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卫城中学新课程语文教学七年级(下)导学案年级:七年级 科目:语文 备课人: 姓名: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板块:自主预习【学习目标】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3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掌握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选自 (原名旧事重提),这是一部 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
2、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百草园,绍兴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地方。2走进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 ,字 , 人,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他的代表作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集 、 ,散文集 又名 ,散文诗集 ,杂文集 等,都收在 里。3文体资料: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由此可知,“味”是从“诗书”中来的。“诗书”是儒家经典的代称。而儒家经典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
3、“经”,所谓“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第二类为“史”,即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第三类为“子”,指诸子百家的著作。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菜畦( ) 桑葚( ) 油蛉( ) 蟋蟀( ) 斑蝥( ) 缠络( )臃肿( ) 珊瑚( ) 攒成( ) 收敛( ) 脑髓( ) 鉴赏( )觅食( ) 罕至( ) 竹筛( ) 秕谷( ) 渊博( ) 鼎沸( ) 倜傥( ) 书塾( ) 宿儒( ) 蝉蜕( ) 拗( ) 窦( )锡箔( ) 和蔼( ) 厥( ) 淋漓( ) 叵( ) 确凿( )2解释词语:确凿:轻捷:人迹罕至:觅食:渊博:宿儒:鼎沸 :高枕而卧:第二板块:合作、交流、展示一、 合作互查检查课前自主
4、预习完成情况评分 评语:建议:二、合作、交流、展示第一课时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2全文作者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朗读全文后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看法。可用“ 的百草园”;“ 的三味书屋”的形式说出来。并从文章中找出你的理由。3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4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文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过渡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段,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7 私塾教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如何评价私塾教育,你满意现代教育吗?
5、8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第二课时一、课内语段阅读: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2、描写百草园的美景和无限趣味时,作者所写的内容
6、条理清楚,富有层次感。从空间位置看,是从 到 ,再由 到 的顺序;从结构方面看,是从 到 的顺序;从景物类别看,是从 到 ,再由 到 的顺序。 3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写听觉的:写味觉的:写触觉的: 3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5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运用这种手法再续写两个句子。 7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 8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二、 深入探究下列问题1对于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有人认为在作者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有人认为也不乏情趣?你同意什么看法,试从文中找出能证明你观点的句子,略作分析。 2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