 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头作用 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基本内容: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教学道德;语言道德;交际道德;个人生活道德。(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1经常反思,严于剖析自己2认真向模范先进人物和优秀教师学习3善于从教育对象中汲取营养和力量4提倡“慎独”即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准则作为教师,要不

4、断地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把加强师德修养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通过科学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4)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三)教育学模块1教育学及其发展定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萌芽阶段:我国战国后期的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西方最早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论演说的教育)独立形态阶段: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近代教育体系建立了基本框架;德国“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学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即

5、第一部科学体系的教育专著。教育学的蓬勃发展阶段:实验教育学,德国教育家梅伊曼;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2教育及其发展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但并不限于学校教育。古代教育:中国4000多年前;夏代孟子;西周“六艺”;春秋战国,儒、墨,孔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魏晋南北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宋代四书五经;明代,八股文。 古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古埃及:“以

6、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希腊、罗马:贵族请家庭教师,低下阶层进私立学校;古雅典:培养政治家,商人;古斯巴达:培养军人。(古雅典、古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的教育,注重身心和谐发展)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神学、七艺。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资本主义的萌芽,掀起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3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教育资源和学习者的中介学习者

7、: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教育资源的依据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学习者施加影响的桥梁4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教育与科技文化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

8、的观念;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构成文化本体。 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的精神文化。5教育与个体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涵义:指生命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

9、增加而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在于: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理论: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弗洛伊德(奥地利),威尔逊(美),格塞尔(美) 外铄论:荀子“性恶论”,洛克(英)“白板说”,华生(美)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别差异性。(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

10、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有些早期运动机能的获得是直接建立在成熟的生理基础上;成熟与教学的效果是契合的;成熟在思维、情感、个性等高级心理活动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为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具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优化条件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

11、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当然,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有条件的。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并且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在坚信教育的作用和力量的同时,也要坚决反对“教育万能论”6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定义: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功能:导向、激励、评价、指导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尓)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孔德、涂尔干)兼顾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马克思)(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地、主动活泼的地发展,

12、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7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

13、系。类型(现代):双轨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一轨自上而下的结构:大学、中学;另一轨自下而上的结构:小学及职业学校 单轨学制(美国):自下而上的结构:小学、中学,大学;特点:一个系、多种分段分支型学制(苏联):苏联型学制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又分叉介于双轨和单轨之间发展:前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部分,是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系统实施的,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四个阶段。形态:分支型学制(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8教师与学生(1)教师劳动的特点劳动性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和连

14、续性;教师自身的主体性和示范性;劳动成果的个体性和群体性。(2)教师的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3、教师的科学人文素养 4、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5、教师的人格素养 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如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等。 教师的不良的个性品质。主要标新为:冷漠、孤僻、木讷呆滞、悲观丧气、主观偏心、过分挑剔、嘲讽学生、无耐心、对学生有敌意、训斥学生等。(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1、强调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