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优质教案(6页)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904380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优质教案(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优质教案(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优质教案(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优质教案(6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优质教案(6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优质教案(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优质教案(6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 元第 1 课荷塘月色优质教案 (6 页)缘何引无数荷香入夏梦重读荷塘月色,关注“美景”之外浙江省象山中学 田桂娟【教学设想】接到上课任务时,我心里“颇不宁静”好几天。因为这是一篇学生在高一学过的课文。 时隔一年,重新面对荷塘月色这篇经典,上课时难道像某些学科一样,让学生当作上新 课,装出没有学过的样子配合教师重新演绎一遍?对于师生双方来说,这无疑是痛苦的伪装。 这样的教学有什么意义呢?我大胆猜想,对于这样的经典课文,我是否应该定位于“重读经 典”?可是,“重读”该读些什么呢?我回顾了一下去年的教学思路,我当时上课的重心和许 多教师一样,按照教参的要求,定位在涵泳品味

2、本文的“情景交融,意境之美”。当然也有引 申拓展,结合一定的背景资料,分析探究朱自清为什么“不宁静”。如今似乎觉得没什么新的 内容可以挖掘了。但既然定位于重读经典,应该是有别于新授课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有思考和实 践的价值。于是,我决定从调查学情开始,让学生来告诉我该“教什么”。我调查了两个问 题:(1)时隔一年,荷塘月色的学习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重读文本,你仍 有哪些疑惑?在整理学生反馈作业的基础上,我又阅读了几十篇关于荷塘月色的研究论文,对这 篇文章几十年来的文学解读和教学解读作了个大略的审视,突然觉得很惶恐,我不知该怎么 教,甚至不敢教。因为这篇文章看似浅易,实则意蕴

3、深厚;有人喜欢,有人质疑批判。众说 纷纭,让这篇文章越发具有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召唤意义。或许,这是荷塘月色又一 层价值所在。王荣生教授曾说过: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是文学性散文有别于其他文章的 重要特征,“散文不祈求成为公认,阅读散文,也不是为了获取什么公认”。明朝学者谢榛认 为:“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所以,我终于从保持文本 的审美自由的立场确立了本节课确定了要探讨的重点带着学生贴着文本去解读、触摸作 者的情思,去读出个人化的“荷塘月色”吧“关注美景之外”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准确领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复杂感情;2、明确散文品美的三层次。二、过程

4、与方法:1、呈现学情反馈并细读文本;2、思考与交流疑惑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触摸作者的情思,学会用审美的眼光读出哲理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感悟“美景之外”的内容承载的丰厚意蕴;2、思考重读经典带给自己的启示。【课前准备】布置反馈作业:(1)时隔一年,荷塘月色的学习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重读文本,你仍有哪些疑惑?【教学过程】一、导入(整体印象):第 2 页第 3 页提示一下:有一个段落全是先生在通往荷塘的路上的心灵独白。很值得关注。(齐读第三 段)(学生从文本中体会、揣摩并交流)背着手踱着(动作细节)有心事,沉思看出生活中有很多的烦闷,希望有所发 泄;平时生活很不自

5、由;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好象是我的”实际上不是我的,在喜悦之余有隐约的伤感。这种哀愁是淡淡的, 这里有一个字很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复杂的情绪。“超出平常的自己” 成了一个超然的,没有俗世的烦恼,没有痛苦和不快,只有安 宁和平的心境、摆脱了现实困扰的、没有任何伦理身份限定的纯粹自由的的人。“另一世界” 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没有痛苦的世界。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白天有太多不得不去说的话、去做的事。“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月色好了”是暂且,作者也知道这段时间是短 暂的,是来之不易的,是忙里偷闲的,所以不免有些惆怅,但也有喜悦。总结:作者有意地把自己

6、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实际上中国古代文人面对人生不如 意的时候有一种或借酒消愁或寄情山水自然的传统,以此来慰藉自己内心的孤独或者哀伤。 而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文人、知识分子,朱自清在不如意的时候,他选择排遣 内心不平静的方式也是中国传统式的。选择到自然中看美景。2、“引无数荷香”(1)清华园的荷塘月色美景让作者寻到宁静了吗?片刻的宁静。能否从文中找到暗示作者此刻的心境并没有完全开朗愉悦起来的一些 语句?明确: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正是作者内心恐惧的表现)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引起人的不快、惊恐)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7、萎靡、疲倦)这时候最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欣赏着美景,却说自己什么也没 有,矛盾的表达让人体会到先生的孤寂落寞,宁静是片刻的)繁多密集的比喻,阴柔清冷的格调,太多直白的明喻,恰好反映作者内心激动、躁动(邵 余同学的观点很新颖)总结:看来,清华园的荷塘月色没能完全安慰那颗不宁静的心。蝉声与蛙声打破了沉寂, 使作者一下从愉悦的享受、沉醉中回到现实,有一点孤独 ,有一点感伤。片刻的宁静又转为失 落不宁静。(2)于是作者放飞思绪,引来无数想象中的荷香文中想到了江南采莲的光景,这是从两 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为什么采莲赋和西洲曲能引起作者的共鸣?(交流讨论,师 可以根据情况同步呈现两首诗词的

8、相关资料)明确:之能引起作者的共鸣,因为:看似热闹,内在却很宁静,这里的人们不受任何干 扰,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作者很神往。可以肯定的是,朱先生的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寥的,正因为孤独寂寥,所以他就在他的精 神王国里幻化出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来与之对抗,并满足自己的向往。所 以回忆江南采莲的旧俗其实是朱自清先生在冷清、孤独的现实世界中一次快乐的“精神畅游”。第 4 页只不过这种满足是暂时的,现实生活中是“无福消受”的。终于,作者真切地表达了他的又 一层不得宁静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3)为什么会惦着江南? (交流讨论)江南是作者的故乡。荷塘月色之景实是朱

