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宇与在地文化的关系---以新竹县芎林乡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9073765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庙宇与在地文化的关系---以新竹县芎林乡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庙宇与在地文化的关系---以新竹县芎林乡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庙宇与在地文化的关系---以新竹县芎林乡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庙宇与在地文化的关系---以新竹县芎林乡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庙宇与在地文化的关系---以新竹县芎林乡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庙宇与在地文化的关系---以新竹县芎林乡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庙宇与在地文化的关系---以新竹县芎林乡文(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錄1:淺談廟宇與在地文化的關係-以新竹縣芎林鄉文林閣為例 莊 興 惠摘要 要瞭解一個地方的歷史與文化發展,廟宇常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對象。特別是一座歷史悠久、性質特殊的廟宇。它的成立背景、立廟宗旨、功能特質、與地方互動的關係以及所產生的種種影響,往往就是該地文化發展的重要見證。對於新竹縣芎林鄉的文林閣而言,它曾經是一所學堂,又是一座廟宇。這種兼具學堂功能的廟宇,它的成立背景倒底有何特殊性呢?除了宗教信仰與教化民心的功能外,還有沒有其它功能?此外,隨著時代的變遷,廟宇的功能是否也有不同的改變與發展?這些功能的展現與地方的互動關係又是如何?這一連串的問題,不是很值得去探究嗎?本文的研究焦點,即在於嘗

2、試去探討文林閣的立廟緣由與宗旨,進而分析其功能與影響,俾能瞭解其與地方歷史文化發展關係的一些面貌。41壹、前言 在台灣,許多廟宇與當地文化的發展,總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有些廟宇的立廟緣由、功能發展與變遷,甚至可以說是當地文化發展的縮影。在新竹縣芎林鄉的市街上,有兩座廟宇,是當地歷史文化發展的最好見證。一座位在街尾,名為廣福宮,主祀三山國王,配祀義民爺、觀音菩薩、關聖帝君等諸神。一般認為三山國王是客家人的守護神,來自廣東原鄉-揭陽縣。因此,早在芎林墾拓初期,便已被先民引進敬奉。另一座位在街頭,名為文林閣,主祀梓潼文昌帝君,配祀三恩主、五穀神農等諸神。文林閣立廟的時間較晚,立廟的緣由與宗旨也與前

3、者大為不同。就芎林地區的歷史發展而言,如果說三山國王是該地土地墾拓時期的代表性神明,義民爺是保衛家園時期的代表性神明,那麼文昌帝君應該就是教化民心時期的代表性神明。再說文林閣從清光緒初年創建以來,隨者時代不斷變遷,它的立廟宗旨、功能發展有什麼變化?與地方文化發展的關係又是如何?影響力有多大?這些都是本文想要追尋與探討的課題。貳、立廟緣由與宗旨一、 立廟緣由文林閣位於新竹縣芎林鄉文林村文山路238號,1876年(光緒二年)建,是芎林地區歷史悠久,文化意義相當深厚的一座廟宇。文林閣又稱文昌廟,但是兩者仍然稍有區別。蓋文林閣原是文林社講學堂,文昌廟則是一般廟宇。由於文林社原本設立於文昌廟內,後來重修

4、廟舍,才改稱文林閣。至於文昌廟的緣起,可溯及清代咸豐年間,由仕紳劉維翰等倡捐建立。(註1)根據文林閣序云:同治末期,有舉人鄧兆熊設教於現今廟址,塾下學子之眾、人才之傑,斯時住在竹東、橫山、芎林、六家等士紳,盡皆受其春風化雨者,斷非誇說。光緒初年,鄧氏更集學子創立文林社,廣攬舉人秀才,誠為頭前溪流域地方人士研究學問之中心。【按:鄧兆熊,七十八歲才進學官稱秀才,文林閣序中稱其為舉人,應是誤植】(註2)又云:光緒二年,老師林學源鑑及民俗人心不古,為挽回人心,淑世導俗,倡設廟宇。得彭殿華、劉維翰、鄭益豐、林昌榮、官與清、曾永發、彭開日、彭阿慶、鍾枝順等之贊同獻款捐地,將學堂建成,名曰芎林文林閣,亦稱文

5、祠。奉祀文昌帝君,關、呂、張三恩主,神農先帝,為地方士農工商各界信仰中心。(註3)因此,文林閣之名首見於光緒二年,由林學源等人所倡設。【按:林學源為老師(秀才),彭殿華、劉維翰、官與清、林昌榮、鄭益豐、曾永發、彭開日、彭阿慶、鍾枝順、張雲龍等人為建廟的主要施主。】(註4)換言之,文林閣之所以創立,老師鄧兆熊設教辦學是原動力,老師林學源有感於人心不古,亟需教化是最主要的動機。當然,芎林地區的住民,歷經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辛,以及分類械鬥、土匪肆虐的荼毒之後,生活漸趨安定,渴望求知向學的人自然逐漸增加。建立廟舍以為學堂,在當時的時空環境與背景下,自然是最為明智之舉。因為,傳統上,要居民捐獻蓋廟總

