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考前总结.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8952348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貌学考前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地貌学考前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地貌学考前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地貌学考前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地貌学考前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貌学考前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学考前总结.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地貌学的定义: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2.地貌学的研究内容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特征、地貌的成因、地貌的演变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3.地貌两大分支:气候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是重要的。4.内力和外力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并简述内力、外力的关系?内外营力对地壳的作用是一种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内力企图使地壳物质的分布趋向一致,外力则企图使地球表面的起伏趋向平夷。从地质历史各个阶段来看,有时可能内力占主导地位,有时可能外力起主导作用,内外营力对地壳的组成物质各种岩石长期不断的相互作用,才促使地球上各种地形不断演化和发展。内力作用往

2、往为外力作用的进行创造条件,随着高山的抬升,外力剥蚀作用必然加强,内力作用产生节理,裂缝和断层为外力的风化剥蚀作用提供了可乘之隙,沿节理发育成各种山体。5.风化作用定义: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分类:通常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6.物理风化作用产物就是在原地破碎的碎屑物。其特征主要有:(1)破碎后的颗粒粗细不等,棱角显著,没有层次;(2)多分布在水分岭上或斜坡上;(3)碎屑物的成分与下覆基岩成分一致。6.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大气和水所引起的氧化、溶解、水解、水化等作用对岩石的分解破坏过程。化学风化作用使岩

3、石的矿物成分发生变化,转变为地表稳定的新矿物。这是与物理风化作用的区别。7.化学作用的产物及特点:由化学风化作用残留在原地的产物叫化学残积物。这些物质往往呈松散状,其成分主要是铁、铝、硅的化合物。当残留物中铁质少,铝质多时,就形成红色粘土,称为红土。8.干旱荒漠地带风化特征: 长期处于物理风化为主,因为日照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昼夜温差大,盐类易于结晶,故以热力和盐风化为主的物理风化旺盛,化学风化较弱,盐类不易淋溶。9.残积物:岩石经风化后,部分物质和元素被迁移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称。风化壳:由残积物组成的风化岩石的表层。 风化壳上部具有一定肥力和发生结构的疏松土层称为土壤。10

4、.残积物的特征 残积物是岩石风化形成的,它有如下特征:a. 岩性特征:岩性决定于下伏基岩。b. 粒度特征:物质大小混杂,分选性极差c. 结构特征:分层。残积物的类型:a. 碎屑残积层b. 富钙残积层 c. 富硅铝残积层d. 富铝残积层 11. 崩塌及其特征陡峭山坡上的岩体,土体或碎屑层,主要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脚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的现象,称为崩塌。崩塌的特征 :1.运动速度快, 有时可达到自由落体的速度。2.体积变化大。3.块体经过崩塌后已不具备原来岩体或土地的任何结构。4.运动块体没有固定的滑动面。 12. 崩塌的形成条件及触发因素一)形成条件:1.地貌条件崩塌一

5、般仅发生在陡峻且高度较高的坡地上。2.地质条件: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岩性等都有影响3.气候条件:一般来说崩塌是与强烈的物理风化紧密相关的,在干燥、日温差 及年温差较大的地区易发生崩塌,在融冻过程非常强的季节和地区,崩塌比较严重二) 触发因素:暴雨、融冰化雪、爆破、地震、人工开挖坡角等。13.倒石堆.崩塌的物体在坡脚地带形成的堆积体,也称为岩屑堆。14. 滑坡斜坡上的土体、岩体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 15. 影响滑坡的因素:1.岩性:主要发生在遇水易软化的软弱地层上2.构造:软弱结构造产状上倾向与坡向一致,如节理面,断层面,不整合面等3.地貌:主要通过临空面和坡

6、度4.气候:主要是通过降水和冰的融化5.地下水:可是岩体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而失去稳定6.地震与人为因素:起到触发作用16.蠕动:斜坡上的土体、岩体和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发生缓慢下移的现象。17. 坡积物:坡麓地带由片状水流堆积下来的松散沉积物称,它构成的地貌叫坡积裙。坡积物特征:1. 磨圆度与分选性差。2.自裙顶至前缘,物质由粗变细。3.在垂直方向上有层理。4.岩性较单一。 18. 横向环流及其类型: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面流向凹岸的的水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为横向环流。其类型可分为以下四种;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

