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梅江南区合作课堂中潜能生转化策略研究(市).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9418521 上传时间:2024-03-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谢丽梅江南区合作课堂中潜能生转化策略研究(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谢丽梅江南区合作课堂中潜能生转化策略研究(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谢丽梅江南区合作课堂中潜能生转化策略研究(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谢丽梅江南区合作课堂中潜能生转化策略研究(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谢丽梅江南区合作课堂中潜能生转化策略研究(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谢丽梅江南区合作课堂中潜能生转化策略研究(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谢丽梅江南区合作课堂中潜能生转化策略研究(市).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作课堂中潜能生转化策略研究 单位:南宁市江南区富乐小学姓名:谢丽梅内容摘要:在合作课堂中有这样的现象:优等生独挡一片天,在合作学习,精彩展示,补充、质疑中尽显自己的风采,而潜能生却很少有发言的机会,甚至无存在的价值。这样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并用多种的方法提高潜能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小组成员要帮助和关爱潜能生,以提高小组的凝聚力、竞争力。学校通过对他们进行鼓励、表扬、奖励以及联合家长和社区扩大外延等方法让潜能生进步和发展。关键词:合作课堂 潜能生 转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合作课堂就是在这种学习方式的引领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改模式。在

2、合作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自身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在合作中成长。它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正因如此,合作课堂已成为我校教和学的常态课堂。但在这些常态的背后,我却发现这样的现象:优等生独挡一片天,在合作学习,精彩展示,补充、质疑中尽显自己的风采,而潜能生却很少有发言的机会,甚至无存在的价值。长此以往,潜能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会大受打击,这样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发展。就无法实现“每一个学生个性得发展”这一合作目标,无法体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那么在

3、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下如何促进潜能生进一步地发展呢?一、教师是转化潜能生的关键力量。教师的思想观念、对学生的关爱程度,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等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深远的。换言之,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故教师在面对潜能生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为师者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1明确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因为他们处于“成长”阶段,所以他们是不成熟的、不完善的,有不足甚至有缺陷。正因如此,在教育的过程中他们会出现做错、做不好、不会做等问题,这是他们成长所需经历的一个过程。这正如杜威所说的:“教育与长进是很有关系的,教育就是长进。没有教育,就没有长进;教育不进步,社会也不能进步。”1因为他们是“孩子”

4、, 认识能力、辨析能力、控制能力和意志能力较为薄弱,所以在教育的过程容易出现反复错误,所以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要宽容。要坚信潜能生只是在某一方面暂时存在不足,并不是一无是处。2相信学生潜力无限美国学者詹姆斯根据他的研究成果认为,普通人只开发了他蕴藏能力的十分之一。无独有偶,美国科学家发现,如果人可以发挥一大半的大脑功能,那么他可以轻易地学会40种语言,拿12个博士学位。所以说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才。作为教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要坚信每个学生包括潜能生他们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3承认学生之间的差

5、异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个性特点,各自独特之处”。也就是说学生是有个性、有差异的,这点作为教师必须承认并接受,所以我们不可能苛求所有的学生的所有方面都一样优秀,因此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接纳潜能生,就像接纳你的小指没有中指长一样。(二)为师者需有爱罗素所说:为爱所支配的知识是教育者所需要的,也是学生所应获得的。在人生早期,对学生的爱至关重要,以后,对所授知识的爱则变得日趋必要。2身为人师必须要有对学生真诚的爱,特别是对潜能生的爱要更真、更深。潜能生因为各方面表现较差,常常得不到重视和理解。他们在同伴们中,找不到自尊,找不到自信,在老师家长面前,可能觉得自愧,所以笔者认为他们的内心

6、应该更需要爱。每次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他们更需要教师那真诚的微笑,和善的目光,鼓励的话语,这些都会成为潜能生心灵上的一座灯塔,给他们以信心和激励。例如:有一个测验黄同学考了38分,比上一次高了2分。我在发试卷的时候表扬了他的进步,并让全班同学以最热烈的掌声鼓励他。打那以后我发现他听课认真多了,学习也进步了。(三)为师者需有法。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通过阅读、培训、实践、反思等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多种方法转化潜能生。1课堂内采用多种方法激发潜能生学习兴趣。(1)设比赛,激兴趣学生的好胜心强,喜欢比试竞争,所以我坚持实行“语文学习小组竞赛”活动。如:在合作课堂中的精彩展示环节,采用分级加分的评价方式来激

