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梯形(一).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924966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课梯形(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说课梯形(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说课梯形(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说课梯形(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说课梯形(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课梯形(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课梯形(一).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阜阳数学优秀课评比说课稿梯形(一)太和八中 丁文婷2011-9-23梯形(一)说 课 稿太和八中 丁文婷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下)午好!我是来自太和第八中学的丁文婷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比赛并可以得到你们的指导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第三节梯形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教学评价设计这五个方面说说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一、教学背景分析:(一)关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梯形相关概念及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应用,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了新知,还帮助学生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四边形的知识点及研究方

2、法系统化,还为继续学习等腰梯形的判定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有条理的进行思考.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梯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通过本章前面两节的学习,学生对于研究四边形的基本思路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内在联系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因此这也成为本节课的难点.二、教学目标设计:(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等腰梯形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问

3、题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索等腰梯形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重点:1、掌握梯形的定义,认识梯形的相关概念;2、熟练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3、通过实际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辅助线作法难点: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将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三、教学手段及方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老师把所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我在本节课改变以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

4、探究性学习.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发现规律并证明自己的猜想. 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实现知识的正确运用和迁移.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在方法上应该是“行”为先,“知”为后.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为七个阶段: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展示视频一) 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梯形的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并且初步体会梯形和三角形之间的转化,为解决梯形如何添加辅助线的问题埋下伏笔.第二阶段:明确概念“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本着这一理念,对于梯形的相关概念,我采用先让学生回忆,再对比平行四边形,从而师生共同明确梯形的相关概念.

5、最后教师再对梯形上、下底的概念:梯形的高不止一条;这两个易错点给予点拨.此环节通过学生主动地回忆,和同学交流,尝试总结,这样既可以对概念充分理解,并能使学生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第三阶段:探究实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所以在此我设计了一个实验,并通过折一折、猜一猜、证一证,三个小步骤来逐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一)折一折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矩形纸片,你一下就剪出一个等腰梯形吗?这一环节留出充分的活动时间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视频二)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展示、评价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以感受到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6、为下一步猜想等腰梯形的性质做好了铺垫.(二)猜一猜 学生观察手中的等腰梯形纸片,思考: (1)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里?你能发现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2)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学生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类比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很容易找出相等的角和线段,并写出猜想.命题: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命题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三)证一证我们的猜想正确吗?命题1、2是真命题吗?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对两个性质进行论证虽然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命题证明,但对命题的证明掌握得并不熟练,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 命题1、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

7、的两个角相等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B=C;A=D.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我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发现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学生自主探索不仅能够完成命题的证明,还有可能生成更多的方法,例如: (视频三),这种学生通过尝试各种方法,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共同验证等腰梯形的性质,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本节课难点的突破.同时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证明命题1的基础上,学生就可以顺利完成对命题2的证明,强化“转化”的数学思想.第四阶段:迁移应用(一)例题例1 如图,延长等腰梯形AB

8、CD的腰BA与CD,相交于点E,求证:EBC和EAD是等腰三角形 由学生自行写出解题过程,再请学生代表进行展示,教师规范格式.本道例题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探究解决梯形问题的方法,并练习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题,从而进一步掌握本节课新知.(二)练习 1.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50,C=80,AD=5cm,BC=8cm,则DC= . 2.直角梯形的高是6cm,有一个角是30,则这个梯形的两腰分别是 .在例题之后我配备了两道填空题作为课堂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解题过程中要关注其将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的能力.通过这两道题目的练习,使学生体会梯形辅助线的添加不仅局限于等腰梯形

9、,还适用于任意梯形,进一步熟练等腰梯形性质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第五阶段:系统概括例题和练习之后,师生共同从知识能力,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教学总结同时指出这几种辅助线只是解决梯形问题方法中的一部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同学们要留心观察,总结其他常用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给学生以更多的课外拓展空间.并且通过小结,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系统化,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地数学学习方法.第六阶段:图片欣赏学生从这些生活中的图片抽象出数学中的梯形,可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和学习数学知识也是快乐的.第七阶段:课后作业 根据新课标要求:“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

10、不同的发展”我从不同层次布置了3项作业:1看书:P117118(目的:让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2做书上P120,1、2题(目的:进一步巩固等腰梯形的性质)3选做: 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DBC,E使AB的中点,DECE求证:AD+BC=DC(目的:留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更大的空间)板书设计:五、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对学生的评价是多角度的,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学习积极性、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素养、克服困难的钻研精神等多方面对其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课后通过作业练习将这种评价延续.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手段.同伴间的互动可以使学生虚心求学、互相促进.以上是我对梯形(一)这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 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