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乡对联欣赏活动案例.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9354673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吾乡对联欣赏活动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吾乡对联欣赏活动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吾乡对联欣赏活动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吾乡对联欣赏活动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吾乡对联欣赏活动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吾乡对联欣赏活动案例.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踏胜迹 寻对韵 吾乡对联欣赏活动案例司马鞍活动目的每一座城市(包括一些乡镇)都有自己的名胜古迹,几乎每一处名胜古迹都撰有对联永传后世,成为当地所特有的人文景观。这些对联大多是感知当地自然景象、历史文化的窗口。对联的撰写多出于大方之家,言语形式往往新颖别致。踏访古迹,找寻对韵,自然是有趣而又高雅的活动,围绕着对联欣赏的目的,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增进了对家乡的热爱,领略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活动准备踏古迹就要走出校门,有四点必须充分考虑。一是“踏”的时间,如果课务调整不便,可安排在周末进行,这是一个有趣的活动,即使放在周末,学生也会乐于参加的。二是“踏”的地方,有的地方要门票,应考虑一个妥善解决

2、的办法。三是“踏”的安全,活动之前安全问题要充分强调,不能笼统地提要求,要指出具体的注意事项。四是“踏”的组织,可以分为若干小组分头行动,每组推选一位小组长负责整个行动过程。当然,活动的目的是欣赏对联,要带上笔和笔记本,不能走马观花,不仅要记录下对联,还要从碑文等文字介绍中记录与此处名胜古迹的对联的有关内容。此外尚需地方志、有关对联书籍、城市旅游图等。活动过程活动过程应当早有计划,在计划活动过程中有一点应特别注意:不能让这次活动流于一般化的游历,要让这一次活动成为一次人文教育。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讲清这一类对联对于认识当地历史,感受当地自然的意义,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具体可以分为几个步骤:(

3、一)品对联教师可用其他地方的名胜古迹的对联做材料进行品评,增进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增加活动的兴趣。所举例子讲解时应有不同侧重。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此联所写是杭州西湖“平湖秋月”之景,上下联嵌“平湖”“秋月”点明景点。上联写远处山峦倒映在水中,明净清晰,鱼儿在水中戏游,从倒映的山峦穿梭而过;下联写秋天,皓月当空,鸿雁排着整齐的队形,犹如写在天空中一般。对联与胜迹互相映衬,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吴恭亨称:“山川祠庙,非借文人之题咏,即名胜亦黯然失色”,“江山之奇,借文字而益显。”(对联话),对联是名胜古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搁笔题诗,两人千古/临江吞汉,三楚一楼。此联题于武汉黄鹤楼。从此联可

4、窥视黄鹤楼的历史印迹。上联提到了两位与黄鹤楼有关的唐代诗人。据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崔颢登此楼,曾作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李白登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笔。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下联点明黄鹤楼的地理位置,位于长江与汉水的交汇处,战国时属楚地。“三楚”即楚地,古分西楚,东楚、南楚,故名“三楚”。黄鹤楼有楚地第一楼之美誉,所以联曰“三楚一楼”。此联一经咀嚼,真是韵味无穷。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此为绍兴青藤书屋一名联,作者为徐渭。徐渭,二十

5、岁成诸生,屡试不中,怀才不遇,撰此联以自嘲,屋之“东倒西歪”,人之“南腔北调”,于嬉笑之中见狂放不羁,追求自由自在的个性,由联及人,由人及联,令人畅怀又生嗟叹。(二)明要求活动组织方面的要求自当说明,但主要是要让学生每到一处胜迹能沉下心来对对联咀嚼品评。据此应当明确几点要求:所到一处胜迹,遇对联则工工整整地抄录,如遇有些文字因书法艺术上的追求而不易辨认,则小组同学聚集一起反复琢磨。琢磨而不可得,则按原来的形体描摹下来。所抄录的对联下面要注明出自何处胜迹。如遇写景名胜联,则顺对联撰写者对此处风景的观察角度再度感受,以品味到对联之妙方好。联中可能会涉及地方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可就近向知情者讨教。

