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9352932 上传时间:2024-03-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大单元的课时设计,应遵循教学评一体化的原则。“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在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个因素的协调配合。该理念强调以课程标准规定的核心素养来发展目标、以“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和“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来确定目标,使老师能够在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并通过情境与信息、任务与活动、展示交流与评价等形式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的评价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大单元、大情景下的教学设计。大单元课时设计典范案例案例一白杨礼赞教什么,从课文本身出发,有许多点可以教。就知识方面来讲,有修辞的知

2、识,如拟人、排比、反复等手法;有写作的手法,如象征、联想等手法就能力方面来讲,有朗诵的技能,有分析品味语句的技能,有细节描写的技能就情感方面来说,有在平凡中向上,有坚守、正直的品质,有坚强不屈、傲然挺立的斗争精神教哪些内容,教到什么程度,就要从大单元的角度来选择。从本文所在第四单元来看,本单元共五篇文章,都是散文。有背影白杨礼赞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昆明的雨,背影教细节描写更合适,永久的生命更适合分析品味语句,我为什么而活着更适合从比喻入手,昆明的雨更适合借助景物描写,用想象和联想复演画面,感受生活情趣。反复和象征是白杨礼赞比较独特的手法。白杨礼赞适合教学“象征手法”,不仅是从小单元来看适合

3、,从整个初中段的教材来看,都是最佳选择。七年级学过爱莲说,莲与君子已经让学生对象征手法有了初步感知。九年级还要说海燕,海燕中丰富的象征手法让人目不暇接。白杨礼赞教象征,教到什么程度?之前学生已经有过认知,这是个基础。但在爱莲说中不侧重教象征手法的具体逻辑,只是侧重莲、菊、牡丹的象征意义。所以,在白杨礼赞中应该侧重具体事物和象征意义之间的逻辑关联,这一点,茅盾在文章中又表现得非常到位,有大量的段落描写白杨树的环境、外形、品质,与后面的象征意义紧密关系。通过梳理这些,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象征手法的来笼去脉。这样的学习,也就为九年级学习海燕和新诗做好了准备,也会学生应用象征手法创作诗歌散文提供了可能。除

4、此之外,白杨礼赞还特别适合教朗读。朗读几乎课课教,这节课教什么。教材编者给出了明确的提示,教朗读记号作标记。一、基于大单元设计教学目标基于单元整体的分析,可以设计出下面的学习目标:1.能区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与象征的表现手法,并尝试运用。2.掌握文中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梳理白杨树特点和象征意义之间的关联。3.尝试用符号表现朗读的快慢、轻重、抑扬等技巧,并读出感情的变化。二、基于大情境设计教学活动目标明确了,活动如何设计呢?围绕“象征”这个关键词,我想到10月份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的国庆月。结合这个大情境,用象征手法“礼赞新中国”,就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线。为了实现这个应用的大任务,必

5、然要解决象征手法的基础问题,如象征和比喻的区别、象征意义和事物特点之间的关联、象征意义的传承和创新等。象征和比喻的区别不能通过概念让学生理解,这也是我们的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的。那应该怎么办?借助文学作品让学生形象感知。借助什么文学作品,结合大情境,我想到了我和我的祖国小白杨两首歌词。尤其是我和我的祖国的歌词,第二段有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比喻。但当整段都用海和浪花比喻的时候,海和浪花就有了象征意义,这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小白杨则明显不是比喻,不是简单拟人,是一个通篇的象征手法。而且小白杨中的象征意义是直接传承了白杨礼赞中的“哨兵”这一联想和意义。于是,导入就从齐唱我和我的祖国开始,从比较小白杨开始进