7、向环流、复合型横向环流。19. 横向环流的产生:主要是河流弯道上的离心力和地球自传偏转力(科里奥里力)所致。20.侵蚀作用概念及其类型:河流水流有破坏地表并掀起地表物质的作用。水流破坏地表有三种方式,即冲蚀作用、磨蚀作用和溶蚀作用,总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其类型:冲蚀作用(分为下切侵蚀和侧方侵蚀)、溶蚀作用、磨蚀作用。冲蚀:水流流过泥沙时,其上部流速快,压力小,通过泥沙下部的水流,受到较大阻力,流速小,压力大,因而在泥沙颗粒上下产生压力差,使泥沙颗粒获得了上升力,掀起河底表层松散颗粒。另外,水流对泥沙还有迎面冲击力,使被掀起的泥沙向下游移动,形成侵蚀。磨蚀:在坡度大的山地河流中,流水可推动很大的

8、砾石使其移动,这些砾石在移动过程中,还能互相撞击或磨蚀河床底部而进行侵蚀。溶蚀:溶蚀作用是河流水流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进行溶解所产生的一种破坏现象。21. 河流侵蚀按方向可分为下切侵蚀和侧方侵蚀两种。下切侵蚀是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其效果是加深河床或沟床。下切侵蚀可以沿较长的河段同时进行,也可以从源头或河口开始向上游侵蚀或瀑布的后退来实现,又称向源侵蚀(溯源侵蚀)。侧方侵蚀也称旁蚀,是河流侧向侵蚀的一种现象。这种侵蚀的结果是使河岸后退,沟谷展宽,或者形成曲流。 22. 河流搬运作用:河流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移动的作用。河流水流搬运有三种方式:推移、跃移及悬移。 推移:推

9、移是流水使泥沙或砾石沿底面滚动或滑动,主要是泥沙或砾石受水流的迎面压力作用所致。跃移:跃移是床底泥沙呈跳跃式向前搬运。流水中的砂粒上下部产生压力差,上升力相对增强,泥沙颗粒跃起,被水流挟带前进;泥沙颗粒离开底床后,颗粒上下部的水流流速相等,压力差消失,泥沙颗粒又沉降到床底。如此反复进行,泥沙则呈跳跃式前进。有时,砂粒以较快的速度下落,对床面泥沙产生冲击作用,砂粒会微微反跳起来再随水流一起向前搬运。悬移:悬移是较细小颗粒在流水中呈悬浮状态搬运。悬浮的泥沙受三种力的作用,一是纵向水流的作用力使泥沙前进;二是向上水流的作用使泥沙抬升;三是泥沙受本身重力影响而下沉。当河流中泥沙颗粒受到的上升作用力大于

10、或等于下降作用力时,泥沙被带到距底床一定高度位置而呈悬浮状态,并由水流向下搬运。23. 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含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的洪流,它常在暴雨或融雪时期突然暴发,运动速度很快(每秒数米),历时短暂(数小时),在它的源头常有滑坡或崩塌,下游出山口堆积成泥石流堆积扇。24.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有丰富的碎屑物质可供泥石流形成时组成固体物质。有充分的水分条件:暴雨,冰雪融化,冰湖溃决。有比较陡的沟谷纵剖面,以利于加速泥石流的流动。25. 泥石流的地貌特点:形成区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26. 洪积

11、物:由暂时性的沟谷水流搬运的大量碎屑物质在沟谷出山口后,由于坡度的变化,水流的挟沙能力降低而沉积下来形成的堆积物。形成的地貌多呈扇型,称为冲出锥和洪积扇。27. 洪积扇的结构:根据洪积相的物质组成与分布特征,可将其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扇顶相:砾石组成,含沙透镜体,有层理,分选性较差,磨圆较差。扇中相:主要由沙,粉砂,亚粘土组成,含细沙透镜体,有清楚的层理。扇缘相:主要由细的亚粘土,粘土和部分粉砂组成,清晰层理,由于地下水的出露,常为干旱地区的绿洲所在之地。 28. 河床纵剖面: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称为河床纵剖面,它呈一不规则的曲线。29. 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1.水文情况的改变2.

