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口通商时期广州市场上的日本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一口通商时期广州市场上的日本货.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代一口通商时期广州市场上的日本货摘要广州自古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自清代实行一口通商制度后,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商品集散地。大量外国货云集广州,促进了广州国际交往空前繁荣,广州因此成为清前期国际知名大都市。中日间海路交往历史源远流长,贸易往来相当发达。一口通商时期,金银铜、海产品、漆、漆器等日本货物供应于广州市场。关键词清代;一口通商;广州;日本货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的地理位置的广州,在中国对外交往中一直扮演着非同寻常的角色。自中西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时代起,广州以东方始发港的突出地位,彰显其在中国对外交往史上的地位。明代广州已开通广州一菲律宾一拉丁美洲航线、广州一欧洲航线、广州一日本航线
2、。清前期又开通了北美航线,俄罗斯航线,大洋洲航线。各条航线上的货轮来往川流不息,带来了世界各地货物。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洪任辉事件之后,清政府下令撤销江海、闽海、浙海三海关。外国商船一律“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乏原船返棹至广,不准人浙江海口。”广州一口通商体制确立,并由“十三行”,“专办外洋各国夷人载货来粤发卖输课诸务”。而后直至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整整80多年间,广州一直是海外贸易的唯一合法口岸。介于诸多原因,广州市场上洋货云集,呈一派繁荣景况。中日一衣带水,两国交往由来已久。不管是官方贸易还是民间贸易都是势态不错。到明清两代,中日关系因倭寇为患,丰臣秀
3、吉侵朝,西方殖民者东来及中国禁海,日本锁国等原因,偶有疏远,仍是保持一定程度官方、民间外贸活动。目前包括书籍与论文在内已有学术成果涉及清前期广州市场研究,集中于欧美西方国家。日货进出主要在江浙沿海,而粤区较少,研究成果也少。本文拟对清朝前期自1757年实行一口通商历史背景下广州市场的日本货作初步探讨。1贸易概况清初清政府宣布驰海禁之时,正值日本国实行锁国政策,禁止日本船只到国外贸易,仅仅允许中国和荷兰船到长崎一岛贸易。一直到1842年,中日贸易中中国占主导地位。这些日本货来到中国主要通过一条常规航线来华。当时中国唯一合法出口的广州港经过澳门开往长崎的日本航线是葡萄牙人进入澳门后开辟的东方航线。
4、日本所需要的货物,如“生丝、砂糖、棉线、中药”等商品也经常由葡萄牙到广州购买后再运到长崎交易。而日本运给中国的货物,主要是银铜,是由长崎经澳门输入广州,进入中国市场。广州在中日贸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货运到广州后,由国内各地的商人在广州所建立的无数商业会馆,将其迅速疏散转销到全国各地。广州商业会馆种类多样,既有地域性商业会馆,又有行业分类下的“花纱行”、“药材行”、“海味行”、“绸缎行”等行业性质会馆组织。这些会馆可以将外来洋货快速运销往各行各业,各省各地所需的市场上。而关于广州市场对于采铜商贩回的洋铜,铜商们要首先卖给政府。他们不能自由地在市场上销售铜。清政府对铜商也是爱护有加,给予
5、特殊优惠的收购价格。铜商获利丰厚,自然满意。故“铜商之豪富,甲于南中,与粤之洋商,淮之盐商相”。这也自然而然激励商人更加主动地参与此项贸易。清实行广州一口通商制度后,对外贸易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1757年以后,粤海关在80多年间,贸易总值一直不断增加,比乾隆二十二年以前四海关的贸易总值增长10倍1以上。中国的外贸一直处于出超地位。广东基本垄断了1757-1842年的中国对外贸易,并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向前发展。西方各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尴尬局面,开始在19世纪30年代前后大量输入鸦片(鸦片的输入,早在明代万历十七年即1589年已有出现)。这种商品大量流入,既严重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又
