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一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9072585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文两篇一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短文两篇一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短文两篇一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短文两篇一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短文两篇一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短文两篇一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文两篇一教学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导入美不美,中国的山水,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自然山水图片。(展示图片1)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倾倒了多少古今文人,留下了众多的山水诗文,今天,我们就学习两篇表现自然山水的小短文板书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二、 首先了解有关文体知识。哪位同学来读一读。三、 下面我们学习短文,(看屏幕、学生读)学习古诗文多运用四读法。(一)下面我们读熟两篇短文。个读、分组读、齐读 (评价)(二)学生分组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画出疑难句,讨论交流。掌握结构特点 下面哪个小组交流你们的学习体会翻译一下课文。注意形式。(三)(看屏幕)我们看看词句积累情况。(四)掌握内容之后理理思路。

2、四、(看屏幕)我们再次走进文章看看它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1、勾划出两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两文的景物描写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板书 : 明丽、生机 清幽、宁静 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这种情感的呢(体会特点)2、自然因为融入了人的情思,便有了性情,有了生命,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试做分析。板书 : 自得 欣喜3、同样看到了无人欣赏之景,同样是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为什么二人情感不同呢?应该先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屏幕展示)五、 再读课文,你能不能读出新的内容呢?屏幕展示 1、“山中宰相”为什么能够沉醉于别人不在意的风景?(分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什么不是“古

3、今共谈”?“实是欲界之仙都”为什么不是“人间之仙都”?) 2、“贬谪闲人”只是悠闲吗?从文中还流露出他怎样的情感?他苏轼的理想是“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n)州”。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 板书: 归隐的志趣 贬谪的无奈七、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学习古文要注重通过对景物特点的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21世纪教育网八、反馈、课堂检测(一)字句积累 (二)简答题1、答谢中书书文中 “猿鸟乱鸣”中的“乱”字能否改成“齐”“共”等词?2、答谢中

4、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是什么?3、记承天寺夜游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4、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清闲自我安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七、课后检测,布置作业1、翻译、默写短文两篇;2、写作活动:你如何理解苏子的“闲情”。21世纪教育网答生机欣喜、自得、归隐的志趣记清幽欣然、清闲、贬谪的无奈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理解文

5、章的内容同时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

6、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八、 导入美不美,中国的山水,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国自然山水景物。(展示图片1)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积淀也使得我国有关自然山水的诗文众多,今天,我们就学习两篇表现自然山水的小短文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九、 初读,读通读顺,积累文言词汇。(看屏幕1、2)(一)答谢中书书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

7、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4)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多

8、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交辉: 晓: 歇: 颓: 鳞: 竞: 跃: 与:实乃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二)记承天寺夜游 1、指导学生朗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学生对照注释,

9、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念无与为乐者 念:想到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就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一起怀民亦末寝 寝:睡觉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是但少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中月光如水一般明澈。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3、记叙 -写夜游之事 描写

10、-绘明月之景 议论 -感美景常在闲人少有三、再读,读懂读透,理解文章内涵。1、勾划出两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两文的景物描写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明确:答清丽、生机(写了多少种景物,写了景物哪些特点水彩画) 记清幽、宁静(晚上,淡淡的水墨画)2、两位文人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的美,自然本是无情物,因为文人们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思,自然便有了性情,有了生命,那么两文中作者分别融入了什么样的感情呢?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试做分析。明确:答“实乃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沉醉山水的欣喜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感。 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11、人者耳。“赏月的欣然,散步的清闲。3、同样看到了无人欣赏之景,同样是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为什么陶弘景生出自得之情,而苏轼却是悠闲呢?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景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者本身情感历程的再现,因此,我们要想更深层次的了解这两篇文章的内涵,就应该先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 作背景。(屏幕展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

12、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

13、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4岁。死后谥“文忠公”。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记的含义是识记,在这种含义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体意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一种古代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同学们再看他们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这种情感的呢?答-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缤纷的色彩美;晨昏变化之美。运用多种角度和感官进行描绘,

14、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情味盎然。直接抒发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隐讳地表达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心境。十、 再读课文,你能不能读出新的内容呢? 1、“山中宰相”为什么能够沉醉于别人不在意的风景?(分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什么不是“古今共谈”?“实是欲界之仙都”为什么不是“人间之仙都”?)因为他陶醉其中,因为他乐于归隐。2、“贬谪闲人”只是悠闲吗?从文中还流露出他怎样的情感?他苏轼的理想是“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而今的现实是“闲”,所以文中其实还有悲凉、感慨和无奈等等复杂的情感。(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