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9444649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货币体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际货币体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际货币体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际货币体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际货币体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货币体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货币体系.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 国际货币体系就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编辑本段国际货币体系的具体内容:1、确定世界及各国货币的汇率制度。 2、确定有关国际货币金融事务的协调机制或建立有关协调和监督机构。3、确定资金融通机制。 4、确定主导货币或国际储备货币。 5、确定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及履约束机制。编辑本段国际货币体系的目标和作用国际货币体系的目标和作用目标:保障国家贸易、世界经济的稳定、有序地发展,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作用:建立汇率机制,防止循环的恶性贬值;为国际收支不平衡的

2、调节提供有利手段和解决途径;促进各国的经济政策协调。编辑本段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进编辑本段(一)金本位制度(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制度)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是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相继推行的货币制度。主要内容:(1)黄金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国境,是国际储备资产和结算货币;(2)金铸币可以自由流通和储藏,也可以按法定含金量自由铸造,各种金铸币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黄金。优势: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货币制度,表现为该体系下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黄金以及其他代表黄金流通的铸币和银行券之间的比价以及各国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因而对汇率稳定、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各国经济发

3、展起了积极作用。劣势以及制度的解体:该货币制度过于依赖黄金,而现实中黄金产量的增长远远无法满足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对黄金的需求,简言之,黄金不够用了。再加上各国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造成黄金储备分布的极端不平衡。于是银行券的发行日益增多,黄金的兑换日益困难。一战爆发,各国便中止黄金输出,停止银行券和黄金的自由兑换,国际金本位制度宣告解体。编辑本段(二)虚金本位制度(又称金汇兑本位制)盛行于一战结束到30年代经济大萧条开始。 是在1922年,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定的。基本内容:(1)黄金依旧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各国纸币仍规定有含金量,代替黄金执行流通、清算和支付手段的职能。(2)本国

4、货币与黄金直接挂钩或通过另一种同黄金挂钩的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与黄金直接或间接保持固定的比价。(3)间接挂钩的条件下,本国货币职能兑换外汇来获取黄金,而不能直接兑换黄金。(4)换近只有在最后关头才能充当支付手段,以维持汇率稳定。优势与劣势:节约了黄金的使用,弥补了金本位中黄金量不足的劣势。但是世界贸易的发展中对黄金的需求和黄金的产量的缺口仍然存在,尤其是在汇率频繁波动时用黄金干预外汇市场来维系固定比价显得力不从心。解体: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国际虚金本位制度瓦解。编辑本段(三)混乱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前,国际贸易体系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混乱时期,其间形成了英、美、法三大国为中

5、心的三个货币集团(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三大集团以各自国家的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同时展开了世界范围内争夺国际货币金融主导权的斗争,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编辑本段(四)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体系(一)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建立固定比价关系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双挂钩”的具体内容是:1、确定了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美元与黄金挂钩:官价:35美元=1盎司黄金;美国准许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其它国家的货币不能兑换黄金。 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通过黄金平价决定固

6、定汇率;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不得超过金平价的上下1%,否则各国政府必须进行干预。 2、建立永久性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规定了美元的发行和兑换方式。4、确定固定汇率制。5、提出了资金融通方案。(二)优势:1、解决了国际储备短缺的困难(黄金短缺)。2、固定汇率稳定了世界金融市场。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资金融通方案促进了国际金融合作。()(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1、美国借此成就了自身的世界金融霸权。2、“特里芬难题”揭示了该体制存在无法解决的难题: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在美国经济实力雄厚,国际收支保有大量顺差,黄金外汇储备比较充足,而其他国家普遍存在“美元荒”的情况下建

7、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美国国际收支必须顺差,美元对外价值才能稳定;2、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3、黄金必须维持在官价水平。这三个条件实际上不可能同时具备。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不可解脱的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由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指出):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形成“美元荒”;美元荒:二战后,欧洲各国资金短缺、物资匮乏。而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生产力大大提高,各国急需从美国进口商品。但购买美国商品必须用美元或黄金支付,而各国黄金数量有限,无力向美国出口换取美元,这使美国国际收支大量盈余,其他国家大量