6、对联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故事,于胜迹中其他文字的阅读求得了解,并作好笔记。以上要求说明后,教师可向学生提供几个对联欣赏的范例(范例见“活动附件”)。并明确寻访胜迹结束后,每一幅对联都要模仿范例,写一段欣赏文字。这样便于学生走到对联的境界之中去,给踏访以明确的方向。(三)踏胜迹把城市按空间划分几块,每组踏访一块,按照旅游图,给每组匡定合理的路线,遇名人故居、老店、亭台、寺庙等驻足,遇对联则观、感、思、记、议。(四)寻对韵实际上,踏胜迹与寻对韵是同步进行的,如果踏访胜迹只看表象,没有按照所提的要求去做,韵也便无所寻了,为了说明的方便而分开来说。此外,对韵不仅包括对联所包含的音韵,也包括情韵、意韵。此

7、处的“寻”也不再停留在观、感、思、记、议阶段,而要形成文字,写成赏析文章。具体可如此操作:把所抄录的对联及摘录的有关对联内容的文字按小组整理好汇集,有因书法艺术原因而不能辨认的形体在汇集前予以确认。汇集的材料按小组顺序打印出来,人手一份,便于不同组之间交流。为每一幅对联撰写欣赏文字。有的对联有关内容了解不充分,可根据地方志等有关材料查实。要保证每一联都有撰写者,撰写规格可依照范例,允许有所突破。欣赏文字撰写好之后,由小组集体修改润色。如对联少,学生多,可由几个学生组合撰写,先讨论,后由其中一个学生执笔,文成后由其他同学加工。如对联多,可由学生交换加工,力求使所撰文字保证质量。欣赏文章汇编成册,

8、并集体讨论小册子的名称,如“吾乡对韵”等。教师可为这个小册子作个序言(也可由学生拟作),小册子成形后,学生人手一份。活动建议该活动课内安排三教时,第一教时为“品对联”、“明要求”,以教师讲解说明为主。第二教时对联欣赏文字的撰写。第三教时修改、润色、补充,宜分小组进行。三教时安排视活动进程而定。中间环节自然在课外进行,教师在策划、组织、调控方面要多用心思,要保证此项活动有序、有效。“有序”则要强调组织纪律,选好小组长,合理安排路线;活动程序要紧凑。“有效”则要强调活动目的和要求,让学生走进对联。该活动成果,可联系地方刊物、报纸,选发一部分。如质量符合要求,客观条件允许,可以开辟专栏连发,让学生领

9、略活动的价值和意义,领略成就感,鼓舞志气,激发创作信心。案例评价精神底子普遍薄弱往往使学生难以与自然、与人文景观建立通畅的对话交流关系。游览胜迹,踏足自然,往往兴之听至,感受空洞。记游文章则言之无物,肤浅表面;只叙过程,难见血肉。情感世界的单薄,导致见名人故居,乃是破屋几间,遇寺庙,却也大不同小异,进亭阁,只是小憩去处。本案例就是试图充分利用中国特有的而又十分普遍的人文景观,为学生打一点精神的底子。这精神底子有两方面:一是通过对联这个小小的窗口,感受家乡的历史、自然、风物,使学生能所到一处则爱上一处,与身外世界通畅交流;二是通过活动,习染感知外部世界的视角,依循对联感知自然、人文本身就是一个颇

10、有趣味的视角,而对联的撰写者又以自己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视角感知自然、感知文化,因此,对联的欣赏过程就是不同视角的习染过程。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本案例设计则是想通过一次高雅而有趣的生活历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而这一生活的历程与写作过程一致,活动中使学生更易理解写作的实质。本案例的关键是不让踏访活动成为一次普通的游历。在走出校园之前,名联品赏,活动要求作充分铺垫,以保证达到预定的活动目的。活动附件一、对联欣赏范例(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绝妙好联赏析辞典1997年版)杭州西湖苏公祠华秋槎泥上偶然留指爪胡乡无此好湖山苏公祠在杭州西湖孤山中部。全联均集自苏轼诗词:上句见和子由

11、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下句见描写西湖的六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我本无家更安在?胡乡无此好湖山”。联语用苏氏口气,既感叹在杭时间的短暂,又赞西湖的美景。苏于北宋神宗及哲宗年代,先后两次被贬杭州,一任通判,一任知州。他寄情山水,为民排难解纷,颇有惠政。上联谓前后五年,在一生中,只不过是泥上留爪。下联谓家乡四川眉州虽风景如画,但与杭州比,也显得逊色了。杭州黄龙洞鹤止亭陈次平月上新亭,把酒待招玄鹤至风来古洞,倚松静听老龙吟黄龙洞,又名无门洞、飞龙洞。在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相传南宋淳祐年间,江西黄龙山高僧慧开,曾来此结庵说法,因名。后山峭壁塑有龙头

