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实效性的对策.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8962002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课堂实效性的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数学课堂实效性的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数学课堂实效性的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数学课堂实效性的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课堂实效性的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堂实效性的对策.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数学课堂实效性的对策盐田中心小学 连友生当今时代呼唤着以继承为基础、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数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领导者、引导着与合作者。鉴于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必须改革,教学又有不断改善、创新。我认为,“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必须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强课堂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进行课堂研究。通过建立一种民主、和谐、自主、新型的教学过程和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一、激活思路,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面对同一道数学题,部分学生仅满足于一解,甚至一筹莫展,出现解

2、题思路的僵化现象;相反,有些学生却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地展开条件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发现众多新信息,使解题思路呈现活跃状态,进而获得多解和优解,使学生思维更加深刻、更加敏捷、更加灵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解常规题,也要让学生解逆向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既要发展学生的定向思维,又要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思路去解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二、有序探索,理清思路,弄清问题。对小学生来说,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个难点,也是学生比较头大的问题,面对一道道千变万化的数学题,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迅速地找到突破口,打开解题思路呢?套用“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数学教学就

3、是教给人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弄清解题的思路,动手实践、逐层探索,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例如,二年级下册p82页有这样一个题目:情境图中显示这样的信息:大猴子采了3框桃子,每框12个,小猴子采了6个桃。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学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给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创设了充满童话气息的情境。因此,在教学时,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中的场景图,让学生找找有关大猴子和小猴子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根据场景图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随后教师进一步提高要求,让学生筛选出用两步计算的问题并

4、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总结出来可以提出这两个问题: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大猴子比小猴子多采多少个?随后,教师放手让学生探索并交流后,重点让学生说清楚是怎样确定“先算什么”的,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也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从问题想起,这就是一个有序探索,理清思路的过程。作为老师,现在就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分步解答的过程。有了这一题的基础,第题就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和同桌说说是自已是怎样想的,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对这两小题进行

5、比较,说出异同点,从而总结出要解决这两个小题都要先算算大猴子采了多少个桃。教师这样引导学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更重要的是学生体会了一个理思路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数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缜密、深刻、灵活的思维品质。三、 借用学生熟悉的游戏学习数学。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如把1、2、3、4、5、这些数字卡片打乱顺序反扣在桌面上,从中任意摸一张。(1)摸到每个数的可能性各是多少?(2)摸到奇数的可能性是多少?摸到偶数的呢?(3)如果摸到奇数算女生赢,摸到偶数算男生赢,这个游戏公平吗?为什么?那你能帮助制定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在不不减少卡片或增加卡片的情况,又

6、如何制定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又如: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谁来跳,这个游戏公平吗?运用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在学习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四、借助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生活是数学的宝库,各种数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直观、具体的实物来解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这就是说,儿童的智慧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只有让儿童参与具体的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只有让儿童动手、动眼、动口,才能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使知识内化。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

7、利用学生形象思维远远超过抽象思维这一心理特征,通过动作操作、游戏竞赛、感悟生活等方式来进一步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购物、铺地砖等题目,我们可以回忆生活,找到解题突破口。求面积、体积等题目我们可以当场撕一撕、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摆一摆。而对于逻辑思维性强,比较抽象的题目,如判断、选择,我们根据它的描述举出例子,用真实的数据验证它,变抽象为具体。五、在比较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见。”有了对比,才有区分。因此,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比较辨析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比较辨析的思维情境中,深化解题思路,发展思维品质。例如,(1)21盆花,平均分给3个班,每

8、个班分得多少盆?(2)21盆花,送给幼儿园3盆后,还剩多少盆?(3)21盆花,又运来了3盆,现在一共有多少盆?一个问题中,同样是21和3两个数,到底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要引导学生学会找题目中的关键词,“平均”“还剩”“运来”让给学生体会这三个词的含义并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出解题的方法。当然,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好多,如找规律、转化、画图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解题有法而无定法,重要的是要找准问题的关键所在。解题要灵活多变,解题方法要多样化,认真审题,讲究策略,既要遵循常规,当“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又要敢于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另辟蹊径,运用化巧妙解题,从中体味“柳暗花

9、明又一村”的乐趣。通过这样,才能迅速、准确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六、建立学生的学习合作小组。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在实践中也面临着学生水平不一致的问题,如何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能解决问题呢?我们引进了小组学习的方法,既学生以4人为一学习小组,小组中学习水平上、中、下的学生合理搭配,推荐一个学习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的学生为组长,让不同层次、多方位上展开。教师一方面巡视并聆听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另一方面注意收集学生在讨论中不会理解的知识、思维活动、学习精神等信息,以变确定讲解的切入点。 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既然“问题解决”是学生自已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10、那么在解决问题时就得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更新观念,还学生自治权,激励学生自主探索,自行解决。 注重学生的学具操作。“认识是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以手”。事实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已操作学具来解决。例如:学生有提出问题: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吗?对于这个问题。我并不急于将结果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动手将自制的圆柱上下面剪下来,让他们讨论:你能用什么方法检验圆柱上下底面的面积是否相等?这样,学生在积极的探索、讨论中,就从上下两底面叠起来,是否重合;上下两底面的半径(直径、周长),是否相等;上下两底面的对称轴,是否相等,等多种检验的方法中得出:圆柱上下两底面面积相等。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动眼,既如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觉得这几个教学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及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特别是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等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