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耘论方言岛的形成和消亡.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9251566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志耘论方言岛的形成和消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曹志耘论方言岛的形成和消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曹志耘论方言岛的形成和消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曹志耘论方言岛的形成和消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曹志耘论方言岛的形成和消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志耘论方言岛的形成和消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志耘论方言岛的形成和消亡.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志耘:论方言岛的形成和消亡以吴徽语区为例*作者:曹志耘 来源:http:/ 要 本文在对吴徽语区内的方言岛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讨论方言岛的形成和消亡问题。文章指出方言岛的形成有三种方式:填水成岛、蓄水成岛、隆起成岛,并讨论了移民与方言岛形成的关系。论文考察了方言岛的生态环境,发现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区内方言悬殊的地区是适于方言岛生存的土壤,最后指出方言岛的消亡有两种方式:渐变式消亡(“融岛”)和突变式消亡(“淹岛”,即语言转用)。关键词 汉语方言;吴徽语;方言岛;语言消亡;移民方言岛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与大本营方言分离开来,同时它们多处于其他方言或语言的包围之中,面积一般较小。游汝

2、杰(1992)对方言岛的涵义、地理形状和类型、成因、演变以及汉语方言岛的概况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和介绍。本文在对吴徽语区内的方言岛的调查研究(曹志耘、黄晓东2004)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方言岛的形成和消亡问题。一 方言岛的形成1. 岛屿和方言岛的形成方式在自然界,岛屿的形成主要有三种方式:(1)填水成岛:由人工填水(一般是填海)而造成岛屿,例如日本关西国际机场、澳门国际机场等,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2)蓄水成岛:因修建水库等原因筑坝蓄水,水位提高后,原先相连的陆地低处被水淹没,高处(一般是山峰)就成为互不相连的岛屿,典型的例子如千岛湖。郭沫若先生1963年咏千岛湖诗曰:“西子三千个,群山已失高

3、。峰峦成岛屿,平地卷波涛。”(3)隆起成岛:因火山爆发等地壳运动使地表隆起,形成新的岛屿,例如夏威夷群岛、钓鱼岛等。方言岛的形成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观察:(1)填水成岛:指移民携带自己的方言到达新住地,在当地其他方言或语言的包围之中形成方言岛。与自然界的岛屿不同,大多数的方言岛是由这种方式形成的。(2)蓄水成岛:指土著方言被大规模的外来移民冲散、分割,而成为大片移民方言包围之中的方言岛。例如在皖南宣州一带,太平天国以后北方移民大量涌入,当地土著方言吴语在移民所带来的河南话、湖北话和江淮官话的冲刷和覆盖之下,只剩下众多零星的方言岛。(3)隆起成岛:指某些地点的方言由于各种原因发展过快或过慢,或脱

4、离周围方言的发展轨道自行演变,久而久之成为与周围方言不同的方言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某些发展变化较快的城市方言看作是这种类型的方言岛,例如浙江杭州、金华、衢州等城市里的方言。游汝杰(1992:60-64)指出方言岛的形成有两大原因,一是方言自身的变化,二是人口的变迁。因方言自身变化而产生方言岛的情况,是指城市方言因发展速度快于周围乡下地区,而逐渐形成所谓“城市方言岛”。因人口变迁而形成方言岛的情况,包括两种:一是土著方言被移民方言包围而成为方言岛,二是移民及其方言直接造成方言岛。后者当中又可分为以下七类:军队驻防,军屯,战乱,逃荒,垦荒,流放,侨居。实际上,笔者归纳的上述类型与游汝杰的观点是

5、一致的。“隆起成岛”尚未成为汉语方言岛形成的典型方式。如果暂不考虑“隆起成岛”的情况,其余两种方式都直接与移民有关。下面根据吴徽语地区方言岛的情况,来讨论移民与方言岛形成的关系。2. 移民与方言岛的形成就吴徽语地区的情况来看,创造现存方言岛的移民主要有以下几类。2.1 政府移民出于政治、军事、民族、宗教、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原因,历代政府都会实施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移民计划。这种由政府实施的有计划、成规模的移民,我们称之为“政府移民”。吴徽语地区的政府移民有以下几种。(1)工程移民工程移民中最主要的是千岛湖库区移民,这也是吴徽语地区最主要的政府移民。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修建新安江水库(千岛湖)以来,