9、自清北来清华后的生活的象征 , 而江南采莲 的旧俗,则是昔日江南生活的隐喻。因此,如果要深究,“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 怀旧的意义。关注“江南”意象。自古“江南”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生活富庶,是风流蕴藉的温柔 之乡,更成为无数理想主义文人对美和诗意的追求与依恋。于是 ,在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中 ,唯 美的江南不断被呈现与赞美。江南,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洋溢着自由的诗情,成为中国文人 永远的精神家园。于是,对朱先生而言,“江南”是理想的家园,是理想的精神境界,是在“出 世”和“入世”的双重人生中转换,最终在虚拟想象中实现了的自我的观照。所以,想起江 南的时候,就“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回到“自

10、己的门前”的时候,却又是“平常的自己”。 这是一种思绪的放飞,是“不宁静”的另一种表达。这种新的“不宁静”,就是那独处的境界与不自由的人生之间的矛盾。这是一种对人生缺 憾的感伤。现实世界是人类心灵无法逃避超脱的。逃避只能是暂时的,也许只有生命的终结 才是永久的逃避,现实终须面对。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终回“家”是必然的结果。理想世界 则是人类心灵之梦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 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多情无奈延旧梦,荷月如何却尘心。”3、入夏梦如果说,江南是作者的一个精神家园,荷塘月色描绘得梦幻又朦胧,会不会是 先生的一个梦?这一片田田的荷塘和月色

11、,到底承载着先生多沉的感情?(何心怡同学的追 问)明确:“梦”这个字用的真好。先生用诗意的眼光过滤了原本毫无美感的荷塘,让那飘渺 轻纱掩映下的美景去展示当时作者微妙的心境。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月下荷塘 , 为作者营 造了一个“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的亦实亦虚的理想国。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 时的“独语”与其说他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 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 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可以这么说,荷塘月色无疑就是作者心灵的 一种外化。他要寻得自由自在的所在,以摆脱内心连日不得安宁的状

12、况,哪怕是刹那间的心 宁与神安。在这里,一切无不与他的心境相契合。他沉静在这样的气氛里,他感到了行暂的 静默的喜悦,并使作品流溢着一种婉约中和的“温柔敦厚”的情韵。这一点,我们也有同学 体味出来了: 作者的情感抒发有节制哀而不伤,无论喜悦还是忧愁都是淡淡的。(蒋巧燕) 4、回头再看看同学们最关注的一个问题: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 ppt 呈 现相关资料)明确: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就 凭朱先生文章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让众多世人很是不宁静。长期以来,关于此 方面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但是,正因为

13、这是个迷, 所以,它为无数读者提供了品味、解读、思考的无限空间。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 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研读文本的确需要“知人论世”,但是否一定要把一个作家的第 5 页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都与其“人事”联系起来呢?明朝学者谢榛认为:“诗有可解,不可解, 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所以我认为不去猜背景也完全可以。心灵的孤寂与微 苦恐怕是处于动乱年代士人心中共有的一种心态,这或许含着 1927 年前后笼罩在知识分子 心头的时代气氛所致的因素。抛开时代的影响,每个时代每个人不也都有这样不宁静的时候吗?而且也正因为如此, 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

14、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 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屠家洛同学的解读就是这样的个性化: 窃以为作者写荷塘之美时内心之寂寞,有一种哀 伤的美。暗含一种人生的无奈,无处可说,只能含蓄地写进景色之中,或希望以美景来淡化。 三、众口不一,缘何成为经典? (ppt 呈现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一些批评和质疑 )总结:清朝学者章学诚、谭献说得好:文字之佳胜,正贵读者之自得,如饮食甘旨,衣服 轻暖,衣者食者之领受,各自知之,而难以告人。 (章学诚文史通义文理 )作者之用心 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谭献复堂词话 )品读散文,光读出描写的美、意境的 美还不够,还要读出

15、哲理的美。今天重读经典,我们主要解答了一些疑惑。从文本而言,文本是一个具有很多“不定点” 与“意义空白”的召唤结构,具有明显的开放性、模糊性,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能领略不 同的意蕴。本文的艺术价值,绝不在于他给我们刻画了一个月白风清、暗香流动的荷塘美景, 更重要的是借景寄情的艺术手法,及景中蕴含的能让读者叹息着感慨良久的复杂的情感吧。 期待同学们能够带着审美和批判的眼光继续品读,读出更多意蕴。【资料链接】1、 两首诗歌的内容:采莲赋是梁朝皇帝萧绎撰制的,写一群美丽绰约的少女在风和日丽的暮春季节荡舟 采莲的嬉戏,以及由眼前美景引起的对心上人的思念。采莲的情景是详和舒心、热闹有趣的。 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名篇,全诗写一个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深长的思念,朱先生所引四 句是写这个女子盼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由“过人头”的莲花和如水的莲子触景生情,由 “莲子”的谐音“怜子”勾起了对情郎的思恋。采莲赋写的内容“热闹风流”,洋溢着青春气息;西洲曲则写的单相思,写一个 美丽女子外表含蓄而内心浓烈如火的思恋。这两首诗歌的共同的主题都是爱情。在人类的各 种情感中,“爱情”是最热烈、最美好、最让人向往,也是最自由的一种状态。2、关于朱先生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的目的,历来众说纷纭:(1) 这种含蓄的描写,不能不使人想到作者是以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