7、励各小组组员关注潜能生。我并没有在任务小纸条中明确由几号汇报,而是让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情况自己定发言人。如果是优等生发言加2分,中等生发言加4分,潜能生发言加6分。这样为了争取高分小组成员都会推选潜能生发言,因此在交流讨论时,会更加关注潜能生,而潜能生也因为自己的汇报为小组加到高分,从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形成了潜能生学习积极性上的良性循环,对实现“每一个学生个性得发展”这一合作目标有积极地作用。又如:我把把学生的读书、写字、作业质量、单元考试成绩等都纳入学习小组的竞赛内容,每月一小结,每学期一总结。小组成员为了提高本组的竞争力也会积极帮助潜能生,潜能生也希望

8、通过努力为小组赢得高分,所以此举有效地调动了潜能生学习的积极性。(2)创情境,激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可以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者。如:在教授望庐山瀑布时,我在让学生练习背诵后便创设了让学生将古诗背诵给家人听的情境。孩子们十分积极地投入到情境中。有的说被给奶奶听,教师则扮演奶奶听学生背,并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提出质疑,让学生在充满温馨的家庭对话情景中学到了知识。在此情景中面对潜能生时,教师降低问题的难度,让他们也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也能得到同学的掌声。 (3)设疑问,激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始终

9、使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无法自主,无法提高兴趣。如果让潜能生自己提出疑问并通过自己和小组成员的努力解决,这样他们会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如:在教授唯一的听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就课题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任务小纸条中要求组长鼓励潜能生先提出疑问。第五组的潜能生问:“这唯一的听众是谁?”另一组员问:“谁是谁唯一的听众?”一组员提:“他为什么只有一个听众?”还有学生问:“这唯一的听众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提起来了。2课堂外抓住机会与潜能生交流情感。教师要亲近他们,关心他们,尊重他们,与潜能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

10、外时间,多在同学中间呆会,找个话题与多与潜能生聊聊。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无论学习与生活,与他们聊会,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正把我当作知心的朋友,把自己摆在一个学生内心的倾听者的位置。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用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教育他们。3课堂内外发现并扩大潜能生的“闪光点”。潜能生只是暂时的跟不上,他身上是具有很大潜力的。所以作为教师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不断扩大。潜能生的优缺点往往交织在一起,不易被发现,我们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做到“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要及时、大力地表扬,以使他们树立学习的

11、信心。二、学习伙伴能产生转化潜能生的助推力。在合作课堂中,学习小组中的成员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个团队。他们之间彼此比较了解,共同学习的时间也最长。因此小组成员对潜能生的态度在潜能生的转化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小组成员不歧视不排斥潜能生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呢?(一)加大对小组长培训力度。在常规的小组长培训中还可以加入:大局意识教育,如何帮助潜能生,如何转化潜能生等内容,使小组长成为转化潜能生的主要学习同伴力量。(二)将小组的和谐发展纳入评优条件。将小组的和谐发展、潜能生的进步作为评选班级优秀小组和优秀小组长的条件之一。让小组长带动组员一起来帮助潜能生、关心潜能生,使潜能生感受到组员之间的关

12、心与帮助,增加小组的凝聚力,增强为组的荣誉而努力的动力。(三)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对潜能生的发展进步做小结。小结时组长在讲述本组潜能生的近期表现同时也可以讲述自己看到的做得好的小组长的做法。这样有利于组长提高帮助潜能生的能力,还加强了各小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地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四)要求小组长定期召开组员会议。组员对如何让小组进步更快,发展更好;如何让组员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成绩更好;如何增强小组凝聚力,增强小组竞争力等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白只有全体成员都进步了、都发展了小组才能有竞争力、有希望。从而加大对潜能生的帮助与关心力度。参考文献:1 杜威.杜威在华教育演讲M.单中惠,王凤玉.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2 英罗素.罗素论教育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