6、是要比直接建設學堂容易得多,何況當時民間對於神祇的崇敬與信仰,是凝聚共識最主要的力量。基於以上種種因素,文林閣終於在光緒初年,出現在人文薈萃的九芎林(今之芎林鄉)。文林閣座落在文林村土名高梘頭之處。一般認為該地山川秀麗,鍾靈毓秀,有助於培育英才,振興文風。根據文林閣一百週年廟慶紀念冊記載,該處有龍脈由石碧潭大山分支,起伏離奇將至,結處忽頓跌為平埔。埔岸略開局面左有五股林山為輔,右有九芎林山為弼,兩山秀麗,山外峰巒突兀爭奇,復有五指山為筆架、酒桶山為高冠,相與映乎。(註5)此外,文林閣中門,有對聯一幅,曰:文筆峰尖五指擎來作儒宗泰岱;林泉水活一溪流出為聖學淵源。不也是在指文林閣前有五指山作為筆架

7、,為發展儒學之良所;又有頭前溪活水流出,是聖學淵源所在。如此地靈必能人傑。事實上,文林閣成立不久,果然吸引芎林、竹東、橫山、六家等地區的許多讀書人,或前來以文會友,或直接拜師求學。一時之間,文林閣竟然成為新竹縣頭前溪中上游地區最早的學術文化中心。二、 立廟宗旨(一) 崇尚文教,作育英才清治時代的民學,稱為私塾,俗稱書房或書館。就成立的形式而言,可分為三種:(一)讀書之士自行開設者。(二)鄉保鄰里集資設立而延師教讀者。(三)由地方仕紳殷戶獨立延師在其家中設學專授其子弟者。(註6) 文林閣原是學者、秀才以文會友、講學論道之處,類似第一種與第二種形式綜合的民學。民學的教育目的,或為培養學生讀書、識字

8、的能力。或為培養學生他日能夠應付考試求取功名。 文林閣做為廟宇,又為學堂。它的設立宗旨,自然有別於其它廟宇。【建文林閣記】有云:縣有文廟九芎林有文祠,所以崇文教而勵人才也,我九芎林等莊自開闢以來,文教之興已有百年矣,人才之盛也。由此創建文祠,崇奉文聖,而為文人鍾毓之所呼,-。(註7)至於 文林閣之名稱,是取人文蔚起,多士如林之義也。可見, 文林閣的設立,崇尚文教,作育英才是其主要目的。再就廟中的標語和對聯來看:文林閣左廂房名曰:【圖書府】,左右門聯為圖拓廟堂人才賡濟濟,書深淵海道脉接源源。右廂房名曰:【翰墨林】,左右門聯為翰藻發英華長留國粹,墨雲騰瑞靄復見天心。其崇尚文教,作育英才的宗旨顯而可

9、見。至於希望人才賡續輩出,道脉永續延綿,更點出了文林閣創立的願景。(二) 移風易俗,弘揚文化除了崇尚文教,作育英才之外,移風易俗,弘揚文化,也是文林閣重要的立廟宗旨。文林閣序中,明白提到老師林學源有鑑於民俗人心不古,為挽回人心,淑世導俗。因而倡設廟宇。今天,左右廂房的牆柱上,有對聯,曰:文化邁前程禮義仁忠弘教育,林泉通大道溫良節儉正行藏,明白揭示,弘揚傳統儒家文化,倡導善良儉樸的風俗,是文林閣建廟立教的重要理念。至於正殿內,左右牆壁上,橫書有超大的忠孝與廉節四個大字。左右兩幅對聯,左邊為:文範啟迪千秋勵義興仁業掌權衡隆化雨;聖則做明神循道德立文章四境光同日月。右邊為公而行至正頌詩書和禮樂千方澤

10、並山河;昌言經承萬世旌忠勉孝職司福祿廣春風。這種重視倫理道德,弘揚忠孝與廉節的理念,不就是 文林閣作為學堂與廟宇的核心價值嗎?叁、廟宇的功能與影響從清治時代兼具學堂性質的廟宇,到日治時代公立小學成立後學堂功能被取代,以至於教育普及,發展快速的今天。文林閣的功能,隨者時代的發展與變遷,也有不同的改變。不過,綜觀文林閣的廟史,至少有三大功能是值得一書的,其一是宗教信仰的功能。其二是教化民心的功能。其三是社會福利的功能。茲分別說明於下:一、宗教信仰的功能(一)讀書人保護神的功能文林閣主祀文昌帝君。文昌帝君(俗稱文昌爺),原是一種星宿之神,主司人的生命與吉凶禍福。後來逐漸發展,被認為是主宰讀書人功名利