6、从根本上改变了广东乃至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由出超变为人超,白银由内流变为外流。并且此时,日本银矿枯竭,退出了白银输华者行列。日本因担心银铜过分外流,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中国贸易政策。唐船数量从享保二年(1717年)定加40艘,以后经8次规定一降再降为宽政二年(1790年)的10艘。在道光前19年年均仅为近8艘。贸易船只减少,能从日本带回来的黄金紫铜也大大减少。总的来说,此时清前期从1757-1842年,广州市场上的日本货呈一派欣欣繁荣之景。2影响历史上,我国自唐代就在广州设置管理对外贸易机构。直到清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撤销其他三个海关,仅存留粤海关。于是粤海关成为中国唯一的近代正式海关,管理广
7、东的对外贸易。此后直至1842年,除了少量贸易在苏州、宁波、厦门进行外,规定“只许在广东收泊贸易”,广州包揽全国大部分的对外贸易,广州市场的洋货贸易基本是当时中国海外贸易的缩影。广州市场出现的日货中金银铜、海产品、漆、漆器等物品是当时中日贸易日本输华商品的代表。这不仅是贸易上交往的需要,也是中日多方面交流的媒介与体现,对中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2.1改变了中国市场的商品结构商品输入结构调整,适应了中国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促进了社会发展。日本输入给中国市场的大宗银铜,缓解了当时中国国内银铜矿产不足所造成的钱荒,促进了清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2.2促进了中国海外贸易的收入由于清政府仅留存粤海
8、关对外贸易,并对粤海关实行减税和免税政策,优待外国商人贸易,粤海关的关税保持在平均4,最高也不过是在7,吸引了更多外国商人来贸易。日本国对华贸易比较积极,“闭关锁国”之前之后一直与中国有着大宗贸易往来,增加了中国对外贸易额量,促进了中国海外贸易的收入。2.3商品品种增多广州市场上的日本货,丰富了商品品种,增加了消费者的买卖选择,甚至有些成为炫耀型消费品,相互标榜。其中来自日本国的具有日本特色风味的海产品与海制品,鱼制药品,咸鱼、鲸鱼油、海菜等,引导消费潮流。随着外贸活动的深入和洋货在广州市场的日益增多,一些开明行商把日本漆当成身份象征。坐拥巨额财富的十三行行商个个世业显贵、锦衣玉食、消费奢靡。
9、行商潘仕成“这位富商的消费已经带有中西合璧的特点,日本的油漆、暹罗的柚木和西方的丝绒品在他的花园里巧妙地运用在一起”。可见日本漆成为豪商巨贾一时炫富的手段。2.4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中国得到了邻邦日本的金银铜、鱼制品、漆、漆器、倭刀等。而中国开往日本的清朝唐船,把中国的书籍笔墨、飞禽走兽、花卉甚至军事、政治、医学、科技各种各类人才输往日本,对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和友好往来起到重要作用。3结语综上所述,通过对清前期一口通商制度下广州市场上日本货的考察,有着两千多年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历史的中日两国,通过经贸往来,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见证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直到1757年实行一口通
10、商制度后,对日贸易态度仍不减积极性。中国给予商贾减税优惠的政策,大大刺激了中日商人贸易的热情。日本政府通过对外贸易得到自身没有的丰富物产。中国政府也达到了自己的贸易目的一从日输华银铜,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两国社会经济发展。尽管清政府对外贸易整体是处于保守状态、闭关锁国政策,但仍掩饰不了广州市场的繁荣风采。中国通过广州这一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让世界各国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世界各国虎视眈眈,急欲打开中国全面开放的市场大门。1842年,清政府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其第五款宣布废除十三行商制度,规定“英商可赴中国沿海五口自由贸易”,代替“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失去外贸垄断的特权。同时清政府令十三行商人筹款作战争赔款,令富庶天下的行商家庭纷纷破产。广州的商贸命运与清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了十三行独揽对外贸易的行商制度时代,也结束了世人瞩目南国广州独口通商盛极一时的辉煌历史。这是复杂的历史环境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