6、从淳安、遂安两县移至县外的移民多达20.7万人,其中绝大部分移至吴徽语地区,尤以浙西、浙南、赣东和皖南等地为多。这些人移到新住地以后,一般实行小聚居的方式,加上迁移时间还比较短,所以现在在内部一般都还保留使用原方言,但对外交际时则要学习和使用当地方言。除了千岛湖库区移民以外,各地在建造小型水库、电站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工程移民,不过这类移民规模较小,一般在当地就近安置,不会造成新的方言岛。近几年来,也有部分三峡库区移民进入吴徽语地区,随着他们的新生活逐步稳定,将来也许会形成一些西南官话的方言岛。(2)驻守移民古代政府把大量官兵派往国家边陲、海防前线或重要地点驻防,或派往战乱地区镇压叛敌,维护社

7、会治安,由于交通等各方面的原因,这种派往外地的军人往往“有去无回”,因而在驻扎地成家立业,繁衍生息,久而久之成为驻守移民。由于驻守军人具有特殊的社会身份,很容易在当地形成孤岛型的小社会,方言岛也随之产生。在吴徽语地区,浙江象山爵溪所里话就是在明代抗倭官兵所说的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慈溪观城燕话也是由明代卫所官兵带来的,安徽祁门军话则可能与明代前来镇压红巾军的朝廷军队有关。(3)招垦移民由于战乱、瘟疫、饥馑等原因,或者开辟新疆域的需要,古代政府常常实行招垦计划,以填充当地的人口数量。太平天国(18511864年)战争期间,皖南的广德州、宁国府作为天京的外围屏障,成为太平军与清军拉锯的主战场,深受

8、战争的破坏,“户口凋敝”。因此,战后这一带成为招民移垦的重要地区。在清政府招垦政策的鼓励下,河南、湖北和安徽江北移民大量涌进该地区,以至反客为主,外来移民成为皖南地区的主要居民。大量移民的涌入,使皖南地区的方言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先的吴语区被移民所带来的河南话、湖北话和江淮官话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吴语方言岛,而与此同时,移民方言的余波则扩散至苏南、浙西,形成各种官话方言岛。2.2 自然移民除政府移民外,还有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民间自发的移民,我们称之为“自然移民”。在自然移民中,也许可以分为“积极移民”和“消极移民”两种性质的移民。所谓“积极移民”是指出于人多地少、贫困落后等原因,主动奔赴外地谋生

9、创业的移民,这有点像今天的到外地打工的民工。“消极移民”是指出于战乱、灾荒等原因,而被迫逃往他乡求生图存的难民。不管是积极移民还是消极移民,往往都如散兵游勇,难以形成组织规模,因而在强势的钡胤窖郧蚝苣逊钩鲎约旱姆窖缘骸还啾戎拢泼窀锌赡苄纬珊捅孀约旱姆窖缘骸?/font在吴徽语地区,与现存方言岛有关的自然移民主要有以下几种。(1)棚民棚民是一种到外地尤其是山区生产和生活的流民,可以说是古代的打工者。因为他们住在临时搭建的茅棚里,所以被称为“棚民”。棚民是我国古代东南地区十分常见的一种流民,也是造成该地区众多闽、客、赣等方言岛的主要力量。棚民离家外出谋生的主要原因是迫于老家人多地少的压力,不过由于

10、外地的平原地区早已被当地人占据,棚民的目的地一般都是偏僻荒凉的山区,职业多为种植玉米、甘薯、苎麻、蓝靛等。棚民要向当地政府申请租山和暂住,他们常受当地人欺负,甚至驱逐,租约期满后留在当地长期居住者是其中少数。在吴徽语地区,棚民的来源主要有福建(汀州等)、江西(南丰等)、安徽(安庆等)、浙江(温州等),目的地主要是浙西南、浙西、皖南、赣东北。以浙江为例,“大约从明代末年开始,来自福建的移民就已经开始迁入金衢盆地的两侧山地,从事蓝靛的种植。清代初年,随着战争导致的土地荒芜,移民的规模有所扩大,广泛分布浙南、浙西各大山区。除了闽西的移民外,还有来自闽南的移民;除了福建的移民外,还有来自江西的移民。江

