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9035044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案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案例.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案例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案例 教材说明: 有趣的浮沉现象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8课。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认识浮沉现象”、“探究水的浮力”、“认识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改变浮沉的方法”等逐层递进的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现象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水的浮力的认识。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案例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

2、证假设是否正确。2、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3、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通过对物体浮沉现象的探究,认识到水有浮力。教学准备:学生:材料袋(钉子、气球、直尺、塑料泡沫、钩码、胡萝卜、棋子、积木、石块、圆珠笔、皮筋)、实验记录卡(两张)、水槽、抹布。教师:教学课件、皮筋、钩码、直尺、胡萝卜、食盐、水槽(两个)。教学过程:一、实物激趣,导入课题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这里有一道难题想考考

3、大家,敢不敢 应战?生:敢!师:(出示细颈瓶)在这个瓶子里老师放了一红一白两个小球,你能不能利用教室里现有的材料想个办法把它们取出来?生 A :用水!师:能说得具体一点吗?生A :就是往瓶子里灌水,等水灌满了,两个小球就会浮上来了。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生:同意!师:那我们让这位出主意的同学亲自来验证一下,好不好?生 A 上台操作,水满后见红球浮起,白球仍在水底)师:(高举瓶)大家看到了什么?生A :红球上来了,白球没上来。师: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提出来吗?生A :为什么红球会浮上来,白球却沉在水底?生B :真奇怪,同样都是球,有的浮上来了,有的就沉下去了。师:那好,这节课老师就

4、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有趣的浮沉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简单问题,并从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愿望和兴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活水源泉。)二、设计实验,探究问题师:同学们想通过什么方法来探究呢?生:做实验。师:对,通过做实验来研究。课前,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实验材料袋,现在就请各小组长打开材料袋,大家看一下里面的材料有没有不认识的,如果有,可以问老师(生观察材料)生A、B、C、D :老师,这是什么?师:刚才不少同学问到了这种材料,它的名字叫钩码,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师:材料都认识了,下面老师想请大家做一次大胆的猜测,你来猜一猜这些材

5、料如果放在水中,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生A :我觉得钉子会沉下去,气球会浮起来,直尺会浮起来,圆珠笔会浮起来,棋子会沉下去生B :我有点意见,我觉得棋子应该是浮的。生C :我猜圆珠笔会沉下去吧?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使学生明白在研究科学的过程中要敢于猜测,善于猜测,同时让学生畅所欲言,也培养了学生大胆发言的精神。)师:刚才同学们都做了大胆的猜测,但是,研究科学光靠猜行吗?生:不行!师:那还要怎样?生 :亲手验证。师:说得太好了。那么动手实验前,谁能说说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生A :要小心点,别把材料弄坏了。师:真是个细心的同学。生B :还要注意别把水弄洒了。师:老师再给大家一条建

6、议:小组同学要分工协作,记录员要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好了,实验开始吧。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对实验的认识比较肤浅,让学生尝试自己表述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不求甚精,只要说得有理即予鼓励,不足之处老师加以补充,可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实验习惯。)(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大屏幕出示实验注意事项)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想先来交流一下实验结果?大屏幕出示实验报告单:我来做 物体 浮 沉 钉子 气球 直尺 圆珠笔 棋子 积木 塑料泡沫 钩码 皮筋 石子 胡萝卜 生A :我们组的结果是这样的:钉子沉下去,气球浮上来,直尺沉下去,圆珠笔浮上来师:其他组结果相同吗?生:相同。师:比较一下,

7、实验的结果跟你实验前的猜测完全相同吗?生A、B、C、D :不完全相同。师:这很正常。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研究科学猜测很重要,但实验更重要。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使学生明白在大胆猜测的基础上加以实验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许多物体放在水中会浮起来。那么它们为什么能浮起来呢?你能不能再做一次大胆的猜测?生A :气球很轻,所以会浮上来。生B :浮上来的东西一般都轻,沉下去的一般都重。师:这些同学注意到了物体本身的特点,这种观察习惯很好。不过,大家能不能换个角度想一想,水中会不会也藏着什么秘密呢?生A :我觉得水可能对这些物体有一种作用,能把它们顶上来。生B :老

8、师,我知道,水对物体有浮力,浮力会把物体浮上来。师:你是怎么知道“浮力”这个词的?生B :我以前学游泳的时候,游泳教练告诉我的。师:你很善于从生活中积累知识,太棒了!师:他们说的到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验证一下。请同学们轮流将水盆中的塑料泡沫慢慢地压入水底,边压边仔细体会你的手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分组实验,师巡回指导。)师:谁来说说,你的手有什么感觉?生A :我感觉到水里好象有一个人在跟我对着推,拼命不让我往下压。生B :不是有人在推,是有一种力量在水中托着物体,所以很难压。生C :我觉得那个力很顽固,我往下压,它偏往上顶。师:大家谈得太形象了。物体在水中受到的这种向上托它的力,在科学上就叫