6、入象征手法的深度学习。这个导入,在现场又有了生成。就是在27日,我到授课学校潍坊三中听讲座的时候,有学校语文组长联系我,帮我协调28日上课的教室和多媒体问题。她在介绍我的姓氏的时候,用“胡萝卜”的“卜”来介绍。这个比较有趣,我开始思考如何向新学生简要介绍自己。在参观这所学校“汉字体验室”的时候,我看到了甲骨文和百家姓。于是,我把两个部分拍成图片,做成PPT,请学生从他们熟悉的地方入手,猜猜老师姓什么。学生很容易猜到了我姓卜,因为甲骨文是用来占卜的,这是我的姓氏的起源。接着我又引出“卜算子”,用卜算子引出词这一文学形式,由这一文学形式说到我和我的祖国小白杨中隐藏的文学手法。这样的导入就顺理成章,

7、还能正本清源,也更富有语文味了。象征意义和事物特点之间的关联,最初我是设计成先朗诵再寻找,朗诵6-8段,做朗读记号,至少读3遍。但这样下来,时间明显不够用,于是,听取同事的意见,进行了整合。先找象征意义的具体语句,进行勾画,再做朗读标记,再朗读,教师再指导。这样就节省了时间。象征意义的传承和创新,我想到了法国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到的“语码”。叶嘉莹教授这样介绍语码,她说:每个语言都是一个符号,而每一个语言的符号如果是在一个国家民族里边用了很久的时候,那么这个语言符号就带着这个国家民族的一个传统的信息在里边了,这个时候,这一个符号、这一个语言就不只是一个单独的语言了,它就有文化的背景在里边了,这种时

8、候它就变成了一个文化语码,就给你很多的联想。白杨在古诗中出现过,多数出现在坟墓旁,给人孤独凄凉的感受,王洛宾在歌曲高高的白杨中传承了这个语码。而茅盾则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不是无缘无故的,和环境、背景有关,和他描写的白杨树的特点有关。在拓展部分设计这个环节,就可以起到解决象征意义中环境和背景作用这一重难点的效果。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而且,再联系小白杨不难发现,茅盾的创新已经形成了一个新语码,影响着后来人。当然,在高高的白杨歌词中,白杨还有“起兴”的作用,但这个作用这里先不讲,因为八年级下册的关雎中再学习更合适。理清了象征意义和具体事物之间的关联,就可以尝试运用了。用“礼赞新中国”这个活动来进行

9、应用,可以先简单写一个词语,也可以引用诗句,或者写一个诗句,甚至结合地方特色,都是帮助学生就近选择,从熟悉的事物入手。这就可以体现语码的传承和创新。我一开始是想先展示教师的创作,给学生作示范。我之前设计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是东平地方特色,接天莲叶的勃勃生机,映日荷花的红红火火,正好可以表现新中国的繁荣发展。但想到提前展示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就放在最后。而27日在潍坊三中听讲座的时候,了解到这所学校以楹联和篆刻为主要特色。尤其是学校有著名的“万印楼”。万印楼是陈介祺于清道光三十年创立的,因为它珍藏过万余件文物珍品,故称万印楼。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

10、、海滨病叟、齐东陶父,别署十钟山房、万印楼。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道光二十五年(1845)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间致仕归里。在以后的三十年中,专心致于金石学收藏和研究,成为一代金石大师。万印楼位于潍坊三中校园内,是校园的文化坐标,篆刻是校本课程,楹联是随处可见。我在书法教室内休息时,便临时撰写一副对联,替代了原来的诗句。东原水乡,白杨作笔,芰荷作证,一枝一叶绽放繁荣梦;北海潍城,楹联为媒,金石为开,一字一句铭记复兴情。将我的家乡东平县(古称东原)和地方特色(荷)授课内容(白杨)融入上联,将潍坊三中所在地(古称北海郡)潍城区和学校特色(楹联、篆刻)融入下联,且将白杨和荷叶向上的精神与郑板桥(曾任