11、西移民主要来自赣东地区的南丰县和毗邻的赣东北,他们主要从事苎麻的生产。迁入浙西的棚民时间稍晚,他们多来自闽、赣、徽三省及本省的温州地区。除了种植蓝靛和苎麻外,各地棚民还多种植玉米和蕃薯”。(曹树基1997:295)棚民方言岛可以浙江旧汤溪县珊瑚村客家方言岛为例。珊瑚村的开山始祖廖文仕,于清康熙甲戌(1694年)出生在福建汀州上杭县的古田村。古田位于闽西山区,“人满殊难立业”。康熙末年,为“遂营生之愿”,廖文仕孤身一人来到浙西南的江山县,“可耕而不得所祉”,于是转移至汤溪县南部山区。雍正十年(1732年),廖文仕与他的妻子在汤溪县最南端的高山之巅搭铺安家,垦山种田,养育子孙,开创了一个客家话方言

12、岛。绵延至今,已是一个拥有178人的客家小山村。(曹志耘2003)(2)畲民畲族原来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广东潮州凤凰山传说是畲族的发源地或祖居地。宋代以后陆续向闽中、闽北、闽东、浙南、赣东北和皖南等地山区迁徙。今有96%的畲族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畲族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集居地,一次次地长途跋涉远走他乡,而且这个过程竟持续千年之久,足迹遍布东南各省广大地区,对于这个问题,至今尚无明确的答案。有人认为是出于去瘠就腴的耕作习惯,有人认为是为了逃避封建赋徭,实际上如果不考虑其民族成分,后来的畲族移民已经跟“棚民”没什么两样。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据景宁畲族自治县志(1995),唐永泰二年(

13、766年),已有畲族从福建罗源迁居景宁,明代迁入者最众。畲族先民在当地承租山林,刀耕火种,后来修筑梯田,发展农业,“邑之陇亩,其治者半”。畲族尽量保持以村为单位的小聚居方式,一般不与当地汉族通婚。与棚民相比,畲民更容易形成和保存自己的方言岛。畲民所使用的“畲话”是一种接近客家话的汉语方言。(3)九姓渔民九姓渔民以前生活在以三江交汇的建德梅城为中心的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七里泷)上,即建德、兰溪、桐庐一带的江面上,以捕鱼和航运为业,泛家浮宅,长期深受社会歧视,境遇甚为悲惨。直到20世纪中叶,才上岸定居,与平民无异。九姓渔民的“九姓”是指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等九个姓。九姓渔民的来历问

14、题至今仍是一个悬案。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九姓渔民的祖先是元末陈友谅(13201363年)的部属。陈友谅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建大汉国称帝,此后与朱元璋进行了三年多的战争,但屡战屡败,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陈在鄱阳湖一役中被乱箭射死。其部分残兵败将沿着赣东北皖南的“茶叶之路”,翻山越岭逃到徽州,然后顺新安江而下,因为他们多为水军(陈友谅即渔民出身),便停在了三江交汇的梅城一带。等官府查明这些不速之客的来历后,即被朱元璋贬为贱民,只令在水上生活,不得上岸定居。如果九姓渔民确属由元末陈友谅的残兵败将流落江湖而来,那么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流民。如果是来自外地的一般平民(

15、包括渔民),因从事水上工作而受陆居者孤立和歧视,那么他们与垦山的棚民在性质上其实是相同的,即都是流民。与棚民不同的,只是由于“分工不同”,而造成了“贵贱之分”。九姓渔民有自己的方言。据笔者对梅城附近九姓渔民的初步调查,其方言与梅城一带的方言有同有异。曹志耘(1997)认为九姓渔民方言是外来的。此外,浙江沿海及其岛屿上的闽南话是闽南沿海渔民向浙南等地流动,并以温州为据点再次向北部沿海流动的结果,可以归为自然移民中的一般渔民。二 方言岛的消亡1. 方言地图的历史变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方言岛是由移民造成的。我国南方地区的历史就是北方汉人不断南迁并与当地越人和其他土著接触、融合的历史。在迁移的初期,移民方言的原始形态往往就是方言岛。当然,如果是大规模的移民,则会发生“蓄水成岛”的现象。可以想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南方都曾经存在过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方言岛,构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方言地图。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方言岛的语言地图是不断变幻的。曾经是千岛耸立的湖光山色,如今也许已成波澜不惊的水面。而今天一马平川的桑田,以前则很可能回响着推土机排山倒海的轰鸣声。以浙江旧汤溪县为例,在593个自然村中,明清时代建立的闽籍移民村有48个,赣籍移民村有8个。(曹树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