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答案.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9355667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答: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二、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三、君王要怎样做才能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答: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四、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答:要“十思”、宏“九德”。五、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答:五戒: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六、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答:因为治理百姓时,虽然“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百姓也“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民之力,可“载舟覆舟,所

2、宜深慎”。七、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答:因为“凡百元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八、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答:就君王的身份而言,“承天景命”,自以为自承天命,而有恃无恐,“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就普通人性而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般人,能做到善始善终的不多,此人之常情。九、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答:为人君者“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无疆之休”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如此。如果“德不处

3、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十、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点?答:言词恳切而情感真挚,处处为对方的江山着想;运用比喻而深入浅出,时时把握对方心理;骈散结合而句式整齐,既有语势又简明扼要。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十一、魏征此时为何向唐太宗上奏本文?答: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

4、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文言实词 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0020(二) 古今异义 三、词类活用名词

5、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任、重权。居域中之大 大:重位。 想谗邪 谗:说别人坏话的人。 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意见。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的小人。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 尽:用尽。形容词用作名词简能而任之 能:有才能的人。想谗邪 邪:邪恶的小人。居安思危:安宁的时候;危急的时候。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谦虚。7) 宏兹九德 宏:使光大。一词多义下: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

6、百川:居于之下。当: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安步当dng车:当作。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信:信者效其忠: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忌不自信:相信。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治: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四、重要虚词之:臣闻求木之长者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人君当神器之重,

7、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的。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代词,指代天下。盖: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虽然。虽董之以严刑 即使。以: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来,表目的的连词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表目的的连词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介词,因为而: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连词,表转折。则思谦冲而自牧 连词,表递进。垂拱而治 连词,表修饰。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连词,表假设。哉: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 表反问语气,呢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表反问语气,吗燕雀安知鸿鹄之

8、志哉。 表反问语气,呢所: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山峦为晴雪所洗。 表被动五、特殊句式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宾短语后置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3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一、重要成语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择善而从 善始善终八、翻译下列语句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古代)所有的君王

9、,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百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民,(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君王如果)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如吴越的双方联合;(如果)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

10、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阅读下面两段短文,完成15-16题: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大唐新语)15.翻译划线的句子:_16.简要点评文中的主要人物:太宗:魏徵:宇文士及:【参考答案】15.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朝庭群臣常常当面和您驳斥争论,您常常左右为难不能如意。16.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访;魏徵直言进谏,咄咄逼人;宇文士及小人心态,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