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9457297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的罪恶有具体认识,理解人类的和平愿望;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3、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写作能力。【教学重难点】1、深重的战争创伤。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很到位,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深重创伤,因而定为教学重点。2、深刻的情感体验。凡尼亚的遭遇是索科洛夫“遭遇中的遭遇”,说明战争不仅给战争的经历者带来灾难,同样给无辜的人带来痛苦这就是战争中人的遭遇。深刻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或者看过许多战争题材的影片

2、,比如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风语者、金陵十三钗等等。那大家看战争电影会被什么所吸引?是恢弘的战争场景?还是主角的机智英勇?在苏联五十年代末有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就另辟蹊径,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卫国战争时期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后来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奖,这部电影就是一个人的遭遇,那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部电影的原著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肖洛霍夫。二、 作者及作品背景简介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生于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时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该作品和小说

3、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哥萨克是历史上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的一些人群的总称,突厥语中的“自由人”,它不是一个民族,哥萨克人有个特点就是英勇善战,在俄罗斯历史上,哥萨克人组成的哥萨克骑兵,是沙俄的重要武力)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1932),第二部于1959年发表,全书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联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过程,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地位

4、进一步提高。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在前线又写下许多的随笔和短篇小说。其中主要有特写在顿河(1941)、在顿河上(1941),在个萨克集体农庄里(1941)和战俘等。短篇小说有憎恨的科学(1942)和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56-1957),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战争,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拂晓, 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190个师的兵力、近50

5、00架飞机和3410辆坦克,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妄想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苏联人民奋起自卫,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了。斯大林在1946年说,卫国战争中苏联损失700万人。此后不久,苏联官方又宣布损失1500万人。赫鲁晓夫公布的数字为2000万人。1990年苏联在卫国战争中损失的军民总数为2700万2800万人。三、 字词学习邂逅(xihu) 狙击(j) 送丧(sng) 雏(ch) 喃喃(nn)胳(g)肢窝 窒闷(zh) 着(zhu)想 模样(m) 唧唧喳喳(jjzhzh) 胡诌(zhu) 吝啬(ln s)如鲠(gng)在喉 哽咽(gngy)四、文本研读1、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

6、人是谁?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回家后的感觉,感到穿心的痛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并想像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儿子牺牲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找到小儿子重点描写,让学生重点读因车祸外出谋生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展开联想正因为情节的曲折,才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幸。2、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忠厚朴实,勇敢坚强,坚忍不拔

7、,心地善良等。教师补充前面的情节,让学生在事例中总结)3、如何详细描写凡尼亚这个孩子的,为什么写的这么详细?凡尼亚【明确】分别从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方面来描写: 外貌“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语言“走到哪儿,睡到哪儿。”爸爸“在前线牺牲了”,“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 (凡尼亚成了流浪儿!) 动作“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他用两只小手勾住我的脖子。一直没有松开。他又把自己的小脸蛋,贴在我那没有刮过的腮帮上,好象粘住了一样。” (凡尼亚的动作近

8、似疯狂,可以看出他对于亲情和父爱的渴望,反衬出战争的罪恶)(他们都找到了爱的所在,家的所在。在生活中找到了寄托和希望。是凡尼亚让主人公能够坚强的生活下去)4、为什么文章最后主人公不让孩子看到他流泪? (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

9、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通过鉴赏文章的细节描写,进一步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惜和平环境。 2、学以致用,完成细节描写的练笔,进行能力迁移。教学过程: 一个人的遭遇写作完成的时候,苏联真理报曾全文刊出,结果被市民抢购一空,当时莫斯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这部小说,结果市民们驻足街头聆听,不顾寒风扑面,多少人流下了辛酸的眼泪。小说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细节描写在其中功不可没。一、鉴赏文章细节描写的艺术 讨论:在这篇小说中,最感动你的细节是什么?请先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感动的理由。

10、 学生可能找到的相关细节: “我”从集中营出来,与自己部队里的人见面。 上校和掩蔽部里所有的军官,个个都亲切地跟我握手道别。我出来的时候,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嗐,再有,老兄,当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你瞧,法西斯的俘虏营把我们弄得怎样啦 “我”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今天在自己的队伍中跟自己的同志握手,再次拥有了尊严、不挨打,所以激动。“我”的习惯性的缩头,是在集中营中法西斯的暴力产生的条件反射,表现了法西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我”回到家乡,在原来是家的那个大炸弹坑前的那两句话。 我走到我们一家住

11、过的那地方。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嗳,老兄,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又走回火车站。在那边我连一个小时也呆不下去,当天就回到了师里。 战争让他先是经受夫妻分离,又经历了被俘,最后又经历了生死,而在俘虏营中支撑他的就是回家团聚的希望;但残酷的现实让原来很幸福的家庭变成了废墟,让亲人阴阳分隔永不能相见。战争给了他太多的磨难,让他经受了太多的悲伤,让他的眼泪在回乡之前早已流完了。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罪恶。 文中的“我”到儿子的部队去看牺牲了的儿子。 “我走到棺材旁边。我的儿子躺在里面,可他已经不是我的啦。我

12、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而望着我所不知道的很远的地方。只有嘴唇角上仍旧保存着的一丝笑意,让我认出他就是我的儿子小多里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中校讲话了。我的阿拿多里的同志们,朋友们,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 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自己的指挥员送丧。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对儿子的遗容索科洛夫描述得特别细致,这是因为最后一面,是永远的再见,所以要认真地看一看。

13、“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极大的悲哀,一个父亲,在战争结束的那天,却要去面对儿子的战死,这位父亲的悲哀,是一种所有希望都彻底破灭后的真正哀伤,“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就是所谓的撕心裂肺吧! 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 “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震动了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我的儿子一直紧紧地贴住我,全身哆嗦,一声不响。他用两只小手勾住我的脖子。一直没有松开。他又把自己的小脸蛋,贴在我那没有刮过的腮帮上,好像粘住了一样。我却怎么也不能把儿子从自己的身上放下。”凡尼亚在战争中父母双亡,无人关心,流浪街头。当

14、有个自称是“爸爸”的人出现时,他纯真的心灵压根没想到辨别真伪,就像小鸟一样欢叫,紧紧贴住了“我”,他害怕再次失去父亲,所以不肯松手。两个因为战争而同样遭受不幸的人,他们的命运从此连在了一起。读到这里,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应该会动容吧!“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努力不翻身,免得把他弄醒,但还是忍不住,悄悄地坐起来,划亮一根火柴,瞧瞧他的模样儿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 凡尼亚的出现,让索科洛夫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

15、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作为成人,表现喜悦和激动的方式要克制得多,但文中表现出来的那份小心翼翼和经历了大悲痛后的快乐,通过这一段描写,表现得细腻、真实,十分感人。 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 是种心痛的感觉,大家对战争都是难过的,孩子忘却了,他是快乐的,他的健康的小手和其父亲的粗糙的大手对比,勾起了作者对战争的回忆,孩子的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孩子的健康礼貌可爱让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对孩子的保护,让他们永远快乐健康,痛苦让自己去承受,呵护那无知可爱的儿童。 二、文题是“一个人的遭遇”,这只是一个人的遭遇吗? 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个普通军人,但他在战争中的遭遇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希特勒入侵苏联,给全体苏联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无法描述的。据说,经过四年的残酷战争,在苏联几乎没有一个家庭没有亲人牺牲,因此他们的餐桌上总有一个或不止一个位子空着,而空位子上仍摆着一副餐具,以表示没有忘记他们。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景象!事实上,这不只是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而是一个民族在战争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