8、需求美元,引起国际市场上美元汇率上涨,美元供不应求。到1949年,美国黄金储备高达245亿美元之巨,而世界其他国家则发生了美元荒。如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则易引起美元贬值,发生美元危机,形成“美元灾”。美元灾:指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硬通货的现象。1960年代初,美国国际收支逐渐恶化,主要原因是:(1)1948年开始,美国执行马歇尔计划,对外提供经济援助,大量美元流入西欧各国,使西欧国家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其商品流入国际市场,获得了较多的黄金和美元。(2)1950年起,美国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军费开支大增,大量美元流出国境,国际收支出现逆差。(3)美国的低利率政策促使国内资金外流,美国逆差不断扩大。这

9、样6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原来普遍存在的美元不足现象变成了美元过剩,美元不断贬值。其他国家为了回避汇率风险,不愿在国际支付中接受美元。美元地位极度虚弱,经常成为被抛售对象。1960年10月爆发第一次美元危机,此后美元的国际地位不断削弱,表现是各地金融市场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硬币,美元汇率下跌。1968年3月,美国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第二次美元危机,半个多月中,美国的黄金储备流出了14亿多美元,3月14日一天,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到350400吨的破记录数字。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各国中央银行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同年12月宣布美元贬值7.89%,将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

10、美元;但这些措施并未能阻止美国国际收支危机和美元危机的继续发展。1973年2月,由于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严重,美元信用猛降,国际金融市场又一次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原西德马克和日圆、并进而抢购黄金德风潮。仅2月9日一天,德国法兰克福外汇市场就抛售了近20亿美元,国际外汇市场不得不暂时关闭。在此局面下,美国政府于1973年2月12日再次宣布美元贬值10%,黄金官价增至每盎司42.22美元。美元德两次贬值并未能阻止美元灾,1973年3月,西欧又出现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原西德马克的风潮。伦敦黄金市场的黄金价格一度涨到96美元一盎司。最终导致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崩溃。事实上,美国从1950年代

11、起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际市场上美元大量过剩,从60年代到70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编辑本段(五)牙买加体系牙买加体系从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代崩溃后沿用至今。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1976年IMF通过牙买加协定,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的合法性,继续维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原则。虽然美元的国际本位和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遭到削弱,但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仍得以延续,IMF原组织机构和职能也得以续存。但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五个基本内容所决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准则与规范却支离破碎。因此现存国际货币体系被人们戏称为“无体系的体系”,规则弱化导致重重矛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引发金融

12、市场全球化趋势在90年代进一步加强时,该体系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凸现。 具体内容:(1)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不再是汇价的基础。(2)国际储备多元化:美元、欧元、英镑、日元、黄金、特别提款权等。(3)浮动汇率制合法化:单独浮动、联合浮动、盯住浮动制、管理浮动制。(4)货币调解机制多样化:汇率调节、利率调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干预和贷款调节。优点: (1)国际储备多元化:摆脱对单一货币依赖,货币供应和使用更加方便灵活,并解决了“特里芬难题”。(2)浮动汇率制在灵敏反应各国经济动态的基础上是相对经济的调节。(3)货币调解机制多样化:各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避免了布雷顿体系下调节失灵的尴尬。

13、缺点:(1)国际储备多元化:国际货币格局不稳定、管理调节复杂性强、难度高。(2)浮动汇率制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和体系的动荡和混乱,套汇、套利等短线投机活动大量泛滥,先后引发多次金融危机。汇率变化难以预测也不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3)调解机制多样化不能根本上改变国际收支失衡的矛盾。亚洲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几次干预失败就是例证。【世界元】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周小川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银本位、金本位、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解决该问题的不同制度安排,这也是国际货币基

14、金组织(IMF)成立的宗旨之一。但此次金融危机表明,这一问题不仅远未解决,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理论上讲,国际储备货币的币值首先应有一个稳定的基准和明确的发行规则以保证供给的有序;其次,其供给总量还可及时、灵活地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增减调节;第三,这种调节必须是超脱于任何一国的经济状况和利益。当前以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是历史上少有的特例。此次危机再次警示我们,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一、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

15、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货币当局既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单纯考虑国内目标,又无法同时兼顾国内外的不同目标。既可能因抑制本国通胀的需要而无法充分满足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也可能因过分刺激国内需求而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理论上特里芬难题仍然存在,即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当一国货币成为全世界初级产品定价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后,该国对经济失衡的汇率调整是无效的,因为多数国家货币都以该国货币为参照。经济全球化既受益于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储备货币,又为发行这种货币的制度缺陷所害。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的收益。不仅储备货币的使用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发行国也在付出日益增大的代价。危机未必是储备货币发行当局的故意,但却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二、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1、超主权储备货币的主张虽然由来以久,但至今没有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