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徕卡.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8910833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关系徕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公共关系徕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公共关系徕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公共关系徕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公共关系徕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共关系徕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关系徕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分析上世纪90年代,常常有世界十佳镜头的测试活动,而135相机镜头的前6名,准是徕卡的,剩下4名常常是蔡司一只、佳能一两只,有时尼康有一只,有时尼康都挤不进去。所谓好镜头,是指具有高锐度和高分辨率的镜头。高锐度镜头常常具有高反差的特性,如尼康镜头,就是典型的代表,这是因为人眼在分辨物体时,物体轮廓越鲜明,越容易辨认。而高锐度镜头是以损失层次为代价的,锐利常常是视错觉造成的。高分辨率镜头是反差相对低的镜头,这方面的代表是佳能镜头。层次多的画面常常给人灰的观感,所以有人说佳能镜头“肉”,就是这个原因。高锐度镜头拍摄的图片常常给人强烈的第一印象,而高分辨率镜头则适合细细品味。高锐度和高分辨率是一

2、对矛盾的共同体,它们的关系是此消彼长,一只镜头要做到既有高锐度又有高分辨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徕卡老镜头具有“低反差、高分辨率”的特性,当然它们的锐度也是当时同类镜头中最好的;日系镜头因为制造技术达不到徕卡的水准,则有“高反差、低分辨率”的光学特性,这样可以掩饰分辨率不高的弱势。现在一些人对徕卡新镜头颇多微词,除了前面说的材料没什么特别外,还因为和日系镜头一样,具有高反差特性。但徕卡镜头的高反差不是以损失分辨率为代价的,与其他镜头顾此失彼不同,徕卡新镜头既锐利无比又层次丰富,所以我个人更是推崇新镜头。与其他镜头要在F8或F11才是最佳品质不一样,徕卡新镜头在F4就是最佳品质了。与购买其他品

3、牌镜头时分“业余头”和“专业头”不同,徕卡镜头无论哪一焦段,只有光圈大小的变化,而没有品质的不同,都是当时最好的镜头。其实,所谓“专业头”是大光圈头,“业余头”一般是光圈相对小的头,这不是镜头的自然属性,是商家的经营策略造成的。在所有镜头的像差校正中难度最高的是球面像差,光圈越大,球面像差就越明显,这会造成影像边缘柔化、反差降低。如果制造材料和技术相同,小光圈镜头应该优于大光圈镜头。前面提到用徕卡相机,一般只用一机一头,首先碰到的问题是选50毫米的标头还是35毫米的镜头作为主打头?与其他相机标配头选50毫米不一样,徕卡的标头虽然也是50毫米,但是它的主打头是35毫米。因为徕卡M机定位是拍人文题

4、材,35毫米被认为是一只诚实的镜头,接近广角而不致变形,这对人文摄影的表述显然很重要;50毫米虽然也不变形,但它的视野相对较窄,在反映人与背景的关系时,不如35毫米从容。用徕卡相机的人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用的镜头会越来越长,比如年轻时用的也许是35毫米或28毫米镜头,而年长后会选用50毫米镜头,可见用50毫米镜头需要更多的经验、更老辣的技巧。目标确定公司秉承“以人为本,以诚为先为客户提供Best贵族式的服务”的经营理念,以实物展示为主,讲述徕卡近百年的发展历史的“巅峰镜界走近徕卡”文化展于昨日在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开幕,30余套罕见特版徕卡首次在中国集中展示。 展览通过300

5、余件(套)实物及20余幅由徕卡公司提供的珍贵历史照片,详细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至今,徕卡相机、镜头、配件的所有演变。公众的辨认据说在英国,一些绅士并不拍照,身上也常挂一台徕卡,作为有身份的象征。日本是相机生产大国,却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徕卡迷。在徕卡身上,蕴藏着大多的神话,以至有时失掉了一些真实感。可以说,徕卡早已超越了作为工具的地位,己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 从1953年徕卡推出M3至今,50年过去了,那式样就没变过,这整个就是对人类喜新厌旧天性的一种“强暴”。 虽然徕卡号称它的三叉式的上片轴是世界上最容易上胶片的,但你千万不要以为把胶片往里一推就万事大吉了。用徕卡如果没拍过空卷,你就等于没用

