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校企科研对接的困境与对策.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904580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校企科研对接的困境与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南省校企科研对接的困境与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南省校企科研对接的困境与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南省校企科研对接的困境与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南省校企科研对接的困境与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校企科研对接的困境与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校企科研对接的困境与对策.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校企科研对接的困境与对策The Difficult Posi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ooperation of College-enterprise in Henan Province冯秋季(新乡医学院社科部 河南 新乡 453003)中文摘要:河南省经济振兴和高校、企业的发展,要求校企科研对接,但两者都面临许多实际困境,影响科研对接的效果,制约其未来进程。河南省应从政府、高校、企业三方着手,提出科学而适宜的对策,并探索适合我省特点的合作模式。关键词:河南省 校企科研对接 困境 对策近年来,在“中原崛起”和“科技兴豫”的政策指导下,无论是河南省政

2、府还是企业和高校,对校企科研对接的重视度都大幅提升。但在具体的操作与运行中,作为对接的双方,无论高校还是企业,却都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境,从而影响了这一政策的发挥效果。一、河南省校企科研对接的应然与必然1、企业:科技创新中的喜忧体验据统计,目前河南省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共2426家,其中拥有各类科研机构的618家;河南省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2家,其中建在企业的158家【1】。这些科研机构的创设,为我省科技创新局面的全面展开,提供了最基本的技术保障。但是,问题仍然存在着。首先是研究机构的数量在总体布局中比重不足。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中,拥有自

3、己的科研机构的仅占25%,也就是说,仍有四分之三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那么,在当前的创新浪潮中,他们该凭什么求创新?怎样寻求自己未来的发展潜力?设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国家级、省级技术研究,仅占总数的4%,而且大多属于省核定且重点扶持的百户重点企业和50户高成长型企业。也即,其它的2200多家中小型企业,需要依靠自身努力,寻求研发力量。_作者简介:冯秋季(1969),女,河南武陟人,新乡医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生。注:该课题为2007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中青年骨干教师科研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创造和培育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问题研究.其次是研究基础薄弱。2004年,全省100家重点技术改造的

4、大型企业(集团),约有45%的企业目前还是“零”专利,35%的企业只有很少几件专利。此后,随着省政府科技强省计划的实施,状况才逐步改观。截止2008年6月30日,全省上半年专利授权量达3446件【2】。这一变化体现的是发展思路的改革。然而,放在中原崛起的舞台上,对比各兄弟省份的发展进度,我们还须看到差距(如下表所示):08年河南省与国内前五名工矿企业专利申请量一览表省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河南申请量(件)212851747617318121479233220908年河南省与国内前五名工矿企业专利授权量一览表省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河南申请量(件)11661104467300499132761085

5、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河南子站.河南省2008年上半年专利申请授权状况分析报告.由上表可知,我省工矿企业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在全国并不突出,与广东、江苏等省份的差距,仍然相当刺眼,分别居全国第11位和第12位。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研究人员、研发资金的双重不足是首要因素:我国东部地区省份平均研发全时人员当量是中部地区的6倍;平均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东部是中部地区的2倍还要多3。另外,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和发展中的工业地区,目前河南省绝大多数企业为中小型企业,实力特征决定它们尚不能完全担负科研与创新的社会责任(有学者分析,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是0.36,属于一般层次)3。所以,河南省的研

6、究基础相对较差,企业要想在科技创新之路上追求快速发展,必须向外寻找力量。2、高校:人才集中与创新成果落寞的反差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人才引进呈现高学历、高层次化趋势,这使我省高校在省内人才聚集上占绝对优势,并迅速成为人才密集区。但是,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的数量并未同比上升:2002年至2007年,全省高校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822项4。也即,84所省内高校,平均每校约获9.8项各级各类成果奖,而每年每校仅约获1.96项。同样,源自高校端口的科技创新质量也不容乐观:河南省改革开放以来共获得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但3项都出自河南省农科院。2007年以来,政府大力提倡科技

7、创新、校企科研合作,局面开始有所转变,2008年上半年,全省大专院校即申请专利311件,授权量88件2; 2007年和2008年,河南省高校分别获得一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成绩在进取中争得,但遗憾也在比较中显现,2008年,河南省大专院校获得的专利授权量,在全国仅占第18位,是上海的5%,北京的8.7%,落差之大,触目惊心。其根本原因,恐怕只能是意识不到位。企业和高校,看似平行的两条直线,但是,在创新链上,却互为关联。对企业来说,“不创新,就死亡”(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语);对高校来讲,教研相长,“服务社会”,是其最终宗旨。前者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后者是技术创新的源头,

8、因此,合作同赢,应该是时代赋予它们的应然之事:高校科研创新的理论成果,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企业恰为此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平台;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技术瓶颈,也需要高校科研人员的理论探索为其提供新思路。二、校企科研对接的困境河南省校企合作创新已经起步,但现实中的困难仍是多方面的,如双方思想认识不一,沟通渠道不畅,信任度不够,资金投入存在分歧,利益分配争执等等。但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困境在于:第一,创新链位置不同。高校科技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在创新链(即经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再至产业化)上所居位置不同,并由此决定了它们在整条创新链中的地位与功能差异显著。据笔者调查分析,高校科研人员大致可以

