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9057183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1激情导入 A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照片吗?出示照片:老师带来了几张照片,请同学们看完了以后,说说他是谁? B 对周恩来你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C. 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去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2齐读课题 A出示课题。齐读课题.B.解题。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课题连起来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来,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课题。3.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质疑)4通读全文,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志向?师:大家的问题都是同一个问题,就是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

2、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的121页,赶快读读课文吧。自己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生自由读,老师提示不要齐读,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读自己的。)5总结板书:中华不振 。 师:读了课文,现在谁来说一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这样的志向?生:因为他想让中国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师:是什么让他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生:中华不振。师:你用一个词语就说出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真好!大家一起读读这个词。生:中华不振。 (师板书:中华不振)二、精读课文(一)探究学习18段(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1、自由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把相关语句画出来2、全班交流,初步感受中华不振。过渡:正是因为中华不振,

3、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同学们,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我请同学来读课文。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生踊跃站起,师请起一位同学)师:其他同学应该怎么做呢? 生:认真听。师:还要 生:认真思考。师:一边听一边思考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同学们还可以拿起笔在书上轻轻的画,凡是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学生读课文,是相机指导朗读)师:课文又读了一遍,现在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生: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

4、训斥了一通。师:这几句让我们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还有吗?生: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师:这句话也让你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生: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师:在华争夺的焦点。一句话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生: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师:从这几句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生:“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师:伯父的告诫也让你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还有?生: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

5、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师:也让你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还有?生: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生: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师: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让你感受到了-生:中华不振。过渡:师:是的,课文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里发生的那件事让同学们感受最深刻。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生:第七段。师:出示课文第七段,谁来读?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师

6、:你听老师读这个句子。(师示范)你再读。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师:从闯进这个词语当中,你知道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看守很严厉。师:对谁看守很严厉? 生:对中国人。师:租界对中国人不允许随便进入接着读。生: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过渡:师:是的,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繁华热闹的租界,这就是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课文的第八自然段以后,你会对租界有更深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吧。出示第八自然段,重点

7、指导,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师:孩子们,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生: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蹲在汽车旁边;一个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地看着她,她原指望中国巡警能帮助她,可中国巡警不但没帮助她,反而骂了她一顿。师:把你看到的给大家读读,好吗?先读第一句。生: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师: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洋洋的洋人。现在,你再把这句话读一读。生: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师: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了你的心!请你再来读一读。生:(气愤地)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

8、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师: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 生:看到了。师:把你看到的读一读。生: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师:亲人被轧死,反而遭到训斥,你们能明白那个妇女此时的心情吗?生:能。她可能会很委屈。生:她可能会觉得很伤心。师:她此时心里一定觉得? 生:非常难过。师: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段话。生:(同情地)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9、。师: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她鸣不平。师:现在,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生:(声音低沉而缓慢)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师:你也在替妇女控诉这不公的世道。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师: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生:愤怒。师:带着愤怒,读读这几句话。生:(愤怒地)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师:你读出了你的体会。孩子们,紧握你的拳头,一起读。生:围观的中国人都紧

10、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师:孩子们,在中国的国土上,看到了这样一幕又一幕,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做什么?生:我最想揍那个可恶的洋人和中国的巡警。生:最想把欺负我们国家的人统统赶出去。师:是的,我们一定要惩处他。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生:想。师:但是敢不敢惩处?生:不敢。师:是的,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因为不敢惩处,所以(投影出示)生: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生:站在一旁。师:因为不敢惩处,所以中国巡警生: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师:还是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围观的中国人都生:紧握着拳头。师:

11、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生:中华不振。(二)、导读917段,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1、讨论交流: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周恩来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周恩来想,中华民族地域辽阔,人又多,为什么这么软弱,被外国人欺凌,是因为什么? 生:周恩来想,人与人都平等,外国人没有权利来侵犯中国,为什么中华人民敢怒不敢言?为什么中国人不团结起来,万众一心,把前来欺凌我们的外国人给打倒? 生:他会想,我们的国家贫穷、落后。老百姓才没有好日子过,只有国家富强了,别的国家才不会欺负我们,人民才会当家

12、作主过上好日子。为了使国家变得富强,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所以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一次,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他的的确确想了许多许多,请同学们他手放下来。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始终忘不掉一些东西: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站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耀武扬威、专横跋扈。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师:所以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站起来胸有成竹地说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3、!师: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又坚定地回答道-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重点体会: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又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3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三、升华志向放飞理想师:同学们,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那么,你们为什么而读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请你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生齐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四、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收集周恩来的名言,和同学们一起交流。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