6、过徕卡,望着冲出来的透亮的底片,你千万要想得开,徕卡的卷片装置确实太好了,好到上片没上片,卷片的阻力如不仔细分辨,几乎没什么差别。这大概是你开始体会徕卡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胶片分明没挂上,卷片的感觉一样丝丝人扣,所以如果有人在悠闲地拿着未装胶卷的徕卡相机,卷一张按一下快门,你千万别以为他没事干,那感觉与真实拍照没什么两样,因为徕卡是可以把玩的。 虽然全世界的135相机都是后盖全开装片的,但是徕卡坚持不改,这种特立独行的做法,换在其它厂家,不破产才怪了。结果是只要把胶卷往里一放,对焦都不用过多劳驾你双手的年月里,什么都要亲力亲为的徕卡,反而越卖越火,越卖越贵。其实徕卡就是想改,徕卡迷们也未必答应。

7、背负着文化,对徕卡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负担。徕卡拥有世界上最奇怪、最顽固的拥戴者。别的相机爱好者等待的是新功能、新款式,惟有徕卡迷,改一个小转盘都认为是暴殓天物。徕卡M5是改动最大的一款M型相机,结果徕卡迷就根本不承认那也是徕卡,视M5为抱来的孩子。不信你看看谈论徕卡的,谈的最多的还是M3和M6,其次是M4、M7。 M2偶尔会被提起,那多半是为了夸M3的取景器,找出M2来损M6的,而M5基本进不了摆谈的范围。 徕卡M6再怎么也比M3好用,但徕卡迷至今还是认为徕卡M6不如M3,所以当你见到还有人拿着半个世纪前制造的徕卡M3摆弄,你千万别大惊小怪,如果你看见投向他们身上的羡慕目光比你身上挂的最新机

8、种还多的话,你千万要心平气和,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按常理出牌,不然这世界就太闷了。 相机的光圈优先功能,是上世纪70年代的技术,现在都跨过世纪了,徕卡在刚推出不久的M7才用上这个功能。这如在其它厂家,招来非议且不说,嗤之以鼻是免不了的。但是出现在徕卡身上,就像有了多么伟大创举似的,就这点技术的应用,徕卡迷也不高兴,徕卡不得不同时推出一款MP相机来平息徕卡迷们的怒气。徕卡MP是用来取代M6的,MP是M6和M3的杂交产品,不过未必很好吸收两者的优点。M6相机的TTL测光系统操作起来虽然有点慢,也还算顺手,一根手指就可以搞定;而MP却把调速盘改成M3式的小盘,调动快门速度得使两个手指,这样右手必须

9、离开机身,再按快门肯定要比M6慢半拍。糟糕的是调速度的方向与取景器中的指示箭头是相反的,用惯了M6的TTL,再用MP就有点不那么顺手了,甚至有些痛苦,你得反着想:“前进原来是后退。”徕卡做此选择,只是因为M3的调速盘是从一整块料上加工出来的,徕卡迷们只认这个,好用不好用无所谓。徕卡相机无疑是现今制作工艺最讲究的相机,但徕卡的讲究从来就是自身的讲究,而不是为使用者的讲究,如果使用性与徕卡的讲究原则相冲突,徕卡一般不会屈就使用者的。 现在相机的倒片功能早已自动化了,但M6、M7还是用摇把的。你就是加上电动转片器也白搭,倒片还得慢慢摇,千万急不得。MP就更极端了,把卷片钮也改成了M3上一样的旋钮。过

10、去徕卡M6只是上卷不容易,现在MP倒片也不容易了,这也许就是你体验日耳曼民族精密机械必须付出的代价。MP比M7卖得还贵,据说是制造更精密,其实不过是把用在M6上下盖的合金,换成了更古老的黄铜,镀铬机身还较耐磨,50年前的M3银白机身,至今还闪闪发光就是最好的佐证。黑色机身就有点惨了,一台崭新的MP,我只带它去了一趟西藏,回来后就伤痕累累,锈迹斑斑。当然你若想展现自己的牛仔风格,这倒是一个优点,现如今不就时兴把新裤子打磨做旧,甚至挖上两洞扮酷。 我曾设想,面前放上所有现在流行的135相机,只让我从中选择一台,会选那一台呢?即使除去价格因素,仅就使用而言,我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徕卡。世界上没有一部相

11、机是完美的,徕卡存在不足,并不意味其它相机就没有问题,只是厂家的选择或者使用者的看法不一样而已。徕卡的不尽人意,都是可以克服的,而它所能达到的高度,是其它相机无法企及的。把徕卡从神坛上请下来,它仍是一部最好的相机。评价一部相机,无非涉及机身、取景器、快门、镜头等几方面。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徕卡魅力何在?从这几方面入手,应该最能看清楚。 主题的设计在相机的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些非常稀有的但也是令人难忘的经典相机。其中在英国制造的徕卡之星雷德(Reid)相机,是在二战之后不久,由一位前战斗机驾驶员GH雷德上校在雷德斯格莱斯特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这家公司在创建之初就曾很快赢得了在制造民用和

