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907610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情表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陈情表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陈情表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陈情表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陈情表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陈情表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情表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语文高二年级必修五人教版第二单元第7课陈情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3.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4.搜集整理写作素材。【教学重点】1. 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2. 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体会情之深,理之透。【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的真挚孝情,树立良好的人伦观念,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2. 学习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3. 积累相关文化常识。【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方法】讲析法,讨论法【教学设

2、计】 第三课时 一 导入新课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这一曲时间都去哪了是不是勾起了大家对亲情的回忆,俗话说: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因此,尽孝应该及时。李密在时局艰难之时,用智慧、真情和巧妙的说理打动了晋武帝。这节课我们将欣赏到李密的智慧和真情。 二 .检查基础知识的积累(小组交流合作)1. 要求各小组学生回忆作者,背景;并解释题目2. 分组有感情的朗读文章朗读提示: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3. 各小组讨论并完成下列题目(1)猥以

3、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微贱的身份逮奉圣朝 等到 捉拿寻蒙国恩 不久 寻找除臣洗马 授予官职 去掉则告诉不许 申述 诉说给别人知道至于成立 到; 另提一事至于成立 成人自立 ( 理论)站得住九岁不行 不能走路; 不可以。后刺史荣举臣秀才 优秀人才; 科举中最低级者臣以供养无主 无人来做; 没有主意臣之辛苦 辛酸苦楚; 身心劳苦。(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 通“悯”,可忧患的事九岁不行,零丁孤苦零丁, 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通“褥”,草席子 (3)而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婴疾病被疾病缠绕,为疾病所困。告诉不许 被动句. 我申诉苦衷,请求暂 缓赴任,而没有被允许。急于星

4、火 状语后置。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状语后置。这样看来,我给陛下尽职的时间还很长。4. 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第一段:陈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在身的情形。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赴诏苦状。第三段:晓之以孝悌之大义,明供养祖母奉行孝道之衷情。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三 讨论探究1. 本文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那么李密都记叙了哪些情?又是如何体现情的?引导:(1).情况 (苦情事实) (2).衷情 (孝情忠情) (3).情理 (忠孝之道)2.文中的孝情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情”?表现:(1)、

5、臣侍汤药,未曾远离 (2)、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刘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不能为远 (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作者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之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应该说是少有的,因而是可贵的。 3.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2) .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

6、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4. 李密深知当今矛盾,且仕伪朝的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 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三、祖母人命危浅,朝不虑夕。5.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李密如何将情与理结合起

7、来的?引导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6. 小结巧妙的劝说艺术(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小结: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所以李密高超的劝说艺术可概括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情理结合,适当时机7. 探究:本文的艺术风格引导:(1).形象生动,自然;语言精辟(2).融情于事,陈辞委婉,

8、屈伸适宜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3).四字骈句,对偶句,比喻句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 成立” 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

9、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外对举,都强调一个“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前后对举,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臣”与“祖母”对举,突出一个“无”字,强调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现实。 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 强烈,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

10、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形象生动。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四 归纳总结1.文化常识:(1)天子(亲王):崩、千秋、山陵崩 诸侯:薨hng 大夫:卒 士:不禄 庶人:死称父母死:见背、孤露、弃养(2

11、)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起、拔、点(用于布衣任官)。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擢、升、拔擢、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黜、夺 (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ch(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出京受任)、陟zh(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12、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假(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 2. 出自本文的成语:孤苦伶仃 茕茕独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3. 写作素材积累1)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李密知恩图报,可将它收集为写作素材。(感恩孝顺)2)李密的忠情,可将它收集为写作素材。(热爱祖国)3)李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巧妙把握时机说服了晋武帝,可将它收集为写作素材。(情与理说话的艺术时机)五拓展延伸 王顺山在我们蓝田境内,以孝而闻名,山上记载着24孝故事,可请学生为大家讲述其中一两个故事。 孝感动天 戏彩娱亲 鹿乳奉亲 为亲负米 啮指痛心 芦衣顺母 亲尝汤

13、药 刻木事亲 拾葚异器 怀桔遗亲 哭竹得笋 扼虎救父 行佣供母 涤亲溺器 弃官寻母 卧冰求鲤 扇枕温衾 闻雷泣墓 卖身葬父 恣蚊饱血为母埋儿 啮指痛心 尝粪忧心 乳姑不怠六 作业1.天气转凉,给在家的爷爷奶奶,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打一次电话,告诉他们多加衣服,注意身体。2.从本文提炼的素材中任选一个,作为话题,写一段文字。七板书设计 情 1.情况 (苦情事实) 2.衷情 (孝情忠情) 3.情理 (忠孝之道)八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前两节课学习的基础上,由情出发,讨论本文的真情,细致的分析出孝情和忠情。结合历史事实探究李密在进退两难的矛盾中,如何说服晋武帝,既能让自己尽孝,又能为皇帝尽忠,其中高超的说理艺术是同学们学习的难点。对本文的拓展学习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我设计了文化常识积累和写作素材积累,并根据学生实际为他们布置亲情作业,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人伦观念,继承孝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