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文阅读训练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9069153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文阅读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文阅读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文阅读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文阅读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文阅读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文阅读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文阅读训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文阅读训练第五课 童趣(一)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张

2、( )目对( )日 明( )察秋毫( )项( )为之强( ) 徐( )喷以( )烟鞭数十,驱之别院( ) 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2翻译下列句子。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常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3解释下列句中 “之”字的含义。(1)物外之( )趣 (2)昂首观之( )(3)为之( )怡然称快4作者的“物外之趣”,全凭新奇合理的想象,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四种趣物之外,你还能想到那些相似的且富有童趣的情形?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5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6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

3、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9第二段中,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请用横线画出来。10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拔山倒树”中的“山”实际上是指: 。“树”是指: 。 (2)“见二虫斗草间”,这“虫”在作者眼中是: 。 (3)“庞然大物实为: 。11找出文中写作者心情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12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第十课 论语十则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4、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5、三省( ) 罔( ) 殆( )2填空: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择其善者而从之(从:)4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敏而好学()学而不厌( ) 择其善者而从之( )9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10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11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12第一则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1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14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第二十课 山市

7、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许多人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壮观的幻景;“山市”蜃楼你可能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里,蒲松龄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奇异的图画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 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

8、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山市选自 作者 ,字留仙,世称“ ”, 代文学家。本文描写了变幻莫测的 ,作者行文以“忽见、 、 忽、 、 、倏忽”等表时间性的词语来贯穿全文,使文章层次显得很清晰。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青冥( ) 飞甍( ) 高垣( ) 禅院( )逾时( ) 连亘( ) 倏忽( ) 窗扉(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然数年恒不一见( ) 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 )往来屑屑 ( ) 一切乌有惟危楼

9、一座( )( )连亘六七里 ( ) 或凭或立,不一状 ( )(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 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 ) 见山上人烟市肆( ) 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 )4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宫殿数十所 B、 层层指数 然数年恒不一见 数至入层C、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D、或凭或立不以状 又闻有早行者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按音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数年恒/不一见。 B忽/见/山

10、头有孤塔耸起。C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D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7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山市是以 为顺序,描绘了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条理清晰,语言简洁,请填写出山市变化的几个阶段:(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山市”的形成阶段: “山市”的发展阶段: “山市”的高潮阶段: “山市”的消失阶段: 8找出文中表现时间的词语。9文中描述的蜃景若以“风起”为界,前后的蜃景变化各有怎样的特点?10文中将“山市”称为“鬼市”,对此,你怎样认识?世说新语二则(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11、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世说新语是集,主要记述了。刘义庆是宋文学家。2写出下列字的读音:歆()辄()携()拯()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过中不至(过:) 去后乃至(乃:去:)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元方入门不顾(顾:)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5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6“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7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 8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9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10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11 “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12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