11、祿的神明,掌管考試、命運與佐助讀書人。文昌帝君也有靈魂神的附會,稱之為梓潼帝君,又叫靈英帝君、濟順王或英顯王。(註8)芎林文林閣中所主祀者,便是梓潼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既然是讀書人的保護神,因此,凡是想求取功名、加爵進祿者,總是會前來敬拜祈求。尤其是每逢考季,來自各地的莘莘學子,更是絡繹不絕。為此,文林閣還特設【點文昌燈】的活動,供學子信眾祈求考運順暢,金榜題名,子孫賢孝,聰慧上進。雖然這是一種藉神力來鼓勵讀書人的舉措。但是,對於促進讀書人的信心,激勵讀書人奮發向上,還是發揮了不少功效。除了鼓勵讀書人用功求學,熟讀聖賢書外,更明白揭示希望透過神力,影響民心,挽救社會不良風俗。文林閣文教苑前,有四

12、根柱子,兩幅對聯,一幅以文林二字起頭,上書:文明到極端好把聖經熟讀;林風趨末俗惟祈神力挽回,另一幅以千十為字首,內容:千百年文明上界象士天人;十七世陰騭下民恩推孝友便是最好的見證。(二)為信眾祈福消災的功能文林閣除了主祀文昌帝君外,另外配祀關、呂、張三恩主(即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五穀神農先帝,龍虎山正一真人、法中冠帶黃仙翁、南宮太乙柳天君、南天王靈官天君、蓬萊第一峰仙翁、崑崙山修道真人等多尊神仙及復善堂歷任天君。對於一般寺廟,為眾生祈福消災是最基本的任務與功能。文林閣自然不例外。依據文林閣的年度行事曆,其每年例行之宗教儀式活動如下:(註9)1. 農曆正月十五日上午九時,舉行安奉太歲

13、、高燃文昌燈、光明燈、禮斗祈福法會。2. 農曆每月初二、十六日上午,舉行祈福法會。3. 農曆二月初一至初三日,舉行恭祝文昌帝君聖誕千秋祝壽法會。4. 農曆二月十六日上午,舉行制化消災法會。5. 農曆四月十四日,孚佑帝君聖誕。 6. 農曆四月二十六日,五穀神農先帝聖誕。7.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關聖帝君聖誕。8. 農曆八月初三日,司命真君聖誕。9. 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圓斗還福謝神。此外,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六日止。提供信眾參加點燈、安太歲、禮斗。每月初二、十六 日,定期舉行法會,祈安讀疏。以上宗教儀式活動,主要目的在於替民眾祈福消災解厄。值得一提的是,農曆二月初三日,舉行恭祝文昌帝君聖誕千

14、秋祝壽法會。廟方除了管理委員會董監事外,還會邀請地方首長及鄉內各級學校校長參與法會,祈求各校校運昌隆,所有學子學業進步。二、教化民心的功能(一) 作育英才的功能前文提及,文林閣的立廟宗旨即在於崇尚文教,作育英才。以清治時代的頭前溪中上游地區墾拓與發展的歷史背景而言,乾隆、嘉慶以至道光,是開荒拓墾時期,咸豐、同治時代雖日趨安定,但是教育未開,民心不古。即使到了光緒初年,頭前溪中上游地區包括芎林、竹東、橫山、北埔、峨眉、寶山,甚至竹北六家等莊,設有蒙館、私塾者屈指可數。更甭說稍微有點規模的學堂。文林閣的創立,可以說是開了此一地區教育文化發展的先河。文林閣序中有云:芎林文林閣光緒二年丙子,樹杞林堡士

15、紳鳩貲建築於九芎林高梘頭(及今芎林鄉文林村),為鄉人教讀之所,各位士紳自擬為地方學宮,蓋在當時竹塹縣治外,鄉村文風唯九芎林最盛,蒙館竟達二、三十所,樹杞林堡俱係粵人,凡三年歲科兩考,均有不少粵籍門生赴縣府試,著有文聲。(註10)可見九芎林在當時竹塹城外民風較為蔽塞鄉村地區中,應是文風最為鼎盛的莊頭。而文林閣所扮演的角色,正是關鍵所在。因此,稱文林閣為清治時代頭前溪中上游地區的學術文化中心,應不為過。 由於文林閣積極推動教育,帶動讀書風氣,因此,日後由其培養或受其影響而造就的人才非常多。根據新竹縣志記載,光緒二年(1876)以前,芎林地區已出現劉萬成、劉如棟、官其通及老師林學源等多位秀才。文林閣成立後,秀才文士,賡續輩出。比方說劉耀黎、劉仕元、鄧逢熙、彭士龍、賴復盛、魏盛唐、魏纘唐、林惠川、李夢庚、鄧兆熊、黃炳南、鄧賡熙、楊福來、劉青史、詹博九等人,都取進新竹縣學的秀才。(註11)此外,文林閣一百週年廟慶紀念冊中,也有提及一些,包括:李勝貴、藍華袞、林帆海、彭福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