12、构造运动和岩性的差异3.长期的气候变化4.人类活动等30. 终极侵蚀基准面: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对控制一条河流下切最深的一点高度,称为。31浅滩:在河流的河床中经常分布着一些不同规模的冲积物堆积体。32. 曲流的形成原因:1)环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形成曲流;2)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使水流向一岸偏转,形成曲流;3)由于河床两岸岩性不一致或构造运动造成两岸差异侵蚀而形成曲流。33.曲流的发展演化:去留形成后不断侧蚀,同时还

13、不断向下游迁移,在其迂回范围内形成曲流带。当河床弯曲越来越大时,这条河流的上下河段越来越接近,形成狭窄的曲流颈。洪水时,曲流颈可能被冲开,形成截弯取直。之后弯曲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34.河漫滩:河流在洪水期淹没,平水期露出水面的谷底部分。河漫滩的形成与发展 :由于横向环流作用,河床一岸侵蚀,谷坡不断后退,原先的“V”形河谷逐渐展宽,被侵蚀的物质有一部分堆积在河床底部,另一部分较细小的颗粒被环流带到另一岸堆积,形成小边滩。随着侧向侵蚀的发展,河谷不断展宽,凸岸边滩不断展宽、加高、增长、面积愈来愈大,以至枯水期有大片露出水面,形成雏形河漫滩。河谷再继续展宽,洪水期水流淹没雏形河漫滩,这时雏形河

14、漫滩上水较浅,流速小,流水沿河床底部挟带的粗粒碎屑物质,不可能被带到雏形河漫滩上,只能将细沙或粘土物质搬运到这里堆积,因而在较粗粒雏形河漫滩沉积物之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细粒物质,这时雏形河漫滩就转化为河漫滩。36河曲型河漫滩的类型:滨河床沙坝、迂回扇地形、心滩沙堤。37. 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形成阶地的因素主要是:构造运动、气候变化、侵蚀基准面升降和河流系统本身的波动。38河流阶地的形成原因1.地壳运动:升降,降;河流以侧蚀为主;升:下切侵蚀增强2.气候变化:长期的气候干湿变化或冰期和间冰期交替3.河曲

15、移动:河曲沿纵轴自上游相下游移动,并沿横轴左右移动中下切侵蚀河漫滩,形成阶地4.侵蚀基准面变化:下降,从河谷口开始下切和向源侵蚀。39. 阶地的类型:河流阶地有许多种分类方法,这里简单介绍两类:1、根据河流阶地的组成结构分类: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嵌入阶地、堆积阶地(内叠阶地、上叠阶地)、埋藏阶地。根据阶地面形成时的水动力状况的分类:侵蚀状态阶地、均衡状态阶地、加积状态阶地。根据河谷发展的轮回划分:贯通阶地及局部阶地。40.河口区:河流入海或入湖的地段是河流和海洋或湖泊相互作用的区域,称为。41.入海河口的分段:河口区可划分为近河口段、河口段和前河口段。42. 潮流界:在潮汐河口,受潮汐影响的河

16、段,海水可沿河上溯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上溯的潮流停止上涌处称潮流界。潮流界以上的河段,河水位受潮流顶托的影响,有定期水位涨落和流速增减变化,在顶托作用消失的位置叫潮区界。从潮区界到潮流界的河段,称近河口段。在潮流界以下到三角洲海陆交界线(口门界)之间叫河口段。这里有河流径流的下泄,还有潮流的上涌,两者在此相互接触,水流变化比较复杂,河床不稳定,形成许多汊河,河面展宽,出现河口沙岛。口门向外至水下三角洲前缘坡折处,叫前河口段。44.河口区的水动力特征:a.比降逐趋于零 b.水流展宽c.河水与海水混合时的阻力d.海底和侧向水体的摩擦力,使得流速降低,发生沉积。45. 分水岭:划分相邻水系(或河流)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界。46. 分水岭是迁移的原因:两坡各方面一致,分水岭变矮,不迁移;两坡有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