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质及其变化.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9371568 上传时间:2024-03-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教学设计案例 设计者:洛旭昕 2007年10月15日一、教材分析(一)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内容是第二章的第一节,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起始章,那本节内容则更起到了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高中化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二) 教学内容分析 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就必须用分类的方法,分门

2、别类的进行研究。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要求,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从物质的分类来看,物质的分类已经大体的讲过,但只是涉及到了纯净物的分类,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的系统化。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中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九种分散系,进而得出胶体的概念,又介绍了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

3、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对于胶体的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定性和胶体的聚沉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作了简单的介绍。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三)学时安排具体学时分配,可以结合教学设计的特点将两部分内容分为两学时完成。第一学时完成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第二学时完成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内容。二、学习目标分析(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必修模块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补充说明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1能根据物质的

4、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3认同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4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5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了解胶体的重要应用。能运用胶体特性解释简单的实验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物质分类要注意初、高中的衔接,并在后续学习中逐步完善。2、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而对胶体的渗析、凝聚、布朗运动和电泳现象等不作要求。(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复习初中所学基本概念,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基础上,能够从物质的组成与物质性质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2)了解常见

5、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3)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胶体、溶液、浊液等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分类法了解分散系概念,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4)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了解胶体的重要应用,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能用胶体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2过程与方法目标(1)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且经过师生间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达到了最佳的

6、教学效果。(2)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其筛选信息,收集、整理知识地能力。(3)通过学生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推理、探索、归纳、实验探究的能力,严肃、认真、求实的实验态度、善于置疑的学习品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成功地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在后面的学习中实际应用。(2)通过胶体性质的知识与我们周围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增强求知欲。三、教学重难点分析(一)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要求,本节从

7、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教科书通过“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的图片,使学生直接感受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好处。通过“思考与交流”栏目中三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分类法进行学习,教科书又列举了“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

8、方法,并安排了“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分类方法的了解,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二)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学生认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对

9、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探究,得出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最后有意识地点明了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纳米科技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对于胶体这部分内容,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至于渗析、布朗运动和电泳现象并未涉及,胶体的介稳性也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点到为止,并不要求作具体的展开。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难点为:

10、胶体四、主要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引言:根据生活分类实例(如:到超市购物或到学校找人,如何尽快的达到目的)引导学生思考进入本节主题,感受分类法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应用。思考与分析: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或自己的经验进行思考,有意或无意发现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归纳与总结: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但能使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聆听,理解使学生知道事物中存在的规律,了解到分类的目的

11、和重要意义。板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简介: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000万种。思考与探究:这么多化学物质人们是怎样认识研究的?在我们的实验室药品又是怎样摆放的?使学生知道化学物质分类的意义及明确这节课学习目的。板书: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交流与讨论:(分组进行)请偿试对HCl、SO2、CaO、NaOH、Na2SO4、H2SO4进行分类。每组学生代表发言。从旧知识入手,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归纳与总结:物质分类时标准不同,分类就不同。聆听、理解使学生明知道物质分类有多种标准。标准不同,分类就不同。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

12、动设计意图备注出示小黑板Na2CO3 钠盐Na2SO4 钾盐K2SO4 硫酸盐K2CO3 碳酸盐交流与分析:对物质进行分类,并汇报结果。结合课本p24内容,分析自己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能力、创新思维、合作意识及参阅资料的意识。归纳与整理:物质分类的方法很多常有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板书:1)、交叉分类法:根据学情也可由学生归纳整理,老师给予补充。使学生掌握归纳总结的基本原则(语意的概括性、表达的准确性、语言的简练性等)学以致用:应用交叉分类法,就你生活中的事或物进行分类。思考与交流:四人为一组思考、交流并汇报结果。培养学生迁移知识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板书:2)、树状分类法教与学:根据物

13、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交流与分析:四人为一组思考,结合课本图23进行学习。结合旧知识,应用新知识对物质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以致用:初中学过哪些化学反应类型?应用交叉分类法或树状分类法对化学反应类型进行分类。实践与探究:依据各自的想法,绘制出合理的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的学习意识。回顾与小结:学生谈谈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小结的习惯。实践活动:1、查阅资料并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品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2、选择熟悉的物质,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提示:氧化物、酸、碱、盐等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一步进行分类,化合物也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板书设计: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一、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1)、交叉分类法2)、树状分类法2、分类方法的应用反思(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