11、潍县地方官,当地广泛宣传其诗中“一枝一叶总关情”)诗句的“一枝一叶”巧妙结合,成为课堂的结语。三、基于目标设计学习评价在每个大任务的设计中,都有与目标相对应的学习评价,让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有所参照。比如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之间的关联,分了三个层次,分别是外在特点、内在特点、环境背景,学生在展示交流时,就体现出了三个方面的关照。再比如“礼赞新中国”的环节中,评价中明确了可以用一个词语或者用诗句等艺术形式,也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学生的成果中也体现出了三个层次。如有的同学用“柿子”作为具体事物,象征幸福如意,如灯笼般红火的生活。有的同学用“风筝”作为具体事物,结合潍坊特色,象征祖国的腾飞。有的同学

12、用郑板桥的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来象征新中国风雨73年,坚韧不拔、坚定发展的精神。朗读标记这个任务没有设计评价表,主要考虑两个,一个是朗诵标记是否必要,一个是时间问题,能否在课堂内实现自评或互评。从学生朗读标记的情况来看,第一次请学生自由标记,只有10%的学生会作标记。会做标记的同学未必通用读出标记的效果,进行了指导。不会做标记的同学读的未尝不能体现朗诵技巧,就借助我和我的祖国中简谱记号“渐弱”“渐强”进行了引导。第二次请学生标记,有50%以上的学生有了创造性的发挥。在过程评价方面,我使用了自己设计的初中古诗词牌,一共55张,学生参与全班展示交流一次赠送一张。重在鼓励学生参与,

13、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参与的人次。四、整体反思整节课来看,整合性还不够,朗读的指导没有时间再一次展示和互评。象征手法的尝试运用,没有办法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并进行小组展示和互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到了项目式学习。将之前的四个任务结合大情境,整合为一个大任务。整个课围绕一个大任务“礼赞新中国”,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以小组为单位,使用象征手法创作一句可以用来篆刻的短语,或创作一副楹联、一首诗、一篇小散文,进行小组朗读展示。围绕这个大任务,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象征意义和具体事物特点的关联性梳理,就要围绕白杨礼赞整理出这份关联,这是创作的准备阶段。最后在展示环节中,要使用朗读

14、的技巧,就可以嵌入朗读标记的设计和评价问题。朗读的指导何必非要用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呢?学生自由创作的何尝不可呢?这样一来,前面遇到的朗读时间不足,小组合作学习思维碰撞不够,学生成果输出不能保证完整性的问题,就在大任务中统整了。当然,这样做,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仍然有难度,可能需要有较好的团队合作基础,才更容易实现。但不给学生这样的大任务架构、项目学习、小组充分合作的机会,他们又如何能提升这份能力呢?这将是我接下来要探索的一个方向。案例二在某次公开课活动中,有两位教师执教公开课,一节是狼牙山五壮士,一节是昆明的雨。尽管两位老师都是展示的单篇课文的教学,但在教学设计中,不难看出基于单元设计的影子,

15、甚至,能够体现出单元大概念的提取和运用。反过来,我们用大单元和大概念的理念来观课议课,也能更清晰地发现其中的许多奥妙。狼牙山五壮士是新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岁月”,包括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和一次写作“记一次活动”。在教材单元导读中,给出的要素是:学习本单元,要了解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感受革命者的壮志豪情;还要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注意体会文章是怎样通过刻画整体和刻画局部写好场面的。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中,第一位老师重点关注了人文要素,即“英雄事迹”和“壮志豪情”。同时,设计了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概括人物特点的目标。对照单元目标,可以发现,

16、设计中缺少的目标是场面描写的方法。有趣的是,尽管教师在目标中没有设计这一点,但在教学活动的结尾部分,通过让学生归纳狼牙山五壮士的总体特点,教师点明了“点面结合”的场景描写方法,并进行了强调。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我们的教师无论是有意还无意,在教学设计中都走不出“大单元”。无论是教师凭借教学经验发现的这个要点,还是教师在教学资料看到的这个要点,都说明,教材编排的整体性很好,教材课文的组织与单元要素的关联性强。教师能够有意识地抓住单元要素,落实到课时教学,与无意识的使用,还是有区别的。就这节课来看,因为教师没有提取单元核心要素的意识,整节课重点关注了局部的描写,侧重的还是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概括个体人物特点的目标。这个要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