12、,龙嘴泻水如珠帘垂池。临池有鹤止亭,北宋诗人林逋养于孤山之鹤常飞止于此。民国三十七年陈君撰联时,亭刚修葺,故联称新亭。旧传鹤千年化苍,又千年变黑,故称玄鹤,即仙鹤。上联吊古:写月亮升上鹤止亭,游客端起酒杯,期待能重招仙鹤飞来伴饮。下联写游客神态:趁有风从古洞吹来之时,人们身靠松树,静听老龙龙嘴泻水吟鸣之声。联语内容既切题意,又紧扣景观;既据景实写,又有神奇想像。风格豪放浪漫。二、学生所采集到的地方对联普渡接引人人归善念 贤明点化个个得欢喜(普贤寺) 炉鼎巍耸三子界 佛法妙乐洁人心(普贤寺)龙逮青山无意 顾依绿水有情(龙顾亭)回望双峰两塔 斜看一水三江(龙顾亭)普渡接引归善念 贤明点化得欢喜(普

13、贤寺)有缘山色来禅寺 无恨风光映白云(白云寺)十里松山藏古寺 百重云水绕青山(白云寺)登楼尽览名城 品茗畅抒胸怀(平海楼)西来山色连天姥 东去潮声掠海门(望江亭)两岸青山竞秀色,一江春水胜潮声(挹秀亭)万众一心聚沙为塔,乡亲群集跨水成虹(望江门)近寺钟声连海月 远峰塔影动江波(松鹤亭)峰头两塔古 崖上一亭幽(道翁亭)风送香气小住为佳,月点谈心静观自得(半勾亭)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半勾亭)怀古起新愁难平义愤牢骚帻顶红霞凝碧血抚今追旧恨借得胥涛种浪潮头白马慰忠魂(杨节愍公祠)怀古寓神游,何须风马云车,塔影斜阳双打桨抚今消旧恨,无复胥涛种浪,江心月明静沉珠(杨节愍公祠)虔诚敬佛佛犹在 助

14、人为乐乐长春(中斗宫)自凭双塔贯江风,可拥三台衔日月(中斗宫)祥云烟气集梵宇 慧日烛光照大千(龙兴寺)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脸喜笑拂开天下古今愁(龙兴寺)九霄云气三台近,百里江声一鸟远(三元宫)石压笋斜出 谷阴花后开(广文祠)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广文祠)椒海七年教启化,沧洲三绝画诗书(广文祠)三、学生撰写的对联欣赏两则郑广文祠高一11 毛林建椒海七年教启化,沧洲三绝画诗书。郑广文祠,为纪念“台州教育之祖”郑虔而修建,现位于临海城关八仙岩前。郑虔,字若齐,曾担任广文馆首任博士,人称“广文先生”。唐至德二年(757年),因受安史之乱无辜受牵连,被贬至台州任司户,直至去世。当时台州远在边陲,

15、民风朴陋,文人稀见,远落后于中原地区,郑虔见此情景,毅然担起教化之责。先后七年间,大兴文教,选民间俊秀弟子,升帐设馆,教以正学,使台州逐渐成为文明之都。其上联“椒海七年教启化”便是就此事而言。椒海这里指当时台州。下联中的“沧洲”指郑虔的一幅沧洲山水图,此图上题诗一首献于唐玄宗,唐玄宗看完此图后,即亲自题上“郑虔三绝”,因此其诗书画有“三绝”之说。这幅对联表达了台州人对其为台州教育所作的贡献的无限感激及对其才华的仰慕。三元宫高一11 余 燕九霄云气三台近百里江声一鸟远三元宫,位于巾山上,为纪念先辈杨节愍所建,杨节愍,原名张镇毅,明清时代台州人,年青时投笔从戎,为抗清民族运动立下汗马功劳,这幅对联明写三元宫之景观,实则描述杨节愍的不朽伟迹,写景观之妙则更突出杨节愍品节之高,如“九霄云气”大有脱俗之感,“百里江声”却有雄壮之意,写明了三元宫临灵江气势,更写出了杨节愍的高风亮节渊源流长。至于“三台近”“一鸟远”更深一层描绘了杨节愍的非凡影响力。“三台”乃是为杨所修建的公祠,“近”传神地表达了后人对杨的奠念之情,“一鸟”来喻杨,则是出神入化地表现杨在战场上有如鸟儿在空中驰骋自如,如鱼得水,可见杨当年之神勇,“远”则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