9、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功利化为取向,即以专利技术为其目标。这在目前体制下,只能占少数,并且基于目前有意思的职称评定体系,这些专利、技术如何纳入职称评定“量化”体系,至今河南省政府未有明确的政策。另一类是以学术为传统,即以科学创新为主。按照现行体制,对他们的评价是基本符合的,但是,现行职称评价体系以数量为主,质量为辅。这其中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比如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沃森克里克一篇900多字的文章,揭示了DNA的双螺旋型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但按照今天的量化标准,他的这篇文章恐怕连进入量化程序都不能。制度的缺失,使得高校教师没有走出校园围墙的意愿,仍只对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探索情有独钟,总体上处于创新链上游

10、和创新过程的起点。而企业技术发明、技术改进及其产业化承载着一种使创新得以持续与完成的任务,具有相对的功利化倾向,处于整个创新链条与创新过程的终点6。一头一尾,一始一终,腹部空缺,彼此隔膜。第二,合作项目需要度难以把握。实际上,高校和企业不是不想实施合作,只是苦于没有结合点。过于简单的项目属于企业的短期行为,对大学发展学术不利;过于超前的研究虽然学术上需要,但暂时在企业技术进步上无法应用,也难以获得经费支持7。因此,如何把握好这个度,真正实现双方受益,是问题的关键。第三,相应机制不尽完善。2006年,中央政府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鼓励校企、产学研合作研究

11、。为此,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协调各方面行动,指导新机制和新模式的探索,以共同推动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但毕竟,各省情形不尽相同,具体细化性的实施意见、优惠政策、奖惩制度等激励机制以及组织管理与调节合作系统,还需要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进一步摸索和总结。由于相应政策缺位,像全国大多数省份一样,河南省已有的合作大多是基于人脉关系的互助或暂时结合,且不排除以临时组合争取政府项目的现象。而且,由于政府监管不力,监督不到位,这种合作具有不稳定性和形式化特征,而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合作最需要的恰是稳定性、持续性和相互真诚的

12、态度。第四,校企双方管理机构不完善。校企合作不仅是一种巨额财力、精力投入行为,更是双方在资金配置、科研运作、利益分配、技术秘密保护、专利申请、实用新型保护等方面进行审查、分析、分配,甚至相互要求与较量的过程,从而,大学和企业都必须有一个专家型的管理部门来具体操作,才能更好地体现各自的价值和实现双方的利益。但目前,我省只有部分大型企业有自己的知识产权部门,但服务的口径一律只对本企业内部;各高校虽然都有科技成果的管理机构,但几乎都没有专门的校企合作催发、管理部门。总之,由于合作基础的缺失,双方仍无法实现“对接”,因而,双方在知识产权资源管理、专利申报、技术许可与转让、合作研究、联盟公关、资金筹措、

13、风险资金管理、成果推广及产业化等方面,与现实的要求都相差太大,严重滞后。这其实是高校教师走不出校园围墙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些现实的困境,严重影响了当前校企科研对接的效果,制约着这一决策的未来进程。四、对策初探思路决定出路,有“为”才能有位。如何使这两种力量有效对接,需要思路与制度的双重创新。1、创新政府在校企科研合作中的作用。2006年,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2008年1月,又出台了关于促进百户重点工业企业和50户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以30条具体措施,具体推动扶持150户重点企业发展,其中第2条即是,“支持重点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

14、”,对以产学研联盟形式开展的重大合作项目,优先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有关部门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国际合作等方面优先支持。这些决策体现了我省政府振兴企业,发展产学研合作的决心。但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要尽快走出校企科研对接的困境,政府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积极营造适宜的合作创新软环境。主要包括,建立政府职能机构,或完善现有机构功能;健全各级管理程序;制定及时的、积极的、细化的鼓励性政策,加强原则的可操作性。总之,使合作双方愿意合作、能够合作和敢于合作,并积极作为。其次,政府积极引领发展思路,远谋划,近拉动。远谋划是指,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政策扶持力度。校企合作,没有技

15、术创新是不行,但没有基础理论的创新是不幸。政府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采用设计基础研究,或针对某个特定产业或厂商群竞争的核心问题,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扶持,激活高校基础研究动力,保证应用型研究可持续发展,做校企科研对接行动的领航者。近拉动是指,按照我省既定的“限定范围、择优扶强、有所突破”的原则,围绕河南省以粮食、畜产品和果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以铝工业基地为主的有色金属、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以输变电和成套设备为主的机械工业、以造纸、烟草和纺织为主的轻纺工业等五大支柱性产业,制定具有引领性的产业政策,比如,从省政府每年拿出的专项贴息资金中,专门拨出一部分款项,作为校企合作开发的资助费用,使其起到在该方面的拉动效应和延伸效用。再次,加强对校企合作过程的调节、督促和检查作用。在当前校企合作中,政府要利用行政力量,扮演好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多重角色,做到既不越位,更不缺位。总之,政府要将产、学、研、用各方面力量紧密协调起来,积极搭建合作舞台,制定稳定的相关政策(当然还要有钱作后盾),来共同推动我省科技产业加快发展,推动我省高新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取得更大突破。2、切实规范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当前,河南省高校职称评审工作已大幅度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即是强化科技发明和科研成果,要求其研究成果能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强调指出,“有重大贡献或突破,经专家论证,达到教授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