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 挺起自信的胸膛3.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9463446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课 挺起自信的胸膛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十二课 挺起自信的胸膛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十二课 挺起自信的胸膛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十二课 挺起自信的胸膛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十二课 挺起自信的胸膛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二课 挺起自信的胸膛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课 挺起自信的胸膛3.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希望伴我行教学设计专题名称希望伴我行专题学时40min课题名称希望伴我行(40min)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一、教学理念(一)、体验式学习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是这样的过程:“始于体验,进而发表看法,由此引发反思,既而形成理论,并最终把理论所得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该理论强调教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其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寓乐于教,帮助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二)、体验式教学模式(1)“体验式教学”的界定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或己有经验来认识周围事物,并认识、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或

2、学习方式。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既是学生“学”的一种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2)体验式教学的常规环节较为公认的共识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由四个环节组成: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启动体验;组织学生在参与某种活动或基于对某事物的深刻理解的前提下,激活学生的情感,从而获得体验。第二环节,设计问题,激活体验;设计一些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与体验,深化“情境创设”中所引发的体验。第三环节,交流感悟,升华体验;引导学生基于情境和对问题的思考,开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分享环节,希望藉此升华体验,获得某种知识的提升。第四环节,评价、反思,践行体验。作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其归根结底就是要让学生在

3、体验中获得认识,因此,在评价与反思中帮助学生进行理性的归纳与概括,最终实现知行统一是本环节的核心目的。二、教学内容(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版)的相关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版)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版)中提出“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本课拟选取“希望”这一积极情绪为主题进行设计。(二)希望特质理论Snyder在希望特质理论提到:希望是由目标、动力思维和路径思

4、维组成。目标是希望的核心部分,是希望的方向。路径思维是个体对自己找到有效路径来达成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认知;路径思维既包括个体构想出来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能力,也包括个体对自身的这种能力的信念和认知。动力思维是启动个体行动并推动个体朝着某一既定的目标,沿着已预设的路径前进的动机和信念系统。该系统不仅对个体具有激发功能,即启动和推动个体沿着设计的路径趋向目标的作用,同时还具有维持功能,即支持个体的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地指向终极目标。(三)、全课框架(40分钟的设计) 基于对希望特质理论的解读,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体会与解读希望,使学生体会到希望带给他们实际(积极)作用;第二板块:进一步解

5、读,使其明白:希望=目标+动力+方法;第三板块引导学生理解提升学生寻找希望的能力,学生尝试通过制定合适的目标感受到希望。 第一板块主要利用小游戏(预期10秒内鼓掌数与实际鼓掌数之差)来引导学生体会拥有不同信念时,自己的行为的变化,引出希望的概念,并切身体会,解读希望。 第二板块,进一步解读,使其明白:希望=目标+动力+方法的希望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目标更加细致清晰的定义和讲解。让学生明白,目标就是方向,是希望的核心,也是希望的起点与终点。 第三板块,通过视频薛之谦的采访片段,让学生初步运用希望模型进行分析,和构建自己的希望模型。三、教学对象分析初一学生进入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和过渡期,他们的思维

6、以符号化为主要形式,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到了辩证思维,思维趋于成熟。他们已经具备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演的能力,思维具有了充分的预计性,运用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的能力不断发展;此外,思维的反省性和监控性也不断的提高,辩证思维也处于高度发展的阶段。此时学生的自我意识高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自我概念。形成了“成人感”和“独立感”。他们一方面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自己各种能力的不足与不完善,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父母,想摆脱外界的约束与现实外在干预的矛盾。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心理多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 此外,

7、青少年的情绪表现具有两极性,心境变化加剧。进入中学阶段后,生活环境的突变和学业压力的增大让他们更容易遭受挫折并产生消极情绪体验。消极情绪的累积,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可预估和不可追悔的伤害。已有研究表明:希望水平和消极情感呈负相关,所以对初中生进行希望教育,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的目标。有助于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简而言之,初二的学生具有以下心理特点:第一,进入身心发展加速时期,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第二,进入“心理断乳期”。第三,自大与自卑共存,十分敏感。四、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学生全面认识希望。(二)、情感目标(1)感悟“希望

8、”这一积极情绪带给个体的具体体会。(三)、技能目标(1)学生尝试使用合理的目标在生活中找到或感受到希望。五、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学生明白希望目标是希望的核心,是希望的起点与终点,有一个合理的目标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的能力。(二)、教学难点(1)学生能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或策略来感受到目标的重要性,通过路径多元来找到或感受到希望。(三)、关于教学难点的突破问题 拟采10秒内鼓掌次数估计的小游戏,让学生综合感悟不同的目标和信念对于行为的引导,以及感受希望的概念。基于学生之间的分享,从而两次鼓掌数的差异,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六、教法与学法(一)、教学方法教师采用讲授法、案例

9、分享法、多媒体教学法、体验性游戏等多种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二)、学生学法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学习本课内容。(三)、教学策略 拟采用体验式学习理论为依托构建整体教学环节。其中,对于课堂知识的难点,拟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展开性策略、比较策略等多种策略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该难点问题。七、教学准备 情境素材收集,课件制作。八、教学流程 在运作流程上,依循“导入新课深化主题总结反思”三个教学环节。在教学难点方面,拟采用体验式学习理论的构想尝试突破。首先通过让学生两次预期在十秒内能鼓掌多少次,然后让他们实际操作两次,通过调控学生两次鼓掌时的目标与信念来观察

10、行为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希望(目标)的概念,并由此引出本课的主题希望伴我行之合理目标。然后呈现一系列关于希望的诗歌,让学生看看文人名家心中的希望是什么,并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后,介绍了希望=目标+动力思维+思维路径的希望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目标更加细致清晰的定义和讲解。让学生明白,目标就是方向,是希望的核心,也是希望的起点与终点。最后,通过视频薛之谦的采访片段,让学生初步运用希望模型进行分析,和构建自己的希望模型。九、板书设计估计次数实际次数第一次第二次十、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的最大特色在于采用了体验式教学理念进行课程设计,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活动的展开,包括“鼓掌与预期”、诗词欣赏、播放视频等方式组织了一场预期生动而富有激情的课堂。让学生在各种情境的体验下,产生情感,分享感受,升华认识。 在实际模拟中,由于授课对象由大学生进行演绎,则整体气氛的营造、活动的反应依赖于现场学生的各种反应,由此可能带来与真实初中课堂的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