9、浮力。 (设计意图:只有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浮力的存在,他才会信服。所以让学生自己按压塑料泡沫,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按压时的感觉,待学生描述完毕,归纳浮力定义便已水到渠成了。)师:刚才咱们感受了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那么那些沉在水底的物体受不受水的浮力呢?认为受浮力的请举手。(只有二人举手)师:有争议。一派是少数,一派是多数。这很好,这样更能激励我们去探求答案。那今天的真理是掌握在多数人手里,还是少数人手里呢?能不能自己动脑想个办法验证一下?生A:我想可以这样,拿一个沉下去的物体,先把它在空气中掂一掂重量,再把它放在水中掂一掂,如果它受水的浮力的话,那么在水中应该变轻,如果不受浮力,那就不会变轻。

10、师:想一想,从理论上,他讲的对不对?生:对!师:但是生B :但是,用手来掂,那是吹牛,谁的感觉也没那么准(生齐笑)师:那你能想个周密的办法,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物体在水中重量是否变化了吗?生B :(摇头)师:其他同学能想出办法吗?众摇头。师:看来,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不要紧,老师给你一个小小的提示,在我们的材料中有一根皮筋、一只钩码和一把直尺,能利用它们想想办法吗?小组要不要讨论一下?(生分组讨论。)师:哪个小组先说?生A:我们组想出了办法。可以先用皮筋挂住钩码,在空气中用直尺量一量皮筋的长度,再把钩码浸入水中,再用直尺量一量皮筋的长度,如果皮筋变短了,就说明钩码在水中受水的浮力,如果不变短,

11、就说明不受。生B :我们的办法和他们一样。生C :老师,我们组还想到了,用直尺读数的时候,视线一定要和刻度相平,要不就读不准了。 (设计意图: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以上环节中,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有争议的问题。但三年级学生设计实验还在起步阶段,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所以老师在学生有困难时的适当点拨也是必要的。)师:你们组讨论得可真仔细!其它小组有没有想到在这个实验中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生A :还是要注意轻拿轻放,别把水槽弄打了,也别把水弄洒了。生B :还要注意钩码不能碰到水槽底或者水槽边,碰到了读数也就不准了。师:水槽“边”吗?应该是生C :应该是水槽

12、壁。师:纠正得真好。有了这些理论准备,可以开始实验了。(生分组实验,师巡回指导。大屏幕出示实验注意事项。)师:来听一听其他组的实验结果,看谁最善于倾听。大屏幕出示实验报告单:实验次数钩码浸入水中以前皮筋的长度钩码浸入水中以后皮筋的长度皮筋变长或变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生A :我们组第一次钩码浸入水中以前皮筋长10.5厘米,钩码浸入水中后皮筋长10.1厘米,浸入水中后皮筋变短了。第二次第三次生B :我们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生C :我们组师:看来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所有的钩码浸入水中后皮筋都变短了。这说明生:沉在水底的物体也受水的浮力。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师:自从水的浮力被人们发现以

13、来,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谁能举例说明水的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生A :船是利用水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生B :钓鱼的鱼竿上有一个浮子,它能浮在水面上。鱼一咬钩,浮子就沉下去,这样就知道有没有鱼咬钩了。师:你知道的真多。生C :渔民捕鱼的时候,也在渔网的边上缀一圈浮子,这样渔网就不会沉下去,捞鱼的时候还可以顺着浮子来捞。(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将从实验中获得的知识同广阔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当然,学生的生活经验还很有限,只要他们把自己已知的说出来即可。)师:关于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老师也查阅了许多资料,这里有一组精美的图片,大家想看吗?生:想! (大屏幕播放一组关于浮力应用的

14、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设计意图: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课堂的信息量明显增多,同时可把学生带入一种美丽奇幻的情境之中,大大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课后反思1.儿童天生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好奇心是培养科学兴趣最好的心理基础。这节课通过观察“礼物”、猜想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亲自动手实验、小组讨论交流,激发起学生科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逐步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的愿望。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2.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科学课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角色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所以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使他们发挥智力,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这节课中,在实验、讨论、交流中,我走到学生中间,参与活动。由传授者转变为合作者与参与者,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3.“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过去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实验学生看,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其心理发展受到遏制,情感态度受到影响。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是单一地把目标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更大程度地把知识融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这节课教学中,我把更多的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