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9049681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丰乐小学教师 李世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

2、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那么,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作用可以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奖励来达到其目的;但是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内在的激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我们还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重视学生的感知、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应该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定在“激趣、启思、导向”上,至于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它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分,怎样运

4、用原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什么是新知识,新知识学来有什么用等等具体问题,就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索,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己解答这些问题,老师决不能越俎代庖。二、处理好知识的“量”与“质”的关系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在知识的“量”与“质”的关系方面,我们认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弱与知识的“量”和“质”都有关系,严格地说,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弱与知识的“质”成正比例关系,并且在知识的“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弱与知识的“量”也成正比例关系。反过来可以这样理解,没有“质”的知识不论其“量”的多少,都很难产生较强的创新意识。因为新的观点和新的解法都不可能从现有的知识仓库中找到现成的答案

5、,而且靠死记硬背墨守成规积累起来的知识还会产生惰性作用,阻碍创新意识的迸发。由此可见,知识的“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什么是知识的“质”呢?“知识的质通常指知识结构的合理程度”。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同化原有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就数学而言,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是指按照逻辑关系建立起来的微观结构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一般到特殊的宏观结构。这样的结构要求把每一部分知识放入知识系统中去学习和理解,从而强化对知识的相互联系的认识,形成整体认知结构,这样的整体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求学生掌握的是程序性知识而不是事实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往往就事论事;而程序性知识则只要求明确的条

6、件和线索,因此相对来说,其适用性较广,迁移性较强,较有利于创造。”从以上的认识出发,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注意对知识的“量”进行积累以外,还特别重视对“质”的要求。教学中我们利用学习准备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条件和线索,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掌握程序性的知识;我们还通过以单元知识为教学单元组织教学的方式,强化对知识相互联系的理解。我们还重视按系统整理知识,通过知识的系统整理强化知识的相互联系,例如,把除法、分数和比放入一个知识系统中加以整理,帮助学生掌握好这几部分知识的相互联系,学生就能依据这些联系顺藤摸瓜、举一反三,从中迸发出一些新颖、独特的解法来。三、处理好“接受”与“质疑”的关系书本上的知识和

7、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大多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认真“接受”和继承这些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不认真“接受”和继承老一辈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人类社会不仅不能发展,而且不可能存在下去。学习的定义就是“指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变化”。这里的“经验”就包括了继承前人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知道“接受”和继承前人经验在学习中占有多么重要的比重。但是“接受”不等于是盲目机械的知识灌输和技能模仿,学生也不是个单纯的知识容器,总得对前人总结出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思考和改进。因为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否则人类就不可能进步,因此既

8、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又不能“惟书、惟师、惟上”,在学习和继承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要超越现实,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发现事物的缺点是一种科学品质,因此可以说,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启“新”,任何新的东西都源于对旧事物的不满,都孕育于对原有事物不足的质疑,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是非常重要的。要使学生大胆质疑,就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有机会也有胆量提出自己的疑问。四、处理好习惯性思维与创

9、造性思维的关系想象与思维,是学生迸发创新意识的两大认识支柱。这里所说的思维,主要指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以固定、惰性的思路为特征的习惯性思维而提出来的”,是指“在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外在启示的激发下,充分利用人脑意识和下意识活动能力,借助于各种具体的思维方式(包括直觉和灵感),以渐进性或突发性的形式,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从而获得新颖、独特、有价值的观念、新知识、新方法、新产品等创造性成果。”由此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和习惯性思维同属于思维的一个分支,因此它们都具有思维的一般特征,都是运用观念、表象、符号、词、命题、知觉、信念或意向进行的内隐的认知信息加工

10、过程;但不同的是,习惯性思维强调思维的固定性,教学中常用这种思维训练学生模仿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造性思维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其中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特征。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大量使用的都是习惯性思维,强调固定的思路、运用较为稳定的思维模式。这些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往往是对一部分典型题目的分析思路或解题方法的高度概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这些高度概括的知识规律或具体解题方法,学生应该掌握也必须掌握好,因为掌握好这些规律和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长期单一地运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会养成对思维模式的依赖,形成思维的惰性。所以,在学生掌握了

11、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以后,就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不是悬挂在半空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同样借助于一些具体的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抽象、推理、类比但它不是单独使用某种思维方法,而是综合运用,更强调思维的灵活性;某些创造性思维方式如直觉、灵感等,更是属于那种非规则性、非程式化的思维。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正向思维、潜意识思维和显意识思维等等。由于创造性思维和习惯性思维都要借助于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所以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的培养,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又要重视用创新意识来发展、提高学生

12、的思维水平;既要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又要重视思维的灵活性,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落到实处。五、处理好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监控的关系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方面的内容。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或他人的认知活动、过程、结果、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它包括认知主体方面的知识、有关认知材料和认知任务以及有关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对其进行调节,以迅速达到预定的目标,它主要有计划、实行控制、检查结果、采取补救措施等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监控的基础;而元认知监控集中表现在如何有效

13、地协调元认知知识,使之相互作用,以期达到最佳效果。学生大量进发的创新意识表明,创新意识的产生通常是由于采纳和使用了某些思维方式所致,而采纳和使用这些思维方式都是学生元认知监控的结果。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正确处理好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的关系。由于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监控的基础,所以,我们首先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有关创新活动的元认知知识。如介绍一些创新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认知策略等等。在介绍创新方法时我们就采用了“在原来的图形上添一添,看能变成什么样的新图形?”“把原来的已知条件换一换,看能不能产生新颖的解法”等形式,使学生理解用“添一添”、“换一换”、“画一画”等方法能走出规则化、程序

14、化的思维方式,是常用的一种创新方法;我们还借助“儿童解决问题思维策略研究”实验课题,在课堂上结合学科知识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使学生具备较为丰富的元认知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更重视对这些元认知知识的协调和应用,结合具体的学习过程,我们要求学生根据创新任务的具体要求,在众多的元认知知识中选择合适而有效的创新技法和创新要策略,从中迸发出奇思妙解;并自我评价这种解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是不是最简捷最合理的解法,如果不是,及时修正策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以完善其解法。在元认知的监控和调节中,我们十分强调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要求学生不要死钻“牛角尖”,如若走进了思维的“死胡同”,要退出来,换条路试试。同时强调身心的放松,消除紧张的心理,使学生的思路特别活跃,这样才有利于元认知知识的监控和调节。所以,当学生对某一问题百思不解时,老师就请他们把这个问题放到一边不再考虑,然后听听音乐,跳跳舞后再来探讨。学生轻松后思路豁然开朗,往往就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2008-6-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