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8935535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本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本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本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本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 文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西部贫困地区如何开创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对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提出及具体要求做了简单分析,阐明了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对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境分别从思想认识不到位、自然环境脆弱与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民贷款难和债务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财政实力有限等多方面作了系统分析。最后,从西部贫困地区特殊的区情出发,提出了适应时代特点、符合西部贫

2、困地区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特别是提出:要把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打造人居环境,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富裕农民等观点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关键词:西部贫困地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 目 录一、绪论()(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提出及具体要求()(二) 西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二、西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困境()(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识不足()(二)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设施薄弱()(三)农民贷款难和债务重的现象并存()(四)教育事业落后,农民整体科技文化

3、素质不高()(五)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六)地方财政增收困难,新农村建设缺乏资金()三、加快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一)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认识境界()(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五)按照乡风文明的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致 谢()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一、绪论(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提出及具体要求2004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

4、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5、主”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二十字”方针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了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的要求。具体到实际工作,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

6、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五是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实现民主管理。通过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实现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二)西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东中部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地区的任务,同样也是西部贫困地区的任务。西部地区土地面积约为545.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56.8%,人口约2.85亿,占全国人口的22.8%。这些地区与周边10多个国家接壤,多为少数民族居住区与贫困地区,有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307

7、个,占全国总数的50%以上。西部地区地形复杂,变化多端,80%的人口集中在农村,中国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都生活在西部农村1。因此,积极探索西部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边防安全,起着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二、西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困境 西部贫困地区幅员辽阔、地貌条件复杂多样,同时地处内陆腹地,干旱少雨,自然生态环境较差,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基础地位仍然薄弱,农村整体面貌仍然落后,农民人纯收入仍然偏低,尽管中央和兄弟省市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新

8、农村建设在资金、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但与国内东、中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情况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关注。(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识不足新农村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目前西部贫困地区的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地方部分领导干部出于对政绩的追求,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倾向,在新农村建设计划和进度安排上层层加码。有的地方安排建设任务严重超出上级的计划指标,不切实际地赶进度,忽视了本地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承受能力。有些地方在建房选址和户型确定方面研究论证不够,没有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农房改建

9、标准盲目依照城镇的建房模式。诸如此类的做法加大了西部贫困地区农民的筹措资金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群众的负担。二是重新建、轻改建的倾向较为明显。有的地方通过行政命令搞“一刀切”,也有一些农民存在盲目攀比心理,把一部分本来是半新的房子扒掉重建,存在着严重的浪费土地、木材资源的现象。有的村庄整体迁出新建后,原先的房屋和庄基地闲置起来,成了一片废墟。三是有一些地方规划不周密,集中搬迁地远离耕地和草场,尤其是水、电、路等配套设施跟不上,给西部贫困山区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二)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设施薄弱西部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偏僻,自然条件恶劣。在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水源贫乏,森林稀少,

10、沙漠面积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在西南地区,山地多,坡度大,土层薄,高寒区占的土地面积大,土地可利用度比较低。例如,青海省退化草原面积达1.3亿亩,占可利用草地的1/3左右;受水土流失侵袭的土地面积为33.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6.4%。陕、甘、宁、青、新和内蒙古6省区已经沙漠化的土地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1。西部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人口居住相当分散,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均成本高,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难度大、历史性欠账过多严重影响着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尽管近几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了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贫困县出口公路建设”、“西部县通油路工

11、程”、“县际和农村公路建设”等相关工程使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一些偏远的乡村,能源和给水基本上还处于使用薪柴和天然水源的状态之中,有些地方甚至人畜饮水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不足且标准低,农业经营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无法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科技服务。(三)农民贷款难和债务重的现象并存据2005年发布的2004年中国农村贫困检测公报显示,截止2004年底,西部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305万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比重为5.7%;西部地区的低收入人口为2396万人,占该地区农村人口的比重为10.5%。据了解,西部贫困地区有不少农

12、民因自身经济基础差,在农房改造或新村建设中大部分资金需借贷解决,但目前金融结构规定的贷款期限较短,加上农民家庭的还贷能力弱,农房改造或新村建设后将会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有的农民盖起了宽大的新楼房,家里的家俱和用具却寥寥无几。正如有些群众形象的描述到:新房是盖起来了,可晚上却睡不了踏实觉,什么时候能还清银行贷款、心里很发愁。(四)教育事业落后,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西部贫困山区总体教育事业的落后,已成为制约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西部乡村劳动力素质明显低于国内乡村总体水平。从学历上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不足10%,农村12周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占5

13、0%左右,比平均水平高1/3左右。在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6个西部省份中,文盲和半文盲率达56.2%,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仅占63.7%。西部贫困地区现在很多农村劳动力没有经过任何专业技能培训,因而大多数农民只拥有经验型的劳动技能。正如西部贫困山区县永寿,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占全县农村人口的45%以上,有文化的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剩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大多数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加上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仍根深蒂固,与社会化大生产内在要求的商品观念、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律意识等一些先进思想观念不相适应,严重制约着农村各项工作的进展。正如我们调研

14、发现,西部贫困地区一些农民一到冬天三五成群挤在热炕头上闲聊、打麻将,更令我们尴尬的是,有些村民在进行民主选举时,没有行使自己神圣的主人翁意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样的状况在一些村是屡见不鲜的。(五)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总体上进入了调整优化阶段,但仍具有落后、低效、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特征,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较低,大多数农业生产仍处于“雨养农业”、“靠天养畜”的状态。西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普遍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

15、力的能力不强,再加上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优势培育不到位。仅有的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很少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没有捆在同一条船上。尽管近几年,西部贫困地区政府积极扶持成立了一批新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但数量少、规模小、结构单一,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要。且多数合作组织是生产型的,销售型、技术型,加工型欠缺,导致农民对市场信息、成本、价格、信贷以及政策的反应较为迟钝,经营决策中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正如2008年西藏、青海的一些农民的虫草采挖量高于往年,但因群众对市场信息掌握程度不同,其自行销售的虫草价格差别很大,低的只售1万元,高的可达2.5万元之上,而经合作社转卖后的市场价格却可达3万元左右。(六)地方财政增收乏力,难以支持新农村建设西部贫困地区大多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收入穷县,无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