12、军用飞机和高精密仪器方面的质量信誉。 其后在1947年,雷德斯格莱斯特公司获得了一项即使不赢利也能使自己提高威望的合同,这就是由他们未设计制造英国的“徕卡”相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作为胜利者的同盟国按照对战败国的控制管理法律,没收了所有德国在海外登记的专利,其中包括有徕卡相机和徕兹光学公司的专利。在1946年的伦敦协议中,要求由各成员国的政府来保证将这些专利免费应用于一般的公众事业。 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占领军在韦茨拉尔城徕卡工厂的几个月中,得到了一些相机的设计图纸。其中一部分为战前徕卡b型相机的设计图纸,他们将这份图纸加上一张生产英军军用相机的合同,一起交给了雷德斯格莱斯特有限公司。第

13、一台新生产的照相机被命名为雷德型,它最早于1947年4月出现在英国的BJP摄影期刊中;但一直到1951年才开始进入市场。稍后,出现了一个变型是雷德IllA相机,它安装了两个分开的、标有E和B标志的闪光同步插孔,分别用于电子闪光灯和闪光灯泡。此外,在快门速度盘上用Z 字替换了B门的 B字,这一型号的相机生产了大约1200台。当时,所制造的雷德A型相机可以供应军用和民用两个市场,另外又生产了一种为军事专用的型号,这是徕卡相机的标准翻版,这台相机没有慢速快门和取景器,而在原来取景器的位置放了一个附件靴。原来在A相机上的两个闪光同步插口仍然保留;此相机被命名为IA尽管它的确切产量不得而知;然而可以估计

14、它的产量大约为 500台。 雷德相机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具有超卓的精细加工制造的质量,而且它所使用的标准镜头,几乎都是泰勒哈伯森(Taylor Hobson) 50mm的无球差F2标准镜头,这是一种被公认为质量最佳的镜头,而且直到现在仍为许多相机收藏家和摄影者所追求。 媒体的选择汽车企业是一个好例子,但影响企业与其有所不同。汽车更接近消费,更多是在用,用了之后再二手卖掉,再用新车。相机,特别是徕卡,则有所不同,人们买它是为了心理上的感受,为了拍摄的乐趣,而消费特性不是太强。因此我们不会快速的推出新品,也不会做大型的商业活动来营销,我们会让用户去慢慢的感受。首先我们非常感谢中国用户对我们的

15、喜爱,我们现在拥有更丰富的产品线,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用户能使用到我们的徕卡相机,让我们为大家带来更好的服务。其次,我想说一下摄影上的感受。我们总在心中想着这样一个景象,就是像这次会场上一样,很多大图片,是我们拍的,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拍摄这些照片的时候是用自己心仪的相机去拍摄的。这一个过程,一种行为,而非单单一个结果,这是一种幸福的感受。计划的编制徕卡的传奇,徕卡的手感,被人渲染得神乎其神。但一台相机那种丝丝人扣的过片手感,是唬不住人的。转动徕卡的镜头,或者过片搬手,固然是一种享受,然而能拍出好照片才是硬道理,徕卡首先是一部杰出的相机。 徕卡半个世纪前推出M3至今,式样就没有变过,这正是徕卡的过人

16、之处。实践证明,徕卡的设计充满前瞻性,具备成为经典的一切元素。徕卡M机身的长高之比非常接近黄金比,古希腊人认为世界上最美的长宽比例是1:0618,徕卡的长宽比是1:058。徕卡的外形简洁,柔中带刚,朴实中透着优雅。不像当代的一些自动化相机,往往是把简单的事复杂化了,有些事不过是举手之劳,为了省那点事,相机被制造得异常繁琐,在提高使用方便性的同时,也使相机的结构复杂化。望着自动相机满身的按钮,就是老资格的摄影师也不知从何下手,要学会操作这些按钮,必须读近百页的说明书。 但是,徕卡绝无可有可无的冗件。“零部件最少化”,使徕卡真正达到了增一分觉得多,而减一分又觉得少的地步,任何使用过相机的人拿起徕卡都不会有操作上的困惑。 徕卡朴素精致的外表在摄影上的好处是,一般人不把你拿的相机当一回事,你正好可以从容拍摄;搞摄影的对你羡慕不已,正好能满足你的自豪感。与同伴在街上抓拍,我用的徕卡M6加35毫米镜头,同伴则用的其它专业单反相机和80200毫米F28变焦镜头,我在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