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9410123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说课稿 各位专家、领导上午好!我是*号选手,很荣幸能站在这里进行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板书19.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下面我将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将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分以下四个环节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 二、教法学法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学生已掌握了全等三角形、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和平行线的性质的基础,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既是对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深化,又是下一步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及梯形等知识的基础,

2、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教学,把研究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无论是在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对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为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八年级学生正处在试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阶段,对于严密的推理论证,从知识结构和知识能力上都有所欠缺.而利用动手操作来实现探究活动,对学生较适宜,而且有一定吸引力,可进一步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课程标准确定的

3、教学要求,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性质的探索、发现与证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逻辑推理论证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3、通过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乐趣,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与应用

4、;难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二、教法学法(一)教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重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观察发现法为主,多媒体演示法为辅。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采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经历乐学、会学,最终到学会的过程。(二)学法1、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

5、学生在“观察猜想概括验证交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2、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并及时引导学生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例题讲解采取分解图形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并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3、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图形,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三)教具、学具根据数学课的教学特点,我采用的教具是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建立感性思维,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的性质及应用;我采用的学具是纸张、剪刀、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圆规。三、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

6、标,在教学过程中得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设计教学:(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二)引导实验 探究新知 (三)小组合作 讨论交流 (四)随堂训练 变式迁移 (五)小结升华 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我是这样设计的:猜猜看:“我是谁?”在特殊四边形的家庭里,我有三个弟弟。大弟叫矩形(别名长方形),他稳重大方;二弟叫菱形(可惜小学老师没有引见过),他活泼可爱;三弟叫正方形(老相识了),他集三位大哥的优点于一身,方方正正。老大就是我,你知道我是谁吗?这时,学生会说:老大是平行四边形。对此我提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平行四边形的实例?学生回答:伸缩的晾衣架、活动铁门

7、、庭院的竹篱笆(多媒体演示)等等。然后我又提出:那么我们都学过有关平行四边形的哪些内容呢?学生回答: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用 “ ”表示,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 ABCD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你是最棒的!最后提出:你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中都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概括在表格里。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大胆猜测。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主动发现本节课的研究对象;进而从实例图片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提炼图形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义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再次提问,为学生提供参与

8、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二)引导实验 探究新知活动一: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学具做一个平行四边形。 在此期间,我进行巡视观察,并对个别学生给予指导。之后我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做法。有位学生说:老师,我先用直尺画一个三角形,沿一边将纸对折,然后用剪刀沿另外两边剪去多余的部分,展开就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另一位同学说:老师,我是先用直尺画一个角,然后借助三角板进行平移画另外两边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同学说:老师,我是用尺规作图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并鼓励大家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及做法心得。 我这样设计的目

9、的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强了对平行四边形的感性认识,激发了进一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兴趣。 活动二: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学具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猜想途径,加强了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感性认识,感受动手测量,猜想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整个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勇于发现。(三)小组合作 讨论交流 对于学生的的猜测和验证,我不急于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们小组合作,互换心得,交流讨论,纠错概括。最后请同学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这时我就此给予肯定,并提出问题:

10、你能对上面的结论进行证明吗?几分钟后,我请学生上前演板并说出证明思路和运用的方法,再请同学对黑板上的证明进行分析、纠正和评价,在必要时进行引导,最后在多媒体上给出正确的证明过程。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概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并让学生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通过证明、评价反思,明确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是证明三角形全等,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交流-证明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严谨性,结论的确定性和证明的必要性。进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四)随堂训练 变式迁移 1、 ABCD中,若

11、B=60,A=( ), C=( ), D=( ); 2、 ABCD中,A比B大20,则C=( );3、如果 ABCD的周长为40cm,ABC的周长为25cm,则对角线AC的长是: ( ) A、5cm, B、15cm, C、6cm, D、16cm 4、在 ABCD中,若周长为18cm且AB=3cm,那么BC= ,CD= ,AD= ;5、在 ABCD中, A的平分线,AE交CD于E,AB=5,BC=3, 则EC长为 ( ) A、1, B、1.5, C、2, D、3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几道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得以反馈教学,内化知识。(五)小结

12、升华 布置作业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本节课进行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网络体系,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布置作业:1. 必做题:课本P90 习题19.11,32. 选做题: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平行四边形ABCD有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0,0),(5,0),(2,2).求第四个顶点的坐标。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分层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作业有所收获。四、板书设计在此,我以直观、系统为主旨,针对本节课的具体内容,设计了重难点突出、简洁明了的课堂板书,配合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最大化的利用教学资源的同时也体现了时代要素在教学中的运用。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想法,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